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释智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释智猛雍州京兆新丰人。于姚秦弘始六年(公元403年)西行求法,到南朝刘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与昙纂同返中原,停留西域三十七年。可以视作中国停留西域最长的僧人之一。

西域求法[编辑]

智猛年少出家,修业至诚,讽诵之声,常常以夜续日。听闻外国道人说起印度佛陀、大乘经典,便常有追求的念头。

姚秦弘始六年,智猛聚集了志同道合的沙门十五人[1],从长安出发,一路沿着凉州、流沙、善鄯、龟兹、于阗、葱岭跋涉而行。其中九人不堪其苦,打了退堂鼓。智猛与其余同伴继续前行,同伴竺道嵩又死去。最后与其余四人到了罽宾国。该国有五百罗汉,其中有大德罗汉看到智猛非常欢喜。于奇沙国瞻仰佛文石唾壶,又见佛钵[2],智猛以香华供养,顶戴发愿,认为钵若有所感应,将能轻能重,愿发不久,佛钵愈来愈沉重,竟至体力不堪负荷,放下于案桌时,又不觉得沉重。从此神迹,可以观察智猛的道心虔诚,所得感应不可思议。又到迦维罗卫国,瞻仰佛发、佛牙及肉髻骨。后至华氏国阿育王旧都。其间遇到婆罗门罗阅,看见智猛到来,询问秦地有大乘学吗?猛答:悉大乘学。智猛在罗阅家中取得得大《泥洹》梵本一部。又得《僧祇律》一部及余经梵本。返回中原,只剩智猛与昙纂俱还。

译经贡献[编辑]

  • 《泥洹经》[3]
  • 《摩诃僧祇律》
  • 《外国传》(佚)

注释[编辑]

  1. ^ 《高僧传》卷3:“伪秦弘始六年甲辰之岁招结同志沙门十有五人。发迹长安”
  2. ^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与法显同时的智猛,也在“奇沙国见佛文石唾壶”[6]。竭叉即奇沙,约在 Wakhan 谷附近。这是中国僧侣西行所见到的遗物。”
  3. ^ 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大般涅槃经》,中天竺的昙无谶(Dharmarakṣa),北凉玄始十年(西元四二一)初译。起初只是“前分十二卷”,后又回西域去寻访,在于阗得到经本,共译成四十卷。前分十二卷,与法显、智猛所得的《泥洹经》同本;法显与智猛,都是在(中天竺)华氏城(Pāṭaliputra)老婆罗门家得来的。“前分十二卷”,是现行本的前十卷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