跳转到内容

第6号交响曲 (霍夫哈奈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6号交响曲》,作品173,是亚美尼亚作曲家霍夫哈奈斯的交响乐作品,标题称为“天国之门”(Celestial Gate),创作于1959年,并于1960年出版。作品是受商人兼慈善家爱德华·斑杰文(Edward Bernard Benjamin,1897-1980)所委托。[1]斑杰文出身于新奥尔良,一直对当地的文化艺术推动工作不遗余力,并多次以赞助人身份,委约不同的作曲家为新奥尔良交响乐团(现时经重组后,改称为路易斯安那管弦乐团[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撰写作品。[2]霍夫哈奈斯及后亦创作了《第11号交响曲》作为乐团成立25周年时的委约作品。

创作背景[编辑]

1959年,霍夫哈奈斯正于印度游历,在一封寄往亚美利亚Hairenik周报的来信中,他提及到刚刚完成了第6号及第7号交响曲。[3]乐曲的灵感源自他的一位画家朋友乔望努英语Hermon di Giovanno(Hermon di Giovanno)所画的一幅作品“天国之门”,这幅作品在霍夫哈奈斯在世时一直都在他的住所内。同时他亦称乔望努不但是他的好友,也是他的心灵启蒙者,让他对自身的亚美尼亚文化根源,以及后来对东方思想文化有深入的认识。“天国之门”所代表的,正正就是一种融合了不同文化精髓所衍生出来的境界。

分析[编辑]

乐队编制[编辑]

乐谱上标示本曲以一个较小型的乐队规模去演奏,所需的乐手数目和室乐团相约。管乐手只需6名,另加2名敲搫乐手以及竖琴,其余为常规五部弦乐。但以乐曲的铺排上,弦乐器明显地主导了整首作品,其他乐器相对地只是在合适的时候作为陪衬角色而已。

依照工具书《管弦乐作品手册》之简记方法,上述之配器可记为"1 1 1 1—1 1 0 0—tmp+1—hp—str"。

结构[编辑]

乐曲为单乐章结构,并可再细分为多个部分。

  • 引子及第1部分
开头部分的速度为行板,在中、低音的弦乐器的拨弦及持续长音中,巴松管先带出了引子,一连串由弦乐所奏的和弦组成各小段之间的间场,及后单簧管吹奏出第1个主题,中提琴则作出相应的对位伴奏;过场后双簧管重新吹奏第1个主题,但减省了开头的8小节;再过场后,速度稍为加快,由第1小提琴主导主题旋律,但主题却被拆散为多个小片段,这些小片段以重复、改变节奏、移位等写作技巧穿插在其中,木管乐器则间中以齐奏突出重要旋律片段;最后一次速度回复至原速,并只由再细分为四部的第1小提琴重新拉奏出完整的主题旋律,随即进入过场部分。
  • 过场
再可细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为霍夫哈奈斯常用的7/4节奏,以竖琴急促的琶音及低音提琴的分部拨弦衬托下,中提琴(巴松管在其中一次加入齐奏)拉奏出如圣咏般的3+4拍乐句;第2部分则为弦乐器的“自由演奏”乐段-同样亦是霍夫哈奈斯惯用的写作手法:乐手根据乐谱上所列写的音群,各自以自己的速度拉奏及重复,并按照音量变化营造所需效果。两部分互相交替出现。
  • 第1部分再现
  • 第2部分
  • 过场
  • 第3部分

参考资料[编辑]

参照
  1. ^ 于乐谱首页中标示。
  2. ^ 存档副本. [2011-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3). 
  3. ^ 有关文章刊载于1959年12月17日的HAIRENIK WEEKLY中。
乐谱
  • Edition Peters, No. 6171. Hovhaness, Alan: Symphony No. 6 (Celestial Gate) for small orchestra, Op.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