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六七暴动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香港专题 (获评丙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香港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香港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Note icon
根据标记,本条目需要信息框模板
Note icon
根据标记,本条目需要处理编辑上的问题。

六七暴动[编辑]

文革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左派受此影响发动了六七暴动,灾难扩展至香港。──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126.85.36.68讨论)于2021年5月12日 (三) 00:40 (UTC)加入。[回复]


是否应该加入港英镇压本港左派的内容[编辑]

当时尽管左派暴力分子受到港英镇压是应该的,但是有一些透过和平方式表达意见的左派也受到牵连,被政府以极不民主的手法进行压制,例如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就只是因为用派发传单的方式表达政见而被拘捕,更被控以所谓“煽动罪”而入狱,这种做法犹如独裁国家的白色恐怖。这一类史实不应该忽视。 219.78.47.98 (留言) 2009年3月17日 (二) 10:58 (UTC) 维基百科“六七暴动”被改为“六七骚动” 反英示威者被删“暴徒”之名 旺角大冲突后,维基百科的“六七暴动”的资料多次被“匿名使用者”更改,除了将简介栏的标题,由“六七暴动”改为“六七骚动”,更修改了对杨光和反英示威工人的描述。 广告 事发的翌日晚上,有人新增对六七暴动时为“斗委会”主任委员杨光的资料,指他其后于2001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大紫荆勋章,以表扬他于暴动期间“担任左派势力的领导角色,组织及策划一连串包括暗杀和放置炸弹的暴力事件”。 记者翻查资料,当日港府在授勋“嘉许语”中,指杨光“积极参与香港工运多年,对劳工福利有突出建树。并且长期为广大基层服务,表现出色”。 其后,昨晚再有“匿名使用者”将“六七暴动”页面右手边的简介栏的标题,由“六七暴动”改为“六七骚动”,同时又将内文中4个形容反英示威工人的“暴徒”字眼删走。 更改部分 1) 六七暴动“斗委会”主任委员杨光的个人资料,增加以下的部分 “2001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大紫荆勋章表扬其在1967年六七暴动期间担任左派势力的领导角色组织及策划一连串包括暗杀和放置炸弹的暴力事件。” 2) 简介栏的标题由“六七暴动”改为“六七骚动” 3) 将内文“罢市,七名反英示威工人死难”内4个形容反英示威工人的“暴徒”字眼删走[回复]

建议增加2016农历新春年初之际鱼蛋革命·旺角骚乱(自一九六七年以来香港最大的骚乱)以及一九六七事件的(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处!!!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1967年爆发暴动,香港进入戒严时期;接近50年后,大年初二凌晨旺角爆发警民冲突,警察向天开两枪,特区政府将事件定性为“暴动”。半世纪前的暴动参与者,不满至今被扣上“暴民”的帽子,却道今天的后生仔“破坏香港社会”。六七暴动-个入狱老左的反思-六七-旺角两暴动皆脱离群众- 两场“暴动”都有参与者锒铛入狱。在赤柱监狱拘留18个月的六七经历者陆德成,形容半世纪两场暴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引起社会动荡,市民由理解转为不支持。他认为参与者都要明白后果,有可能付出代价。 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认为政府施政确实有不足,但不能作为暴力行为的理由。他不认同“官逼民反”四字作为放火、掷砖头等行为的理由,认为说“官逼民反”的人应该反思。现时无线新闻(TVB)已经删除有关新闻他又认为即使有《基本法第23条》立法亦解决不了问题。 —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HCKASONBC对话贡献)于2017年06月20日 13:41 (UTC)加入。

我觉得最好笑的是, 我引用可信媒体苹果日报去谈及六七暴动中, 港英政府下属政治部扣留左派人士, 但居然有些人不能面对而用不中立为由去删走这些历史, 那么这些人和他们所痛恨的五毛和共产党有什么分别? 还是他们自己默认苹果日报不中立? 难怪陈云根博士也称这些人做黄丝精神病 61.238.255.58留言2021年5月10日 (一) 08:12 (UTC)[回复]

此条目严重不中立[编辑]

丝毫未提工人被屠杀,镇压的事实,以及内地对香港工运的支援,开追悼会,包括香港中银挂出的被屠杀的七烈士的事情 应该加入事前的导火线,时间顺序如下: 1976年春,上海复旦大学校园围墙的政治宣传红字标语: “用鲜血和生命保卫党中央!用鲜血和生命保卫毛主席!” “一二·三”事件(葡萄牙语:Motim 1-2-3)是澳门历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动乱由于受到中国大陆境内的“文化大革命思潮影响”,取名自1966年12月3日发生的严重警民冲突。事件令葡萄牙政府在澳门的管治威信丧失,也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势力实际上能够控制澳门,也因此令中华民国政府在澳门的势力被完全肃清。澳门的经验也助长左派势力的信心,间接促成香港的六七暴动。

长期利用、充份打算[编辑]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

香港条目说六七暴动是因为周恩来以“长期利用、充份打算”的方针,表明不收回香港而平息的。好奇之下在Google查过这么一句话,结果全部都是维基百科和她的镜像页。翻查历史,原来是user:219.76.96.5在还没实行繁简自动转换的远古时代所写的,但两年多来竟然没人要修改过。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可供查证?啊,刚发现北京曾经有过“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说法,不过好像不是用来平息六七暴动的。-- tonync (talk) 14:21 2006年4月14日 (UTC)

这种比较专业的文章网上当然查不到了,要研究这个领域的专家到相关论文里找。--3dball 09:10 2006年4月16日 (UTC)

六七暴动-一条青山道-穿越太平与动荡两极-揭示国共势力拉锯 这方针应该是"长期打算,充份利用”。五十年代朝鲜战争后提出,锁国的同时,保留香港作为中国对西方的一个小窗口。事实上,50 年代以后中国对西方的交往很大部分都是透过香港进行。就算是中南海吃的水果也是从香港入口。Peterpan 21:14 2006年5月16日 (UTC) 1967年5月,新蒲岗塑胶花厂爆发工潮,荔枝角与长沙湾一带工厂大厦林立。职工盟社区及院舍照顾员总工会前秘书郑清发当时读小四。那一年,他到父亲工作的“九龙纸品厂”做帮工,每日沿青山道由荔枝角回苏屋邨。同一条青山道,徒步两公里,郑清发未见一枚炸弹,但来到苏屋邨门前的三条街道,则常有惊险拆弹场面。何以在同一条路上,一处风平浪静,一处风云色变?个中隐藏着长沙湾一带,国共两党各据一方的一段历史。 工友因政见打架 香港三大纺织厂之一“香港纱厂”,巨型建筑坐落于长沙湾道与青山道之间。每到国民党“双十纪念日(武昌起义的日子)”,纱厂员工宿舍都会挂满“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郑清发对此记忆犹新。当年就读四年级的郑清发,跟随父亲到现时为“兴迅广场”的楼高三层“九龙纸品厂”做帮工,在工厂目睹不同政见的工友争吵,甚至打架打至头破血流。 警察贪污压迫令工友转投共产思想 他记得一名左派工友跟他说,未入工厂前是做小贩,但由于警察贪污严重,经常被勒索金钱。一旦交不到钱,就会被捉,更会被笞刑对待。工友实在不堪被辱,所以只能转行并投入共产思想。六七暴动期间工人生活如常,丝毫未惧炸弹危机。 右派工会根据地保平安 郑清发一般沿青山道回苏屋邨,暴动期间没有发生一次炸弹事件,而戒严时只是路上行人减少,一个驻守的警察也没有。回想起来,青山道两旁工厂多为右派工会,加上在工厂区放炸弹会落得“阻人揾食”的罪名,所以一直相安无事。可是,一踏入昌华街,就是另一天地。 屋邨小孩常目睹拆弹队工作 踏入昌华街,象征离开工厂区,进入苏屋邨、李郑屋邨等民居。由昌华街开始,苏屋邨对出连续三条街(昌华街、兴华街、长发街)不停发生炸弹事件。尤其以苏屋邨大门前的兴华街最为频繁,因该处连接保安道,炸弹狂徒可以从保安道两边逃走。苏屋邨的小孩常常从屋内,经窗口眺望拆弹队工作,“嘭”一声硝烟处处。又有居民住户撒反英抗暴传单,被警察拖至对面公务员宿舍殴打。 一旦被捕,示威者可能会被警方扯头发,甚至更粗暴形式对待。(美联社) 苏屋邨对面的公务员宿舍,当年是惩处部分左仔之地。(梁融轩摄) 但再走10分钟,李郑屋邨却是有名的国民党支持者聚集地。1956年香港徙置事务处在国民党庆当日,撕去李郑屋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引起民聚极大不满,继而爆发“双十暴动”。暴动造成59人死亡,成香港史上最多死亡的骚乱,六七暴动紧随其后。李郑屋邨在六七暴动不如邻邨般气氛紧张。 种种六七片段,成为郑清发童年一部分。今时今日,国共两党在香港战线不及昔日明显,透过经历者口述历史,记者方知道长沙湾区六七暴动中右派的角色。(香港O1

建议把条目改成香港五月风暴[编辑]

建议把条目改成香港五月风暴,这样才中立,否则就变成工人的单方面暴动

:“五月风暴”只是整个左派暴乱的开端,后续还有七月发生的“沙头角枪战”、同月开始的“真假菠萝阵”、八月的林彬兄弟命案等等。 --Wright.Bus 2015年1月10日 (六) 18:01 (UTC)[回复]

Pictures/illustrations[编辑]

There used to be 3 pictures in the article - where have they gone? -- anonymous 14:52 07/05/2006 (UTC)

有关六七暴动的历史档案[编辑]

还记得历史档案大楼成立后不久,有新闻报导指出"有关六七暴动的历史档案",大部分是当时法庭文件和警方口供,都给封存;法庭文件封存期限是公元2999年,警方口供是2099年。有没有人可以找到这个新闻稿并post上来?谢谢 -- 猫头鹰 18:26 2006年11月25日 (UTC)

根据资深传媒人罗恩惠指出,有不少与六七暴动有关的政府档案,均已离奇“消失”。--Wright.Bus 2017年9月27日 (三) 02:38 (UTC)[回复]

大部分都是讲左派,港英政府轻描淡写[编辑]

大部分都是讲左派,讲北京方面的态度和言论,那英国那边什么动静也没有????

应该写一下当时港英政府的执政情况,香港社会情况,以及在事件中港英政府的行动和言论、英国本土媒体和英政府的态度和言论。—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110.211.42.63对话贡献)于2012-02-02T15:19:21 (UTC)加入。

只字不提港英当局对工人的镇压,虐待和屠杀,非常都不公正,我已经改了一些条目—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124.237.96.42对话贡献)于2014-06-22T16:48:08 (UTC)加入。

已挂上相关模板,中立性缺失有点问题。—— 2014年10月2日 (四) 02:05 (UTC)[回复]

现在不是新增了不少有关左派工人的篇幅吗?我留意到有好些内容是“抄”自某wiki的。 --Wright.Bus 2015年1月10日 (六) 17:59 (UTC)[回复]

使用“暴徒”等字眼是否中立?[编辑]

如题--幽灵巴尼留言2013年11月2日 (六) 00:49 (UTC)[回复]

(:)回应:参加暴动的“示威者”?--史提芬.德广 >.< 维基态度留言2013年11月4日 (一) 16:35 (UTC)[回复]
见这里[1] --Wright.Bus 2014年2月9日 (日) 04:16 (UTC)[回复]

所谓中立,在中文维基百科中,就是一句空谈[编辑]

政治正确,香港人和台湾人的政治正确,在这里才是最重要的--Imsupernewstar留言2014年9月28日 (日) 16:21 (UTC)[回复]

有何不妥?维基的后台老板是欧美,当然要为欧美的政治利益服务,与中共为敌,理所当然。

应该说,政治类的东西,在哪里都不可能中立,政治本来就是反映人类斗争的。维基自己要装逼中立也是醉了,所谓“中立”也是基于前提的,前提也是有立场的,自然绝无可能中立。还不如各持立场,各写各的。--Cuyfrg留言2014年10月25日 (六) 15:47 (UTC)[回复]

我的态度是“只描述事实,不带主观情感。”我认为这就是中立。中立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所谓的“欧美和香港人的政治正确”。李炯霄留言2015年3月21日 (六) 13:18 (UTC)[回复]

我倒觉得最上头两位才是真正的不中立,在搞无聊的仇港反台,你们去百度百科挖个中立性模板给我看看?当然也无所谓,维基百科的中立性从未被一部分人正实过,相比之下,中国崛起如果是“香港人和台湾人的政治正确”那么我觉得可吐血。-- 晴空·和岩 写条目·共进步·协作计划 2016年12月31日 (六) 00:55 (UTC)[回复]

在词条中大量引用非中立观点并互相指责对方不中立是维基百科的一部分,不得不品。甚至一些非政治条目也不能幸免,被人强行加入一些不是必须出现的具有特定政治立场之内容。另外,关于百度百科,百度百科的确没有要求其词条具有中立性,仅仅就这一点上鄙人窃以为还是某些标榜自身中立性却从未落实的人士更为人所不齿一些。当然也可以说平台本身是中立的,但用户并不是。--RAT233留言2020年8月27日 (四) 02:52 (UTC)[回复]

是否可以考虑移动该条目[编辑]

“六七暴动”很明显是一个贬义词,是否可以考虑将条目移动到“六七事件”或“反英抗暴/六七暴动”,以使条目显得更中立?李炯霄留言2015年3月21日 (六) 13:18 (UTC)[回复]

你阁下擅改“进步无产阶级”一词,在修目搞政治,你有资格学人讲中立?Littleguy留言2015年3月21日 (六) 16:25 (UTC)[回复]
中央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 如果“暴动”是贬义词,请问发布这个的人是在玩什么?Un1Gfn留言2021年8月20日 (五) 04:54 (UTC)[回复]

阁下的意思是否可以理解为“封建制度推翻奴隶主制度是反动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是反动的,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是反动的,历史上一切显而易见的进步都是反动的,事物要么完全正确,要么完全错误。”

“进步”一词很明显是一种相对的说法。在我们前面的社会制度都已经被推翻了,这是因为这些制度阻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以,到了最后,不公正的制度终将被推翻。

我们为什么说这些制度是不公正的?因为少数人的不正当利益侵犯了大多数人的正当利益。

请问在香港,是无产阶级多还是资产阶级多?占人群大多数的无产阶级推翻剥削人民的资产阶级又有何不可?在法国大革命时,罗伯斯庇尔的所作所为我们都应知道,可是资产阶级革命仍受到法国人的拥戴,这是为什么?

我不是要挑起争端,而是希望香港的无产阶级能够觉醒。我们要认识到,这次事件不但有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这次事件发生是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性集中爆发的表现,而不是“暴动”。

但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次事件某种意义上是受到操控的,某种程度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的冲突……(我怕死的不明不白,所以此处省略1000字)

所以这次事件并不完全是无产阶级的自发行为,这可能也是这次事件不受香港人民欢迎的原因。

我猜阁下是香港人吧?

到底什么是领土纠纷?

领土纠纷可能是自人类文明史以来,人类发明的最糟糕的事物了。

你听说过化学进化吗?

自然科学告诉我们,人体元素构成和原始海水相似。从另一种角度上说,你和我本应是相似的,为什么要互相拆台呢?

遍观我们周围,到处都存在不平等。为什么人类会变得这样?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相似的,如果继续推广,宇宙的一切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普遍联系。人类的过度攫取是不应该的。(我相信我们在这一点上看法一致,至少我是这么希望的)

你说我在“搞政治”,确实,我是在为我的政治理想在“奋斗”。但我更多的是为了我的哲学理想。

不如我们交个朋友吧!我的用户名就是我的真名(是不是太不隐蔽了……),你呢?李炯霄留言2015年3月22日 (日) 09:57 (UTC)[回复]

编辑战[编辑]

最近在本条目发生的编辑战再一次证明维基百科应该认真考虑全面封杀IP编辑!【粤语文学大使残阳孤侠支持全面中止IP用户编辑权 2016年2月16日 (二) 18:20 (UTC)[回复]

(!)意见虽然不支持编辑战,但维基百科必须让持不同意见者有发表意见的空间,如果只有几把声音,怎么能彰显维基百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宗旨呢?-111.243.36.135留言2016年3月11日 (五) 23:23 (UTC)[回复]

请注意:要求所有人注册不等于不让异见人士发言,更加没有禁止除破坏者之外的任何人注册,而是让读者更容易判断发表的意见有多可信。【粤语文学大使残阳孤侠支持全面中止IP用户编辑权 2016年3月12日 (六) 06:42 (UTC)[回复]

有点不当-- 晴空·和岩 写条目·共进步·协作计划 2016年12月31日 (六) 00:56 (UTC)[回复]

名字问题[编辑]

六七事件结果 673,000 项[2] 六七暴动487,000 项结果[3]前者比较多,且中立--叶又嘉留言2017年5月9日 (二) 12:43 (UTC)[回复]

如加引号,“六七暴动”有608,000项,“六七事件”祇得6,120项,若不使用引号,则“六七”与“事件”分开者亦计算在内。

"六七暴动":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六七暴動"&oq="六七暴動"&gs_l=serp.3..0l10.10296.12175.0.12574.2.2.0.0.0.0.69.119.2.2.0....0...1c.1.64.serp..0.2.118.RoI2bLmuhKI

"六七事件":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六七事件"&oq="六七事件"&gs_l=serp.3...4936.5358.0.5661.2.2.0.0.0.0.48.91.2.2.0....0...1c.1.64.serp..0.0.0.omvBDUCKZdM

请自行copy & paste

--Wright.Bus 2017年5月9日 (二) 14:10 (UTC)[回复]

老实说,我看到这样子强行移动条目的情况感到十分心寒,我不想猜测把“六七暴动”改成“六七事件”的人怀有什么动机,但不得不说这种露骨地粉饰历史的方式实在是惹人反感。楼主拿一些违反常人认知的数据来试图支持自己的立场,完全是强词夺理、指鹿为马的行为。“六七暴动”一直是社会和学术界最常用的名称,根据常用原则“六七暴动”拥有优先命名的权利,不是任何人要移动就要移动。就算真的要移动条目,面对这样重大的争议,就请先交由社群讨论决定,而不是无视维基百科长久以在存在的机制和优良传统。如果每人一句“中立”就径自移动条目,恐怕维基百科不出一日就天下大乱。抱歉语气重了点,但实在有必要让大家辨清是非黑白,以正视听。谢谢。--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7年5月9日 (二) 14:37 (UTC)[回复]

说得出把“把南京大屠杀移动至南京事件”的人很令人心寒,滚回去粉饰太阳花暴动吧 —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114.19.69.108对话贡献)加入。 at 2017年5月9日 (二) 15:51‎

如果有人成功将“南京大屠杀移动至南京事件”而获社群支持,我会认真考虑将“六七暴动移动至六七事件”。--Clithering10 years of service since 2006 2017年5月9日 (二) 16:19 (UTC)[回复]
还是心平气和一些比较好....这样子一直处于激动状态对事情没什么帮助。观点的问题比内容上的问题难处理,这也是为什么你会被回或社群支持就会认真考虑这件事情,因为观点很容易引起冲突也不容易达成共识。--115.82.1.140留言2017年5月9日 (二) 16:32 (UTC)[回复]
正是,还请大家高抬贵手不要动不动就移动条目名称,有什么事请先交社群讨论取得共识,要不然就像去年登上报纸般令维基百科的声誉沾上瑕疵。谢谢。--ClitheringMMXVII 2017年5月9日 (二) 16:43 (UTC)[回复]
@葉又嘉维基百科的中立方针不是指“编者主观认定的中立”,是“依可靠来源不同立场的用词数量比例判定”,如果用google搜寻来粗估,“六七暴动”有657,000个结果,“六七事件”只有6130,差距百倍,即使单纯这样搜寻无法直接分可靠来源还是不可靠来源,但这种差距级数我想真的要分是很难翻盘的,依方针,“六七暴动”在维基百科上才是中立用词。--LHD留言2017年5月11日 (四) 03:06 (UTC)[回复]
  • (!)意见。维持原名,请维基人不要以当代才新生的网页为历史条目更名,图书馆、档案处、博物馆等地的非数码化历史文献、研究、历史书、报告等均以“六七暴动”为名,就连我手头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拥有亲共史观的香港权威史家—刘蜀永主编的《简明香港史》也以“1967年暴动”为题,可见此词早已达成历史共识。另外,[4]是假象,不少连结自动导入了“六七暴动”的搜寻结果,如“六七暴动,亦称六七左派工会暴动和香港五月风暴,当时参与及支持者称它为反 ... 黄强调六七年发生的是“事件”,由警察镇压罢工工人引发,工联会一直没视为暴动”、“在六七暴动中,被判监的少年犯,经历半世纪,仍坚持自己的参与是因为爱国。 当年17岁的高兆桢,因为身藏约30份被禁的左派文宣小报,被判监30...”等,只是Google为迁就左派人士而修改搜索引擎设定所得的结果。

此外,香港教育局考评局在历史科的相关文件也称其为“六七暴动”、“1967年暴动”等,可见这是连官方也达成共识的历史名词。

由此可见,阁下所谓“中立”是矫狂过正,因为连亲共历史学家和官方也接受了该名词。-办公室 2017年5月25日 (四) 19:03 (UTC)[回复]

希望加入以下内容[编辑]

http://cn.rfi.fr/中国/20170523-中共绝密文件:港共在文革前已要求「解放」香港 “六七暴动”是中国立国六十七年来香港惟一由香港左派人士发起的暴动,而据由时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港澳组副组长吴荻舟持有的“绝密”级文件披露,港澳工人代表在中国文化大革命之前已要求“解放”香港,但吴表明,中央无意收回香港,要长期利用,甚至要迟于台湾“解放”。但时事评论员程翔表示,随着文革爆发,时任总理周恩来掌控的外交系统被中央文革小组夺权,改变了港澳政策,让左派在香港挑起“六七暴动”,显示香港的暴动受大陆政策影响,左派声称该次暴动是自发的爱国反殖行为,并不可信。

文件还透露,已经潜藏在香港的中共人士应该“要像白蚁一样做工作,一声不响,把整个屋子咬烂”,“不要以为反正身边有几十万工友,随便斗他一场不要紧。”香港当时没有中国共产党注册,中共人士在港只能进行地下工作,由港澳工委领导。

根据纪录片《消失的档案》网页,吴荻舟的女儿吴辉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一份父亲在1966年5月4日接见港澳工人观礼团的讲话纪录,文件标注为“绝密”,只发予外办港澳组、广东省委组织部四处及全总有关领导同志。文件开端即引述观光团反映,指“香港群众迫切要求解放,观光团成员也有这种感情”;但吴荻舟转述了“中央同志”的反对意见。

吴指出,若收回香港,只是多了一个“黄埔或青岛”,意义不大,反而让香港令中国跳出去更有利用价值,“从香港得外汇不是我们最高目的。最高目的是面向世界。……如果收回来,便关了门,没用。”中国从世界革命出发,认为香港越迟解放越好,“甚至香港要比台湾解放得晚,甚至要等整个东南亚一起解放。”吴这个中央立场在邓小平时代出现变化,邓以“一国两制”先收回香港,并以此作为统一台湾的示范。

吴续称,中共要长期坚持利用香港,“中央同志说,如果你们脑子里有期待港澳早日解放的思想,对工作就有害。”甚至是中美一旦开战,也不要想解放香港的问题:“想多了,不安心,对工作不利。”

1967年香港左派暴乱[编辑]

这个名字,根本搜不到,应该叙述为“西方称之为‘Hong Kong 1967 Leftist Riots’”,而不是“亦称”。--苞米() 2017年6月20日 (二) 18:13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六七暴动中的5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9月12日 (二) 08:42 (UTC)[回复]

关于“六七暴动”名称的讨论[编辑]

是否可以增加“六七革命”、“六七事件”等左派视角的名称及中立称呼,以平衡“暴动”、“恐袭”这些激烈批判的词汇?或者删去“六七恐袭”等严重偏颇的称呼,只称为“六七暴动”。我认为,它虽然受文革影响和大陆一定程度干预,但是归根结底是由于香港腐败猖獗、官商勾结、工人和底层民众民不聊生造成的,而且还有反殖民色彩。同类事件在欧洲乃至拉美都会中立甚至褒扬占多,为什么香港的六七暴动如此一边倒的阐述?他们和如今的共产党完全两回事,当时的主要是革命青年,是为了社会正义。例如端传媒有系列报道《七十年代来时路》,就讲了这些青年的抗争。他们和美国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平权运动、法国五月风暴、德国“扫除千年腐朽”、墨西哥“特拉特洛尔屠杀”……有很多共性和联系,为何却遭到过度污名?难道就因为中共干预,就可以抹杀这些真诚的青年、抹杀本身的是非曲直? 我希望我们给这段历史公正的评判 谢谢 周雁棠留言2019年3月26日 (二) 19:25 (UTC)[回复]

“六七革命”是原创或非普遍称呼,不符合命名常规。--No1lovesu留言2019年12月19日 (四) 18:11 (UTC)[回复]

在评价一栏增加不同立场人士对于该事件的正反评价,并希望对双十暴动条目作出类似处理[编辑]

本事件与双十暴动同属严重争议事件,不同人士有者不同的看法,在达成共识前,建议增加对该事件的不同描述,以增强该条目的中立性。 Ljk041123留言2020年1月25日 (六) 12:34 (UTC)[回复]

在评价一栏增加不同立场人士对于该事件的正反评价,并希望对双十暴动条目作出类似处理[编辑]

本事件与双十暴动同属严重争议事件,不同人士有者不同的看法,在达成共识前,建议增加对该事件的不同描述,以增强该条目的中立性。 Ljk041123留言2020年1月25日 (六) 12:34 (UTC)[回复]

在街头放置八千多枚真假炸弹并炸死儿童是恐怖袭击[编辑]

有多个可靠来源指出六七暴动期间,斗委会企图造成社会恐慌并策动在香港各区街头放置超过8000枚炸弹及疑似爆炸品,最少一千多枚是有杀伤力的真炸弹,不但还有年幼姐弟在街上玩耍时被当场炸死,显示属于恐怖主义及恐怖活动:

香港中文大学六七历史研究
岭南大学:六七暴动的相认不相认
【六七暴动】暴徒的特征 — 无差别攻击平民
67 暴动 惨绝人寰的八月
“67暴动”的恐怖主义根源
回到1967大撕裂的时代
左报直指突击队杀林彬 不报炸死两小孩
窜改历史又一桩?港警察网页“六七暴动”删掉中共
港警务处改“六七暴动”内容引发争议
警改六七描述 一哥:无政治目的 退休警员表不满

因此在内容加入恐怖主义及恐怖袭击是反映现实,补充关于六七暴动涉及恐怖主义、恐怖活动的资讯,修补内容缺失是合理的,相关的资料及关于炸弹袭击的内容将于七天后加入。--Mouservisor留言2022年2月1日 (二) 10:16 (UTC)[回复]

(※)注意:上述增补资料及完善条目方案公示至今已超过十天有余,由于在七天公开咨询期内没有反对意见,因此2022年2月1日的完善条目方案已通过及可在条目进行相关修订。--Mouservisor留言2022年2月13日 (日) 08:43 (UTC)[回复]

这就是维基的中立,简直是笑话[编辑]

六七暴动里,袭警放炸弹破坏公物的是暴徒,恐怖分子。反修例事件里同样无差别袭击民众、刺伤警察就是“示威者”--118.107.244.181留言2023年7月13日 (四) 15:52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