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卡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苏菲·卡尔
2015年的苏菲·卡尔
原文名Sophie Calle
出生 (1953-10-09) 1953年10月9日70岁)
 法国巴黎
国籍法国
知名于观念艺术装置艺术

苏菲·卡尔(法语:Sophie Calle;1953年10月9日)是一位法国作家摄影师装置艺术家观念艺术家[1][2]卡尔的作品以运用无限制集为核心,呼应了法国文学运动“潜在文学集团”的概念。他的作品经常深刻描绘人类的脆弱性,同时深入探讨身份和亲密关系的主题。并以追踪陌生人并调查其私密生活而闻名,其摄影作品常伴随着他自己撰写的文字面板作为说明。[3]

自2005年起,卡尔一直在瑞士萨斯费欧洲高等学院担任电影和摄影教授。她曾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视觉艺术系授课,同时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密尔斯学院担任教职。卡尔的作品展览也曾在世界各地的多个知名场所举办,包括巴黎庞毕度中心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巴黎犹太艺术与历史博物馆纽约保拉·库珀画廊英语Paula Cooper Gallery比利时布鲁塞尔王家美术宫、巴西圣保罗影像巴西英语Videobrasil、巴西萨尔瓦多的巴伊亚州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的白教堂美术馆以及荷兰蒂尔堡的德邦当代艺术博物馆。他曾代表法国参加了2007年的威尼斯双年展[2]

2017年,卡尔以作品《My All》(Actes Sud,2016年)入围德意志证券摄影奖英语Deutsche_Börse_Photography_Foundation_Prize[4][5]2019年,他获得了皇家摄影学会英语Royal_Photographic_Society的百年奖章和荣誉会士的殊荣。

职业生涯[编辑]

卡尔于1953年出生于巴黎。她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收藏家,母亲是一位文学家。[6]自小他在法国南部加尔省长大。15 岁起,她以左翼活动家的身份在以色列和中南美洲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之后继续周游世界,参与政治活动,回到巴黎后,她在思想上受到了社会学家和活动家的强烈影响。

早期[编辑]

卡尔的首个艺术作品是1979年的《The Sleepers》(Les Dormeurs),她邀请路人轮流睡在他的上。这些参与者中既有朋友、也有朋友的朋友,甚至包括对她而言是陌生的人。卡尔不仅款待他们食物,更每小时拍摄一次照片,以纪录他们的睡姿。[7][8]随后,她展开了一项追踪计划《Suite Venitienne》,追随一名在巴黎派对上认识的男子前往威尼斯。透过化妆而悄悄地跟随他,并以黑白摄影捕捉了男子生活的片段,同时附有详尽的文字描述。然而,在跟踪逾十天后被对方发现,这项计划因而结束。[9][10]

为了实现艺术项目《The Hotel》(1981年)的制作,卡尔受聘为威尼斯一家酒店的女服务员,以在工作过程中,使用照片和文字记录房客的私人物品。透过对这项作品的描述,可得以窥见他的创作过程以及其美学观点:“我花了一年的时间寻找这家酒店,花了三个月阅读和写作,花了三个月阅读照片,最终在一天之内确定了作品的大小和框架……这是整个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思考。”[11][12]

1980年代[编辑]

卡尔首个引起争议的艺术项目之一是《Address Book》(1983年)。当时法国每日报纸《解放报》邀请卡尔发表一系列28篇文章。卡尔透过街上偶然拾获的地址簿(经复印后归还给所有者)后,决定拨打该通讯录的部分电话号码,并与通讯录原主的朋友谈论有关原主人的生活。他在这些对话的文字记录中插入了该男子从事喜好活动的照片,透过他的熟人所给予的情报,而营造一个她从未见过的男子的肖像。文章虽然被发表后责备通讯录的所有者,一位名叫皮埃尔·博德里(Pierre Baudry)的纪录片制片人发现,并因而威胁卡尔试图起诉他侵犯隐私权。卡尔曾指出,博德里在发现了卡尔的裸照后曾要求报纸发布,以报复卡尔对他的隐私侵犯。后经过协商,当博德里过世后,该艺术项目于2012年首度出版。[13][14]

1986年,卡尔制作了另一个项目《The Blind》。在这个艺术计划中,她访问了一些视力受损盲人,请他们描绘脑海中“美丽”的定义。他们的叙述搭配了卡尔对他们对“美”的想法后拍摄重现的照片依序排列,并附上了受访者的肖像。[15]

此外,卡尔在1980年至1993年精心设计了第一件大型雕塑装置《The Birthday Ceremony》,展示了他一生中收到的生日礼物[16]。这一创作过程被格雷戈瓦·布利耶英语Grégoire_Bouillier在他的回忆录《神秘来宾:一个记述》(2006年)中详细描述。[17]

1990年代[编辑]

1996年,卡尔发布了一部名为《昨晚没做爱》(No Sex Last Night)的电影,该作品与美国摄影师格雷戈里·谢帕德(Gregory Shephard)进行合作。该影片记录了他们穿越美国的公路之旅,最终在拉斯维加斯的一家婚礼礼堂前呼啸而过而结束。与其遵循了公路电影或浪漫的体裁惯例,这部电影旨在记录一名几乎从不认识的男人和女人从陌生到亲密的旅程的结果。[18]

卡尔要求作家和电影制片保罗·奥斯特创造一个“发明一个我试图模仿的虚构角色”,并在奥斯特1992年小说说《利维坦》中担任角色玛丽亚的模特儿。事实和虚构的交融如此引起了卡勒的好奇心,以至于她创造了虚构角色创建的艺术品,其中包括一系列色彩协调的餐点。奥斯特成了制定规则与玛丽亚故事走向的主宰者,这些作品被记录在她的作品《Double Game》(1999年)中。[19]奥斯特后来挑战卡尔在纽约市创建并维护一个公共设施。卡尔的回应则是在曼哈顿格林尼治街和哈里森街交界处的一个电话亭上,增加一个记事本、一瓶水、一包香烟、鲜花、现金和其他杂项。每天卡尔需要清理电话亭并补充物品,直到电话公司将它们移除并丢弃。这个项目被记录在《The Gotham Handbook》(1998年)中。[20]

1999年,卡勒在伦敦佛洛伊德博物馆展出专为“约会”而设计的装置,探讨她的私人欲望。在《Room with a View》(2002年)中,卡勒在埃菲尔铁塔顶部的一张床上度过了一夜。他邀请人们前来为他讲故事,以保持整夜清醒。[21][22]同年,卡勒在庞毕度中心的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他的首次回顾展。

21世纪至今[编辑]

2000年代[编辑]

《极度疼痛》(Douleur Exquise) 于2003年出版。该书籍以卡尔在1984年所经历的失恋旅行为主题。第一部分“疼痛发生前”描述了卡尔从巴黎经西伯利亚北京上海香港,最后搭船抵达日本的旅行纪录。第二部分“痛苦发生时”以一通简短的电话情人的分手构成了痛苦的框架,第三部分“痛苦发生后”则在三十六次的重述和三十六次的聆听中完成了痛苦的净化。[23][24]2004年,《极苦之痛》(Exquisite Pain)在2004年由英国谢菲尔德的实验剧场公司强迫娱乐英语Forced Entertainment改编成表演。

在2007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卡尔展示作品《Take Care of Yourself》,该作品以他在柏林旅行时,收到前男友发给她的电子邮件分手信的最后一句话而得名。卡尔邀请了共达107位熟人以及各年龄段的女性(包括一只鹦鹉和一个手偶)来诠释这封分手的电子邮件,并在法国馆展示结果。[25]

2009年至2010年,卡尔作品的回顾展在伦敦白教堂美术馆开展。2010年,丹麦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也举办了另场特别展览。[26]

2010年代[编辑]

2011年《True Stories》被安装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法国区杰克逊广场庞塔尔巴大楼旁的1850之家英语1850_House内,作为{{link-en|新奥尔良展望饭店|Prospect_New_Orleans}当代艺术节的一部分。卡尔将自己的历史物品和纪念品插入到场景中,并加入简短的叙述性文本。

在2012年,卡尔的作品《The Address Book》首次完整出版。在2015年,《Suite Vénitienne》进行了重新设计并重新出版。

批判分析[编辑]

克莉斯汀·马歇尔描述卡尔的作品是透过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第一人称艺术家”的方式转化为艺术作品对于后结构主义当中“作者已死”概念的对抗,在这个方式当中,重新定义了作者的概念。[27]

安琪莉克·克里萨菲斯(Angelique Chrisafis),在卫报中称呼她为“情感脏衣的马塞尔·杜尚”。[28]他被列入布雷克·戈普尼克英语Blake_Gopnik2011年的“当今最重要的10位艺术家”名单中,戈普尼克主张“卡尔作品的非艺术性,拒绝适应任何标准类别或摆放在任何人的沙发上,使它应该在博物馆中占有一席之地。”[29]

奖项[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Sophie Calle - 法國當代藝術教母 | moom bookshop - 攝影書與雜誌. moom bookshop.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中文). 
  2. ^ 2.0 2.1 O'Hagan, Sean. Strangers, secrets and desire: the surreal world of Sophie Calle. London: The Guardian. 4 March 2017 [4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0). 
  3. ^ O'Hagan, Sean; O’Hagan, Sean. Strangers, secrets and desire: the surreal world of Sophie Calle. The Guardian. 2017-03-04 [2023-12-18].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0) (英国英语). 
  4. ^ DEUTSCHE BÖRSE PHOTOGRAPHY FOUNDATION PRIZE 2017 | DEUTSCHE BÖRSE | 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 web.archive.org. 2017-01-09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9). 
  5. ^ O'Hagan, Sean; O’Hagan, Sean. 'The cat in the coffin almost steals the show' … the Deutsche Börse photography prize. The Guardian. 2017-03-01 [2023-12-18].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1) (英国英语). 
  6. ^ ソフィ・カルが語る作品制作の姿勢(アティチュード)。「私の目的は『壁』と『本』」. 美术手帖.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日语). 
  7. ^ Sophie Calle, M'as-tu vue. Munich: Prestel Publishing. 2003: 15. ISBN 3-7913-3035-7. 
  8. ^ The Sleepers | Sophie CALLE (1979) | PERROTIN. www.perrotin.com.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英语). 
  9. ^ AnOther. Sophie Calle: Suite Vénitienne. AnOther. 2015-04-23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英语). 
  10. ^ Bois, Yve-Alain, "Character Study: Sophie Calle." Artforum, April, 2000, pp. 126–31.
  11. ^ Rowlands, Lili Owen. Sophie Calle and the Art of Leaving a Trace. The New Yorker. 2021-11-17 [2023-12-18]. ISSN 0028-792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美国英语). 
  12. ^ Hanhardt, John G. et al., Moving Pictures: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and Video from the Guggenheim Collection. (Hardcover)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2003)
  13. ^ The Address Book, by Sophie Calle. Harper's Magazine.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英语). 
  14. ^ Yorker, The New. Sophie Calle’s “The Address Book,” An Excerpt. The New Yorker. 2012-10-08 [2023-12-18]. ISSN 0028-792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美国英语). 
  15. ^ Sophie Calle: Because—The Blind.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22-08-27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英语). 
  16. ^ Tate. Art Now: Sophie Calle | Tate Britain. Tate.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英国英语). 
  17. ^ Nicol, Yann. Experiential Lit: Grégoire Bouillier with Yann Nicol Translated by Violaine Huisman and Lorin Stein. The Brooklyn Rail. 2006-09-02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0) (美国英语). 
  18. ^ No Sex Last Night (Double Blind). 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 2018-02-26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中文(繁体)). 
  19. ^ Double Game. archive.nytimes.com.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20. ^ Gotham handbook | Sophie CALLE (1994-2000) | PERROTIN. www.perrotin.com.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英语). 
  21. ^ The Woman Who Slept at the Top of the Eiffel Tower. Messy Nessy Chic. 2022-03-16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5) (美国英语). 
  22. ^ Calle, Sophie. Sophie Calle: 'I asked for the moon and I got it'. The Guardian. 2011-01-09 [2023-12-18].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5) (英国英语). 
  23. ^ 再痛也終究會遠去:將失戀故事重述三十六遍的「驅魔」之旅 ──《極度疼痛Douleur exquise》. Imperfect Magazine.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4) (美国英语). 
  24. ^ JOU, 刘芳柔 LIU. 週間嚼書單|失戀後的生活習作:法國藝術家 Sophie Calle 以《Douleur Exquise》,紀念一場平凡無奇的決裂 - WONDER 覺誌・WONDER 覺誌. WONDER 觉志. 2022-05-24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中文(台湾)). 
  25. ^ Sophie Calle - Take Care of Yourself - Exhibitions - Paula Cooper Gallery. www.paulacoopergallery.com.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8) (英语). 
  26. ^ Exhibitions -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 web.archive.org. 2011-09-28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8). 
  27. ^ Sophie Calle, M'as-tu vue. Munich: Prestel Publishing. 2003: 17. ISBN 3-7913-3035-7. 
  28. ^ "He loves me not", 16 June 200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7 November 2017
  29. ^ Gopnik, Blake. The 10 Most Important Artists of Today. Newsweek. 2011-06-05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2) (英语). 
  30. ^ The RPS Annual Awards 2019 - RPS. web.archive.org. 2019-09-05 [2023-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5). 
  31. ^ Jobey, Liz. The artist Sophie Calle: 'People think they know me. But they know nothing'. Financial Times. 10 January 2020 [2020-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2). 


书籍[编辑]

  • Greenough, Sarah; Nelson, Andrea; Kennel, Sarah; Waggoner, Diane; Ureña, Leslie. The Memory of Time: Contemporary Photographs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2015 [2018-03-24]. ISBN 978-0-500-5444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0). 
  • Dallow, Jessica, "CALLE, Sophie: French photographer and installation artist," Contemporary Women Artists. St. James Press, 1999.
  • Fabian Stech, J'ai parlé avec Lavier, Annette Messager, Sylvie Fleury, Hirschhorn, Pierre Huyghe, Delvoye, D.F.-G. Hou Hanru, Sophie Calle, Yan Pei-Ming, Sans et Bourriaud. Presses du réel Dijon, 2007.
  • Gabrielle Moser, 'Working-through' public and private labour: Sophie Calle's Prenez soin de vous' n.paradoxa:international feminist art journal vol.27 January 2011 pp. 5–13.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