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钟鸣作曲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钟鸣作曲法拉丁语Tintinnabuli,单数为Tintinnabulum),为爱沙尼亚作曲家帕特所创造和采用的作曲手法。意思为“修道院内的小型钟”,属于简约主义音乐实验音乐的一种。帕特最先于1976年创作的作品《给埃莉娜》中使用,及后在《兄弟》、《镜中镜》等作品中采用。而他在《给埃莉娜》之后所创作的《纪念布烈顿之歌》亦被视为是确立钟鸣作曲法的鶵型。

写作手法[编辑]

钟鸣作曲法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首先是采用分解三和弦方式作为伴奏行进,而旋律部分的乐句则采用上行或下行级进自然音阶所构成[1] 。乐句的长度会随着使用的音符增加而变长。而上、下行级进既可分成两句独立乐句处理,亦可融合而一句乐句内。分解和弦及级进旋律的结合,形成了如葛丽果圣歌般的神圣而带神秘的效果。

一般而然,采用钟鸣作曲法的作品都会采用较慢的速度演奏,而达到一种沉思的效果,作曲家有时也未必在手稿中清楚表示速度。例如在《兄弟》中,帕特标示了“慢板”(Adagio)的速度记号,而在《给埃莉娜》中,帕特以俄语写出“安静地,升华,聆听”[2]。而在《镜中镜》,作曲家虽然写出速度为“≈120”的指示,但由于拍子记号
,即一小节的时值约为3秒加上,并且为一个或多个连奏的 𝅝.,因此仍可给予非常缓慢的感觉。

帕特对钟鸣作曲法的自我评价[编辑]

帕特在不同场合中对钟鸣作曲法有这样的评论:

  • “‘钟鸣作曲法’好像是我在个人的生命、音乐或工作的范围内不断游走会寻求答案的一种方式。在步入光明前的黑暗时份,我总会觉得这世界的一切事物好像都是没有意思的。如此的复杂性和多方面的只会令我或感到困惑。我希望寻求一种统一性的方式,并将一切以伪装形态、又毫不重要的看法都一一扫清。最终,‘钟鸣作曲法’就是我所要的事物—三和弦中的三个音,有如钟鸣般,因此我才称之为“钟鸣状态”(tintinnabulation)”[3]
  • “我会将我的音乐比喻为白光—拥有着所有的颜色。只有三棱镜才可把不同颜色的折射显示出来,而这三棱镜也就是听众的精神灵魂。”—来自Hermann Conen的论文《白光》,收录于ECM Records日语ECM Records大碟“Alina”内[4]

注释[编辑]

  1. ^ Hillier, Paul. Oxford Studies of Composers: Arvo Pa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99–100. ISBN 0198165501. 
  2. ^ 现时,帕特的主要出版商Universal Edition的乐谱中都是以德语“Ruhig, erhaben, in sich hineinhorchend”,手稿标示的原文则为“Спокойно, возвышенно, вслушиваясь”。
  3. ^ Tintinnabulation. arvopart.org. [2008-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4. ^ Conen, Hermann. Weisses Licht. Internet Archive. ECM Records. 1999.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