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12年9月3日) |
《飘》 | |
---|---|
作者 | 玛格丽特·米切尔 |
类型 | 历史小说 |
语言 | 英文 |
故事背景地点 | 克莱顿县 |
发行信息 | |
出版机构 | Macmillan 出版商 |
出版时间 | 1936年6月30日 |
出版地点 | 美国 |
媒介 | 图书 |
页数 | 1037页(首版) 1024页(平装版,华纳出版社) |
所获奖项 | 普立兹小说奖、世界报20世纪百大书籍 |
系列作品 | |
续作 | 斯嘉丽 |
规范控制 | |
ISBN | ISBN 0-446-36538-6 (华纳出版社) |
《飘》(英语:Gone with the Wind)是一部出版于1936年的美国小说,作者为玛格丽特·米切尔,在1937年获得普利策奖。《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在世时出版的唯一一部作品,它不但成为美国史上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由这部小说所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也成为影史上不朽的经典。
书名
[编辑]此书名取自欧内斯特·道森的诗《希娜拉——我已不是希娜拉主宰下的我》第三段第一句 : “希娜拉!我忘了多少风流云散的事情,”(原文:I have forgot much, Cynara! gone with the wind, )[1][2]。书名也同样在小说中出现:在第24章,当思嘉为躲避北方军对亚特兰大的轰击,逃回她家族的农场,塔拉。有一个瞬间,她想到:“塔拉现在依然无恙吗?还是也已随着那横扫过佐治亚州的一阵狂风飘去了呢?”(Was Tara still standing? Or was Tara also gone with the wind which had swept through Georgia?)
故事剧情
[编辑]以下人物译名以傅东华译“郝思嘉”版为准。
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夕,南方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郝思嘉(Scarlett O'Hara)正与两名爱慕者乘凉谈笑,并从其口中得知卫希礼(Ashley Wilkes)和韩媚兰(Melanie Hamilton)订婚一事。个性娇纵任性的思嘉一直暗恋着斯文又风度翩翩的卫希礼,并深信希礼也是爱她的,因此当思嘉得知希礼将跟韩媚兰订婚时大受打击,但打击之余,倔强的思嘉却认为自己不可能输给外貌平平、打扮举止朴素的媚兰,并相信希礼是由于不知道自己爱着他才与媚兰订婚,因此暗中计划在隔日希礼在十二橡树烧烤会中宣布订婚前,赶紧向希礼表白。
烧烤宴会当天,思嘉刻意勾引了许多男孩企图让希礼吃醋,同时,她遇见了一名从外地而来的神秘男子白瑞德(Rhett Butler)。思嘉从旁人口中听说了这名白瑞德的坏名声,并没有把其放在眼里。
当思嘉逮到机会和希礼独处,思嘉立即向希礼表达爱意,但希礼却表示媚兰和他的性格较为相近,因此更为适合他,并拒绝了思嘉。思嘉恼羞成怒之际,生气的责骂希礼不该哄骗、误导她,使她相信他是爱她的,并打了希礼一个耳光。希礼离去后,愤怒的思嘉发现白瑞德躲在沙发椅后,并听见了两人的对话。又羞又怒的思嘉表示白瑞德“不是个上等人。”白瑞德则也语带嘲弄的回答思嘉“亦非个上等女人。”
表白受挫的思嘉由于赌气,草草接受了媚兰弟弟韩查理的求婚,并负气嫁给了查理,为的是挽回表白遭拒的面子,佯装并没有把希礼之事放在眼里。但没想到婚后没多久,入伍参加南北战争的查理便在军中死去,思嘉在数个月内由单身女子变为寡妇。媚兰一家为安慰丧夫的思嘉,邀思嘉到亚特兰大的家中同住。在那儿,思嘉再次遇上了由于跑封锁线运货物而名声由黑转白的白瑞德,在一场赛珍会上,丧服在身的思嘉被瑞德邀请跳舞,舞会中,瑞德表示自己对思嘉的渴望,但思嘉断然拒绝了他。
媚兰将思嘉当作亲姊妹看待,对于思嘉对希礼的爱及对自己的愤恨浑然不知。战争期间,俩人同住在一屋檐下生活。媚兰却于北军攻陷亚特兰大之际早产,思嘉在瑞德的帮助下,带着媚兰逃回了塔拉庄园,但塔拉已被洗劫一空,且母亲已死去多时,父亲也因此精神失常。
一肩扛起全家重担的思嘉努力种植棉花,甚至枪杀了一名进入偷窃的北方军人。当战争结束后,希礼终于返乡。在战争摧残及饥贫交迫下,思嘉再度表示自己对希礼的爱意,希礼也承认自己受思嘉吸引,但无法离开媚兰。当思嘉得知自己必须替塔拉筹一笔钜额的税金,她扯下窗帘布做了套新衣裳,并鼓起勇气去找被北军羁押的白瑞德,并企图欺瞒他自己过去的苦日子,并施美人计骗取瑞德的钱,但却被瑞德识破,且被瑞德告知他的钱已被北军扣押。回程途中,思嘉巧遇了妹妹的爱人甘富兰,并发现其由于从商成功而致富,并将其诱拐作与自己结婚,付清了塔拉的税金。
嫁给富兰后的思嘉以能干精明的头脑经营了富兰的一座锯木厂,事业蒸蒸日上,但却在一日驾马车经过树林时遭黑人袭击。富兰、希礼同3K党一群人前往替思嘉报复,富兰意外中枪身亡。
富兰死后,思嘉再度成为寡妇,瑞德却前来拜访,并向思嘉求婚。思嘉在瑞德的百般游说下答应了他的求婚。婚后,瑞德对思嘉百般宠爱,并允诺让思嘉体验婚姻的快乐。思嘉在物质上获得了快乐,但心底却依旧不忘希礼,使瑞德感到痛心。不久,思嘉替瑞德产下一女,取名白美蓝,瑞德将心思转移至爱女身上,对其呵护备至、百般娇宠。
一日思嘉与希礼在锯木厂,谈及了战争前的年少回忆,感到不胜唏嘘,俩人怀念之余相互拥抱,却被希礼的姐姐英蒂撞见。当晚瑞德酒醉后发狂,对思嘉吐露真心话,并表达其悲痛与失望,话毕,便在喝醉之际将思嘉强抱上楼。隔日,思嘉醒来后瑞德却提出离婚,并带着女儿美蓝离开。
媚兰不相信流言,坚持保护思嘉。同时,思嘉发现自己再次怀孕,当瑞德带着美蓝返家,俩人争执间思嘉不慎跌落阶梯小产。瑞德无比自责,俩人的争执逐渐冷却,当思嘉逐渐恢复健康,美蓝却因练习骑马跳栅栏而不慎落马身亡,瑞德与思嘉两人彼此责怪,婚姻濒临绝裂。
此时媚兰传出难产消息,思嘉速速赶往媚兰住处。媚兰在临死前,将希礼托付给思嘉照顾,并告诉思嘉瑞德相当爱她,要思嘉善待瑞德。思嘉这才意识到自己早就与媚兰情同姊妹,且自己一直爱的人不是希礼,而是瑞德,但自己多年来却都浑然不觉。返回家中的思嘉发现瑞德准备离开,急忙的想要挽留,但瑞德却表示自己已心灰意冷不再爱思嘉,美蓝的死也已夺去了他留下的意义,之后便扬长而去。思嘉一人站在那儿看着瑞德离去,心中心乱如麻,只知自己不能失去瑞德。忽然间,思嘉心中窜起一丝坚强,对心乱如麻的自己说道:“塔拉!我的家。我要回家,我一定要想办法把他拉回来,无论如何,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人物
[编辑]角色 | 简介 | 备注 |
---|---|---|
思嘉丽·欧哈拉 (Scarlett O'Hara) |
本书女主角。美丽坚强,果敢自私的美国南方少女。相貌迷人且具有魅力,是家乡著名的美人,追求者无数,却始终执意爱着卫希礼,最后发现自己爱的其实是白瑞德,但却已为时已晚。 | 又译:斯佳丽,郝思嘉 |
瑞德·巴特勒 (Rhett Butler) |
深爱着思嘉丽,曾公然宣称自己是不结婚的男人,但爱上了思嘉丽并成为她的第三任丈夫。个性潇洒,特立独行,机警聪明,风流倜傥。最后因被伤透了心而毅然决然地离开思嘉丽。 | 又译:白瑞德 |
阿什利·威尔克斯 (Ashley Wilkes) |
风度翩翩的斯文绅士,其斯文的形象与思想时常令南方人所不解。思嘉丽为之倾心,他坦承受到思嘉丽吸引,但却认为表亲媚兰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人。在大战结束后,仍无法忘却过去老南方的美好日子。 | 又译:卫希礼 |
梅兰妮·汉密尔顿·威尔克斯 (Melanie Hamilton Wilkes) |
希礼之妻。温柔,坚强,善良,体型瘦小且相貌平凡,但因其忠诚及善良的性格,使她获得许多人的友谊。思嘉丽的大姑子和朋友,希礼感情的竞争者(梅兰妮并不知情)。从头到尾都把思嘉当成亲姐妹,最后因身体孱弱,难产去世。 | 又译:韩媚兰 |
杰拉尔德·欧哈拉 (Gerald O'Hara) |
思嘉丽的父亲,爱尔兰人;塔拉庄园的主人,个性粗野狂放,最后坠马身亡。 | 又译:郝嘉乐 |
艾伦·欧哈拉 (Ellen O'Hara) |
思嘉丽的母亲。温婉高尚,是塔拉庄园的重要支柱。最后染病身亡。 | 又译:郝爱兰 |
苏伦·欧哈拉 (Suellen O'Hara) |
思嘉丽的妹妹。 | 又译:郝苏伦 |
凯伦·欧哈拉 (Carreen O'Hara) |
思嘉丽的妹妹。 | 又译:郝恺琳 |
妈咪 (Mammy) |
思嘉丽的保姆,和年长女伴;欧哈拉家的忠心的黑人女奴。 | 又译:黑嬷嬷 |
查尔斯·汉密尔顿 (Charles Hamilton) |
梅兰妮的弟弟,思嘉丽的第一任丈夫,性格温和羞怯,但有保卫南方的雄心。然而入伍不久即因病身亡。原为希礼妹妹哈尼的男朋友,且已确定要结婚。在电影版中,查尔斯是阿舍利妹妹茵迪亚蒂男朋友。 | 又译:韩查理 |
弗兰克·肯尼迪 (Frank Kennedy) |
思嘉丽的第二任丈夫,原为思嘉丽妹妹苏伦的男朋友,但一时被思嘉诱惑而胡里胡涂地结了婚,最后为了替被黑人欺侮的思嘉出一口气而被杀身亡。 | 又译:甘福隆,甘弗朗 |
贝蒂·汉密尔顿 (Pitty Hamilton) |
又被称作贝蒂帕特姑妈,梅兰妮与查尔斯的姑妈,在战时思嘉丽住在她家里,动不动就昏倒,个性胆小。 | 又译:韩白蝶 |
贝尔·沃特林 (Belle Watling) |
高级妓女;富有,但被其它妇女唾弃;瑞德的朋友。 | 又译:华贝儿 |
威尔·本特恩 (Will Benteen) |
一位贫苦的,只有一条腿的南方联盟士兵。在小说第三部流落到塔拉时身染肺炎,爱上了凯伦,但与苏伦结婚。 | 又译:班威尔 |
韦德·汉普顿·汉密尔顿 (Wade Hampton Hamilton) |
思嘉丽与查尔斯的儿子。 | 又译:韩韦德 |
埃拉·洛丽娜·肯尼迪 (Ella Lorena Kennedy) |
思嘉丽与弗兰克的女儿。 | 又译:甘爱雅 |
尤金妮·维多利亚·“邦尼”·巴特勒 (Eugenie Victoria "Bonnie" Butler) |
思嘉丽与巴特勒的女儿。深受宠爱,最后像外祖父一般坠马身亡 | 又译:白美蓝 |
重要地点
[编辑]塔拉 —— 欧哈拉一家的家和种植园,郝思嘉为保住它而抗争。
十二橡树 —— 威凯斯家的种植园;第一部中阿舍利的生日野餐聚会在此举行。
桃树街 —— 亚特兰大的一条主要街道;贝蒂派特姑妈居于此处;书中大部分情节在此发生;故事后半段郝思嘉和瑞德在此拥有一所大房子。
小说中的人物对黑人有明显的种族歧视,即使按照1860年的观点也是如此。仅举两例:
- “黑人是多么愚蠢啊!他们从来不会去想任何事情,除非你去命令他们。”思嘉丽从陷落的亚特兰大回到塔拉后曾这样想。
- “他们竟然敢笑,这些黑猩猩!她真想把他们全都抓起来,用鞭子狠狠地抽,直到他们皮开肉绽鲜血淋漓。北方佬要给他们自由真是见鬼了!”思嘉丽在战后看到自由黑人时这样想。
书中重复著对美国蓄奴南方仙境般的描写。奴隶制在这里是一种相当仁慈的体制,鲜有体罚或责骂奴隶的事发生。奴隶们得到很好的照顾,他们也都对现实很满足。书中称战后的重建时期充斥着不负责任的黑人袭击白人妇女,在立法机关之中舞弊的事件。但从现存的历史证据来看事实却恰恰相反。
政治
[编辑]批评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本书带有强烈的美国南方联邦政治信仰,且对美国蓄奴南方的文化进行了不切实际的美化。书中对1864年亚特兰大陷落和战争创伤的生动描写(部分在1939年的电影中被删去),表明作者对该段历史进行了相当的研究。但是,其研究的材料基本上仅限于美国南方作家和历史学家的作品。米切尔对战争和创伤的透彻描述使本书于1937年5月3日获得普利策奖。
书中的有一部分与早期的三K党有关:战后,郝思嘉遭到新解放黑人的袭击,她的男性朋友们在夜间对黑人棚户区进行了报复性袭击。这次袭击被以充满同情的笔调写成是必要且正义的,而试图逮捕袭击者的执法官被描绘成残暴的北方占领者。尽管在此事件的描写中并未提到三K党,但郝思嘉后来得知阿舍利·威凯斯和其他所有参与这次攻击的人都是三K党成员。米切尔应该是从她的历史研究中了解到:在18世纪70年代末期,很多地方反黑人团练都最终加入了三K党。书中曾提到郝思嘉很厌恶三K党,并认为男人都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尽管这基本上都是出于她自私的考虑,好让受惊的她多受到点关爱,且不再给可恶的北方佬更多的理由来加强有害她生意的军事管制)。书中提到瑞德对三K党并不感兴趣,但他说过如果真的需要他会很好的融入这个社会的。但小说中从未说明瑞特是否认为必须走到这一步。当地的亲北方政府随后在瑞德和阿舍利的压力下倒台。
书里叙述的庄园主生活水准较高,所以对待奴隶亦较为平衡,视奴隶为家中一分子;《汤姆叔叔的小屋》里则是低等农民管理黑奴,两者之间自然有其差异存在,不能以偏概全,认为《飘》当中所叙述皆为虚假。
当时,南方跟北方对彼此的文化及生活习惯偏见亦相当大。在思嘉嫁给甘弗朗以后,有次彼得大叔为思嘉及北佬妇女赶车,北佬妇女们对彼得大叔发出相当不客气的评语,称之为“黑猴子”或“老宝贝”等语,显见北方人对黑奴本身也存在相当大的误解。书中亦描述林肯解放黑奴后,无相关配套安置措施,导致许多社会问题,若找不到政府相关纪录是可能的,因为通常执政者不愿承认自己的短处。
人物原形
[编辑]《飘》的很多部分与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自己的生活有很多的相似点,这说明她的生活经历为小说提供了一些原形。例如,米切尔对美国内战时期的生活和困难的理解来自于年长亲戚邻居讲述的战时旧事。[3] 尽管玛格丽特·米切尔说《飘》中的人物没有现实原形,现代研究者还是发现米切尔的生活圈子里的一些人和他认识或听说过的人与小说中的人物有着相似性。瑞特·巴特勒被认为是以米切尔的第一任丈夫瑞德·阿普朔为原型构建的。米切尔与其于1922年结婚,并在发现他是走私贩后离婚。(另:乔治亚州爱得威尔(Adairsville)的Sir Godfrey Barnsley也被认为是瑞特的原形。在名为“林地”和随后的巴斯里园种植园待过后,米切尔可能得到了有关真坏人的灵感。)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母亲玛莎·布劳茨·罗斯福可能至少是郝思嘉的部分原型[4]。罗斯福的传记作者戴卫德·麦酷洛夫发现:米切尔在做《亚特兰大报》记者时曾采访过87岁高龄的艾维林·金·威廉姆斯。艾维林是玛莎的密友,在玛莎结婚时是她的伴娘。在这次采访中,玛莎的美丽、优雅和睿智,被长篇累牍的描述。玛莎与郝思嘉有着惊人的相似。
中译版本
[编辑]本部小说中译名称有《飘》,《乱世佳人》,傅东华于1940年使用《飘》,后为多数译者所沿用。
- 《飘》,傅东华译,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40年9月
- 《飘》,唯明(锺宪民)节译,上海教育出版,1945年
- 《飘》,傅东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
- 《乱世佳人》,林朝烽译,台南文言出版社,1982年
- 《飘》,傅东华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3月
- 《飘》,(全二册)戴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8月
- 《乱世佳人》(上下),陈良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5月
- 《飘》,简宗译,长春出版社,1995年4月
- 《飘》(全2册),肖斌译,大众文艺出版,1995年9月
- 《飘》,阿奕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 《飘》,黄建人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12月
- 《飘》(上下),方正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2月
- 《飘》,李美华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年9月
- 《飘》,李尧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1月
- 《飘》,范纯海译,长江文艺,2002年10月
- 《飘》,钟雷译,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5月
- 《飘》,田德新译,世图出版公司,2004年8月
- 《飘》,马迎春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1月
- 《乱世佳人》,陈琳秀编译,台北中和华文网出版,2005年
- 《飘》(上下),贾文浩、贾文渊、贾令仪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
- 《飘》(上下),黄怀仁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年4月
- 《飘》(上下),贾文浩、贾文渊、贾令仪译,台北商周出版2005年7月
- 《乱世佳人》,王晓颖编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2006年
- 《乱世佳人》,廖小鸿译,台北中和汉宇国际文化出版,2006年8月
- 《飘》(上下),唐建党译,广州出版社,2007年5月
- 《飘》,张锦译,中国书籍编译馆,2008年4月
- 《飘》(上下),水木译,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12月
- 《飘》(上下)《乱世佳人》原著小说79周年典藏书盒版‧正式授权完整新译本,庞元媛、林晓钦、黄鸿砚译,台北麦田出版,2015年7月
- 《飘》,朱攸若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8月
改编作品
[编辑]-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电影剧本,薛尼霍华(Sidney Howard)编剧,1939年(刘瑞绵译,台北帝尹出版,2002年)
-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年12月15日首映的美国电影。分别由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和费雯·丽(Vivien Leigh)演绎男女主角。
- 《飘》,四幕剧,柯灵(高纪琳)改编,重庆美学出版,1944年
续集作品
[编辑]- 《斯佳丽:乱世佳人续集》(Scarlett),(美)亚历山德拉.里普利(Alexardra Ripley)著,Waner Books,Inc,1991(中译本,尚逸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参考文献
[编辑]- ^ 熊兵娇. 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 第1版.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6: 166. ISBN 978-7-5068-5984-4. OCLC 1050890708.
- ^ 黄杲炘, (1936- ). 英国名诗选 第1版.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5: 303. ISBN 978-7-5446-3828-9. OCLC 1003052148.
- ^ Arehart-Treichel, J., 2005.: "Novel That Brought Fame, Riches Had a Surprising Birth", Psychiatric News, 40(4):20
- ^ McCullough, David. Mornings on Horseback: The Story of an Extraordinary Faimly, a Vanished Way of Life and the Unique Child Who Became Theodore Roosevelt. Simon and Schuster. 2007-05-31: 47 [2020-06-25]. ISBN 978-0-7432-18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7)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 Gone with the Wind - 古滕堡分布式校对(加拿大)
- Gone with the Wind (public domain in Australia) at eBooks@Adelaide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Library)
- Margaret Mitchell: American Rebe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merican Masters documentary (PBS)
- The Scarlett Letter, a quarterly publication devoted to the Gone with the Wind phenomen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