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Hanteng/研究:编辑-环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研究结果: 历史比较[编辑]

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都是使用者产出的网络百科全书(user-generated encyclopedia),也因此,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的发展先决条件,在于:

能在数字网络环境有读写中文能力的使用者,也就是中文网民。

因此,为了补捉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的历史发展比较,hanteng认为必需要处理以下几个中文网络世界发展的重要事件:

  1. 东亚及中国网民在地理及语言上的空间及社会扩散动态关系;
  2. 中国网络封锁维基百科的时机和可能效果与影响范围及对象;
  3. 百度百科的发展时机和可能效果

东亚网民扩散[编辑]

根据东亚网民扩散比率的历史比较,

网民扩散率历史比较: 北京和台湾
网民扩散率历史比较: 北京和台湾
网民扩散率历史比较: 上海和马来西亚
网民扩散率历史比较: 上海和马来西亚

中国地区的发展,在网民扩散比率上有比较特殊而不符合理想或其他东亚类似区域的创新扩散S型曲线。

网络百科发展[编辑]

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的历史发展, 按中国网络封锁维基百科的时间点,可制图如下:

两网络百科历史: 百度百科作为后发者及维基百科被封期间
两网络百科历史: 百度百科作为后发者及维基百科被封期间

重要观察[编辑]

#东亚网民扩散#网络百科发展的时间点,可以有以下重要观察:

  • #网络百科发展, 维基百科被封和百度百科发起的关键时间为2005-2006年。
  • #东亚网民扩散, 照创新扩散理论, 网民比率应该理论上为S型曲线(常态分布累积, 如en:Diffusion_of_innovations), 而台湾和马来西亚的确较接近S型曲线(常态分布累积)的发展。
  • 台湾和马来西亚分别做为北京及上海的对照组(依比率最靠近来选取的), 或著是理论S型曲线来看北京及上海的资料, 发现2002-2006年是一个奇异区段, 似乎在2002-2006年有网民扩散比率在中国有受到抑制。
  • 尽管如此, 网民扩散比率在中国2006-2008年飞快成长, 上海成长之快还超过原领先的马来西亚,
  • 在整合中国新兴第三第四段段网民(late majority, late adopters), 特别是下乡到各学校组织的推广上, 百度百科着力和优势多, 在2006-2009年的发展上也是事实

可能推测[编辑]

假设,在2002-2006年有网民扩散比率在中国有受到抑制,主因是因为中国网络在还没有完全确立监管及过滤机制时,在网民的扩散(地理和社会上)有受到多方原因的抑制。换句话说,在2006年以后,中国网络因为已确立并运行监管及过滤机制,因此在推广网络的使用上,有可能在政策及网络市场的成熟上来说,取得快速并重要的发展。比如说,这2005年后快速发展还让上海的网民扩散率,在2006-2008年还追上马来西亚。

合成解释[编辑]

  • 若2002-2006中国网民扩散受(不明因素)抑制, 但在2006-2008飞快成长, 是不是就可以拿来解释百度百科在中国大陆能取得大量使用者的主要因素呢?
  • 如同IE 对网景的战争(如Baidu创始者的亲身经验), 创新扩散在一个地区或社会的关键, 不是early adopters, 而是early majority(见en:Diffusion_of_innovations)的第二第三接受创新的族群分类), 那么百度百科在中国的成功, 是不是就可以用创新扩散理论和网民成长率来下假说: 封锁的时间的关键和中国网民从early adopters往early majority的关键时间, 有很大的巧合.....

发展断裂: 转折点[编辑]

2002-2006年和2006-2008年两段网络发展史,在中国大陆地区,似乎有一个明显的发展断裂。而这发展断裂的转折点,恰好也是两个网络百科的发展的发展的转折点:(维基百科开始遭受长期封锁,百度百科开张)。

照创新扩散理论来说,若维基百科开始遭受长期封锁的时间往后延两年,就会经历到2006-2008中国大陆地区网民飞快成长的时段,就算那时百度百科开张,扩散理论下的首发者(维基百科)将有其竞争优势。

然而,由于历史的现实是维基百科在2006-2008中国大陆地区遭封锁,也正是百度百科成长的时期,可以推论的是有以下的使用人口上的断裂和整合:

  1. 位于中国大陆地区的使用者,能用或想用维基百科的非常可能是较具网民经验、年资和技术(如绕道封锁)的用户,
  2. 其他位于中国大陆地区的使用者,可能和其他已用维基百科的用户因此就有一个区分
  3. 其他位于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使用者,如香港及台湾潜在用户,因为语言使用习惯等因素,使用并编辑百度百科的人相对少很多,因此百度百科明显地将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特别是繁体/正体使用者排除在外。
地理语言区[编辑]

因此,在断裂和整合的问题, 可能有地理语言区的断裂和整合的问题:

  • 百度百科主要整合的是中国大陆地区的使用者,排除了香港及台湾潜在用户,而由于历史发展,不少已使用并编辑维基百科的前期用户,有可能和后来百度百科取得的用户有时间上的断裂。
  • 维基百科主要整合的是各地区的中文使用者,没有排除特定地区用户的自发性问题,然而由于历史发展和关键时期封锁,在整合中国大陆地区2006-2008年快速成长的网络人口中的前期大众和后期大众(early and late majority)则有一空缺,形成了在用户地理(中国大陆地区非沿海城市)及世代人口上(2006-2008年开始变成网民的年轻人)的空缺断裂。
世代人口[编辑]

其中,世代人口上的断裂,若以2005-2008年开始变成网民的年轻人假设其年龄为14-18来估算,那么这些年轻新网民人口主要是从1987(=2005-18)至1994(=2008-14)之间出生的中国民众。就中国文化政治近代变迁史来说,这世代的实质成长受教育的时间,为1989年六四事件后受到由江泽民主导并发起的爱国主义教育首批年轻世代。就先前相关中国网络国族主义发展的文献来说,爱国主义教育对中国年轻世代,特别是对1989年六四事件没有历时接触的世代来说,有强化其国族主义信念并较易同情或支持共产党领导成果的倾向。

发展断裂: 小结[编辑]

以上假说及有关各种变项的断裂和整合(地理、语言、世代及对网络封锁、六四事件及港台文化等等的文化政治态度)都需要更进一步的直接及相关证据来做证明或反证。

不管结果如何,比较可以确定的是,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的发展史,在中国及东亚的网民成长从近乎0%到部分发达地区达到70%的关键成长时段来说,有其关键的特殊角色。也因此,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的发展史也不仅仅是两个网络百科的竞争史,而是反映了网民成长在东亚及中国关键五年(2005-2009)及关键十年(2000-2009)的十分重要的网络发展史,而这发展史的文化政治重心,就在于中国新兴网民是如何接触、学习、并取舍原来是来至于太平洋海底电缆为主干而延伸到以中国三大网络城市(同时也是网络过滤城市)为地区主干的发展,原来是来至日本、台湾及香港试验发展的早期各自发展的汉字标准到分支发展唯简数位汉字标准GB2312和东亚统一汉字Unicode的环境。

断裂整合说,会因主体及重心的想像偏好或有不同的文化政治诠释[编辑]

因不同对“中文使用者”的主体及重心想像偏好不同,会有不同的断裂整合说,反映了不同文化政治诠释。

中国大陆用户[编辑]

若以中国大陆用户为重心为主体为中心,中文维基百科因为在2005-2008被封锁,和百度百科比较来说, 则的确有世代及地理上断裂的问题。这断裂的问题在地理分布上(外部链接及超级用户),我看到的资料主要是在中国大陆城乡的差距。

所谓的海外人士(不管其文化政治文化),或来自香港及台湾的用户,是不是整合的必要, 还是造成断裂的元凶则成为问题。

百度百科是否刻意断裂香港及台湾的用户呢? (特别百度搜寻和百度输入法都有专为日文用户设计的东西, 而港台似乎没有)。百度百科是断裂港台回归的元凶吗?(为避免这样的文化政治的个人主观判断, 需要就网络效应来对有发生连结和没发生连结的部分做实证研究,来回答相关断裂或整合的问题。)

所有中文用户[编辑]

若以所有中文用户为重心为主体为中心,中文维基百科因为其编辑方针及发展史,则比百度百科更具跨地理语言差异的整合性。

研究方法: 历史比较[编辑]

扩散理论[编辑]

空间及创新扩散理论...work in progress

网民数:中国大陆省市及[编辑]

处理资料时, 刻意把中国大陆省市和东亚各国一并比较, 实在是因为光量广东一省的网民数量早已超越韩国, 而传统以大陆、香港、台湾这样的架构及框架去思考网络空间的关系则很容易忽略这些基本的网络“内容循环”、“网民串连”、及“认知/关注力”的分散、断裂、或整合的动态变化。

所以我选择从基本的东西做起, 而不是先预设大陆、香港、台湾用户有在文化或政治上有本质上的差异。

研究结果: 地理分布(超级用户)[编辑]

根据百度百科BB及维基百科CW超级用户的地理分布(超级用户: 百度蝌蚪 vs 维基管理员),这些超级用户因为人数较少,并为有经验的一般用户选出,所以可以用来做为参与用户的代表比较。

全球比较[编辑]

在全球, 2012资料:

2012百度百科及维基百科超级用户全球分布比较
2012百度百科及维基百科超级用户全球分布比较

注:资料来源[1]

可和我制作的全球汉人分布图做参照。

全球汉人分布图
全球汉人分布图

注:资料来源[2]

东亚聚焦[编辑]

拉近看东亚, 2012及2009资料:

2012及2009年在东亚
2012及2009年在东亚

[1]

观察[编辑]

  1. 维基百科管理员在中国大陆的分布,不如百度百科的范围广,主要仅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
  2. 百度百科蝌蚪团团员仅在中国大陆有分布,此外不如维基百科的范围广。
  3. 在香港和台湾来说,完全没有百度百科蝌蚪团团员,但有不少维基百科的管理员。

诠释[编辑]

  • 百度百科仅有简体字版本,似乎已在书写系统的选择及预设中,排除港台用户的参与意愿。
  • 放在东亚及中国网民成长的地理散布史(diffusion history)的脉络下,
  1. 先发展的维基百科,其参与的超级用户地理分布似乎反应了2006年以前,主要东亚及中国网民中使用中文的网络人口的分布。(港台及中国沿海城市)
  2. 后发展的百度百科,其参与的超级用户地理分布似乎反应了2006年以后,主要在中国大陆内部的网络人口成长分布。
  3. 维基百科在中国大陆内部未如百度百科能取得在非沿海城市的超级用户,很有可能是因为在中国网民主体,也就是网民成长扩散曲线(参见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先期及后期大众(early 及late majority), 在成长时正好也是维基百科在中国大陆被封锁而无法使用的维基百科,而非常可能改使用刚推出的百度百科。

换句话说,如#研究结果: 历史比较所述,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的发展史,影响了其用户的分布,百度百科是,特别是的大幅成长时,取得许多新兴的用户(这也是维基百科不如百度百科在后期大量到各地推广的差别)。

研究方法: 地理分布(超级用户)[编辑]

超级用户(百度蝌蚪 vs 维基管理员)的实质权限并非相同,实质权限来说,维基百科一般使用者享受的编辑权限,其实比百度百科的超级用户百度蝌蚪所享有的特权还要多。

但这里比较的不是实质的编辑权,而是两个编辑社群成员的地理分布差异。由于要做所有用户的地理分布比较, 在资料的可靠性、能不能收集的到、怎么处理都是难以克服的研究障碍,所以改采两者编辑社群成员比较有经验、较对投入、等等而获得特殊权性的精英编辑。

换句话说,这超级用户地理分布比较是替代所有用户分布比较的一个替代(proxy)比较。

研究资料: 地理分布(超级用户)[编辑]

百度百科BB及维基百科CW的超级用户的地理区域分布的2012原始资料,已放在位于Google Docs可供参考并查证[1]

参考来源[编辑]

  1. ^ 1.0 1.1 1.2 注意, 在原始资料
    • 百度百科BB的百科蝌蚪团成员列表是以该页列表编程爬文的结果
    • 维基百科CW的管理员列表则因为不只有一个来源, 而是以个人参考众来源的推估的结果
  2. ^ 资料来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用的是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 (没有缺资料),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则用的是中华民国的侨务机关的统计资料。参见汉族#汉族人口的世界分布图的内文。
hanteng个人页 (讨论页)

他人研究

其他研究新知及讯息


自己的研究

hanteng的研究结果总览细节


政治立场

hanteng的政治立场及光谱


维基心得

hanteng的维基心得

我要来源

来源考量

维基方针和实践中来源考量相关探讨

hanteng相信对中文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的比较研究,将有助维基百科全书的建设。hanteng更相信维基的善意假定亦是互联网发展的基石。hanteng 的cv学术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