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芳香味化合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芳香味化合物[1](英语:Aroma compound),同时也被称为气味分子芳香香味,或香气,是具有味道或气味的化学化合物。应该注意的是,和已泛化为一种分子稳定性量度的“芳香性”不同,这里的“芳香味”指的是宏观上能为人所嗅闻到的性质。

当一种化合物具有足够高的蒸汽压(具有足够的挥发性),就能够经由空气散布到鼻上部的嗅觉系统,显示出该化合物独有的气味。符合以上特征的分子,分子量通常小于四百。

另外,应该指出的是,英文中的“flavors”包括味觉与嗅觉的影响,而本文的“fragrances”只涉及嗅觉。适用范围上,前者偏向自然存在的风味,而后者则倾向合成出来的物质。[2]

芳香味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食品、酒类、调味品以及芳香油中。例如,在水果等农作物熟成时,芳香化合物会自然产生。在葡萄酒中,一些芳香化合物是发酵反应的副产品。此外,许多的芳香化合物在调味品的生产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食品工业中,芳香化合物能用来增添香味,而广泛地提升产品的需求。

将具有臭味的化合物作为添味剂加至无味的危险物质中以也可以作为警示,如丙烷天然气

分类

[编辑]

酯类

[编辑]
化合物名称 味道 天然来源 化学结构
乙酸香叶酯 果香,玫瑰 玫瑰,
花香
甲酸甲酯 乙醚味
乙酸甲酯 甜甜的,卸指甲油的
溶剂
丙酸乙酯 甜甜的,果香,甜酒味
丁酸甲酯 果香,苹果凤梨 凤梨
乙酸乙酯 甜甜的,溶剂
丁酸乙酯 果香,柑橘凤梨
乙酸异戊酯 果香,香蕉梨子 香蕉
丁酸异戊酯 果香,杏仁洋梨香蕉
乙酸丁酯 果香,梨子杏树
戊酸戊酯 果香,苹果
乙酸正辛酯 果香,柑橘
乙酸苄酯 果香,草莓 草莓
邻胺苯甲酸甲酯 果香,葡萄

线性萜

[编辑]
化合物名称 味道 天然来源 化学结构
香叶烯 木质的,混和的 马鞭草月桂叶
香叶[草]醇 玫瑰,花香 天竺葵柠檬
橙花醇 甜玫瑰,花香 橙花油柠檬草
香叶[草]醛, 柠檬油醛
橙花醛
柠檬 桃金娘柠檬草
香茅醛 柠檬 柠檬草
香茅醇 柠檬 柠檬草, 玫瑰
天竺葵
沈香醇 花香,甜甜的
木质的,薰衣草
香菜, 甜罗勒
薰衣草
橙花三级醇 木质的,新鲜树皮 橙花油
茉莉

环萜

[编辑]
化合物名称 味道 天然来源 化学结构
柠檬油精 柑橘 柑橘, 柠檬
樟脑 樟脑 樟木月桂叶
薄荷脑 薄荷脑 薄荷
二烯-2-酮1 香菜 or 荷兰薄荷 香菜, 时萝,
荷兰薄荷
萜品醇 丁香花 丁香花, 白千层
异甲基 α-紫罗兰酮 紫罗兰 ,木质的 紫罗兰
侧柏酮 薄荷香 苦艾丁香花
杜松属

注记: 香旱芹酮因其掌性,能有两种味道。

芳香族

[编辑]
化合物名称 味道 天然来源 化学结构
苯甲醛 杏仁 苦杏仁
丁香酚 丁香 丁香
桂皮醛 肉桂 肉桂
乙麦芽醇 烹煮过的水果
焦糖
香草醛 香草 香草
苯甲醚 茴香 茴香
茴香脑 茴香 茴香
甜罗勒
对甲氧苯丙烯 龙蒿 龙蒿
麝香草酚 麝香草属 麝香草属

[编辑]
化合物名称 味道 天然来源 化学结构
三甲胺 腥臭的,
腐肉胺
1,4-二胺丁烷
腐烂的肉 腐烂的肉
尸胺 腐烂的肉 腐烂的肉
吡啶 腥臭的 颠茄
吲哚 屎,花香 屎,茉莉
甲吲哚 屎,香橙花(稀释过的)

其他芳香化合物

[编辑]

[编辑]

[编辑]

高浓度的醛往往非常刺鼻且无法抵挡,而低浓度的醛则有多种香味。

[编辑]

[编辑]

内酯

[编辑]

硫醇

[编辑]

其他化合物

[编辑]

芳香化合物受体

[编辑]

动物能以嗅觉受体侦测到味道。嗅觉受体是在嗅觉系统中的感觉神经元上的细胞膜受体,能侦测到借由空气传播的芳香化合物哺乳类动物的嗅觉受体位在鼻腔中的嗅觉皮膜上。

安全性

[编辑]
皮肤斑贴试验

2005年6月,在皮肤斑贴试验中,芳香剂被指出是第三流行的过敏原 (11.5%)。[6]

芳香剂在2007年时被美国接触性皮炎学会票选为年度过敏原。通常芳香剂的组分不会被标示于产品的标签上,这种不公开化学成分来源的举措给许多消费者带来了担忧。[7]

在美国,芳香剂由《美国联邦毒性物质管理法》(Toxic Substances Control Act of 1976,简称TSCA)管理。在这管理法中,历史悠久的化合物并不需要受到审查。但是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并不会独立执行测定安全性的实验,而是依赖制造商提供的数据。[8]

潜力分子

[编辑]

2011年,国际香料协会出版了一个列表,在协会成员的自愿调查下列出3059种化合物。据此他们推测已经将99%既存的芳香剂呈现出来。[9]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16-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6). 
  2. ^ Karl-Georg Fahlbusch, Franz-Josef Hammerschmidt, Johannes Panten, Wilhelm Pickenhagen, Dietmar Schatkowski, , Kurt Bauer, Dorothea Garbe and Horst Surburg "Flavors and Fragrances" 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2003, Wiley-VCH. doi:10.1002/14356007.a11_141
  3. ^ Gane S, Georganakis D, Maniati K, Vamvakias M, Ragoussis N, Skoulakis EMC, Turin L (2013). "Molecular vibration-sensing component in human olfaction." PLoS ONE 8, e55780. doi: 10.1371/journal.pone.0055780
  4. ^ Block, E. Garlic and Other Alliums: The Lore and the Scienc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10. ISBN 0-85404-190-7. 
  5. ^ Lin, D.Y., Zhang, S.Z., Block, E., and Katz, L.C. (2005). "Encoding social signals in the mouse main olfactory bulb." Nature 434, 470–477.
  6. ^ Zug KA, Warshaw EM, Fowler JF Jr, Maibach HI, Belsito DL, Pratt MD, Sasseville D, Storrs FJ, Taylor JS, Mathias CG, Deleo VA, Rietschel RL, Marks J. Patch-test results of the North American Contact Dermatitis Group 2005–2006. Dermatitis. 2009 May–Jun;20(3):149-60.
  7. ^ Toxic chemicals linked to birth defects are being found at alarming levels in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2015-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4). 
  8. ^ Randall Fitzgerald. The Hundred Year Lie. Dutton, 2006. : 23. ISBN 0-525-94951-8. 
  9. ^ IFRA Survey:Transparency List. IFRA. [December 3,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1). 

另请参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