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Gniw~zhwiki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巴别
yue-N
呢位用家嘅母語粵語
zh-N
此用户的母语汉语
en-4
This user speaks English at a near-native level.
fr-2
Cet utilisateur peut contribuer avec un niveau moyen en français.
fi-1
Tämä käyttäjä osaa suomea vähän.
de-1
Dieser Benutzer hat grundlegende Deutschkenntnisse.
查阅所有用户语言

英文维基那边有些“政治化”,希望这边比较中立。

“巴别”注解[编辑]

我的母语是粤语,照正来说不是“中文”(因为文是写的,语是说的;除非是天生聋哑,母语不可能是任何一种文);但在维基这儿,懂不懂粤语或国语(普通话)其实不太重要──能不能读、写中文才重要。这个“语”、“文”的区别,在维基建立“巴别”机制时似乎分析得不够全面(我认为是对中文认识不够所致,可能甚至对希伯来文、阿拉伯文等的认识也不够),到现在便造成困扰了。

法语正在修读中,目前DELF A2程度考试合格,所以“fr-2”码所显示的“Cette utilisateur peut contribuer avec un niveau moyen en français”(意谓:这个使用者有能力以中等程度的法语/文作出贡献)大抵正确。

芬兰文只是在图书馆借书来看,作为兴趣,程度极低,和自己那已经很低的法语程度比较,甚至仍要更低许多,到逹不可想像的地步;但“fi-1”码所显示的“Tämä käyttäjä osaa suomea vähän”(意谓:这个使用者会一点芬兰语/文)却是完全正确。我这极低的芬兰文程度也已足够为芬兰芬兰语两篇文章作出有限度的校正。

德语虽然在学校读时不错,但可能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接触,目前的程度甚至比芬兰语还要低。“de-1”码所示的“Dieser Benutzer hat grundlegende Deutschkenntnisse”(意谓:这个使用者有基础的德语/文知识)以前是对的,目前可能有点牵强。

希伯来语因程度一直停滞在非常基本的会话,已暂时放弃学习;加上于“语”、“文”的差别,希伯来文的文章绝对无法明白。但因为对希伯来语的文章做过小修正,可能也应该告诉人家我不是在乱改。

对于中文的个人意见[编辑]

我觉得中国人对中文的态度太“崇洋”了(尤其是“崇英”、“崇美”)。

其中一个观察就是数目的书写方法盲从英美。例如,“123456789”,英文读 “one hundred twenty-three million four hundred fifty-six thousand seven hundred eighty-nine” (“123 million 456 thousand 789” ), 所以写“123,456,789”;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加逗点的用意就是方便阅读。可是,中文读“一亿二千三百四十五万六千七百八十九”(“1亿 2345万 6789”),就应该写成“1,2345,6789”──这是十几年前连西方人也知道的,即使现在日本人也还知道。我读小学时这样教,现在竟然好像没人知道,这是一个不幸──写一个长长的数目,加了逗点,阅读时却要慢慢数“0”,这样加逗点是画蛇添足,也是我们不够尊重自己的文化,不够勇气捍卫中文的独特性,盲从英美的做法。

另一个观察是字词次序。我所指的是比如“雅虎中国”、“中银香港”、“副会长/节目”等的奇怪译文──按照中文的正常字序,这些译文都是不可能的,但偏偏就是这样译,而且还越来越多。最离谱的是闹出“大五码”这个笑话──这个码本来就有正式中文名“五大码”,也有正式英文名“Big5”。中英文正式名称字序反转,意味着为五大码改名的人至少明白中英语法的差别;“南极星”(njstar) 却误将“Big5”用英文的字序反过来译成“大五”。“南极星”的作者是澳洲华侨,天天在英语环境下生活,所以还可以原谅。“大五”一词的普及却见证了中文程度的普遍低落──这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认识不够深,也不够勇气捍卫中文的独特性,盲从英文。

最后想说的是书写方向。中文自古就是由右至左书写的。上世纪初因应中英文同时书写的协调问题,横写中文普遍采用了英文的“左至右”书写方向。事成定局,也无话可说;但直写采用左至右的书写方向,我便觉得太离谱了。在这件事上,我觉得,亚拉伯人和犹太人比我们有骨气多了。

实作问题[编辑]

  • 文章如有大量英文(或其他非中文)字,不加例如<span lang=en>一类的markup,在某些Linux的版本会导致画面极为难看,但加得多又令源代码极为难看。这问题真头痛,建立模版可不可以解决?文章如有英文(或其他非中文)字,应用lang模版,不直接用HTML的语言标签,以免令源代码变得太难看。感谢roc发现lang模版。
  • 爱沙尼亚条不知为什么原译者选用了爱沙尼亚语的原文。这个实在太难了,一半的字甚至连芬兰语也不像。原译者是否懂爱沙尼亚语:(

free/exact style[编辑]

  • 我刚看到英文版的RCL上的“S. L. Wong (Cantonese)”,这是新增的,在我编辑时没有的。依我理解,这是完全等于粤语音标的“国际音标(宽式)”,因为“国际音标(宽式)”的实指就是黄锡凌处理过的粤语标音系统。我同意作出这个改称。
  • “严式”其实也不是一个固定标音,不同学者的“严式”也有些不同(例如对ts或tʃ或tɕ的判断),我使用这词语时,指的是一种比较起来最多学者采用的、最普遍的写法。就如现在英文版“standard cantonese”中所列的音标。因为在课程中,它也称作“严式”,参考书中也是。但“严式”的写法其实并不固定,不同学者对一些音的红微判断有差异,用的标法也有些不同。不知这情况,较贴合使用哪个英文名称呢?^^
  • 大家也只是为维基百科的资料准确努力,不用介怀啊。而且小狼很感谢你的帮忙呢。个人的英文水平也有限,句子没写得像您写的流畅,小狼不好意思才是啊。-小狼 18:14 2005年12月26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