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八通关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坐标23°29′27″N 120°59′45″E / 23.4908°N 120.9957°E / 23.4908; 120.9957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通关
自玉山顺沿荖浓溪谷远眺,隐约可见位在鞍部的草原处(在图右白云左方的山坳被雾气弥漫),此便是八通关
海拔2,803米(9,196呎)
穿过
位置 台湾南投县信义乡东埔村
玉山国家公园
山脉
玉山秀姑峦山最低鞍
坐标23°29′27″N 120°59′45″E / 23.4908°N 120.9957°E / 23.4908; 120.9957[1]
八通关在台湾的位置
八通关
八通关
八通关在台湾的位置

八通关邹语PatungkuonʉPantounkua[2]Pattonkuan[3])的汉语音译,布农语Imus[4],过去文献中另有八童关八同关等汉译,是台湾中央山脉玉山山脉之间的垭口,海拔约2800米,也是旅游景点,位于玉山之东北东方约4.5公里处,东埔之东南方约11公里处[3][5]。由于八通关有清代八通关古道日治八通关越岭道皆于此交会[注 1],以及一条日治时期开辟,通往新高山(今称玉山)的道路[注 2]也于此交会,八通关正座落于交会点上[8][9]。因此,自日治时期以来,直到至今,八通关仍是登山人士必经之地,因而成为一处交通要塞[10][11]

八通关在行政区划是隶属于南投县信义乡东埔村,位在玉山国家公园范围内[12][13]。在1970年代规划的新中横公路曾预定通过八通关。为保护八通关珍贵的史迹与生态,1985年设立玉山国家公园将八通关划入,该公路的兴建最后被放弃,八通关的生态面貌因而得以保留。自划入玉山国家公园后,八通关被规划成史迹保存区与生态保护区,其维护管理及入山管制皆依照《国家公园法》实行[14][15]

如今,八通关不但具有清代与日治留下的人文史迹,也因为玉山箭竹高山芒混生构成的草原景观,加上周边的群山环绕,比如:往西可通往玉山主峰玉山东峰玉山北峰、往东可通往八通关山秀姑峦山大水窟山达芬尖山、往北可通往郡大山等多座山岳,还有一旁的金门峒断崖持续发展向源侵蚀的自然景观,使八通关成为一处旅游景点[13][16]

名称更迭

[编辑]
邹族人称玉山为“Patungkuonʉ”,汉语音译有八童关、八同关、八通关等,现今汉语八通关并不指称玉山。

八通关是邹语Patungkuonʉ”的汉语音译,原是指玉山[3],过去文献还有写做“八童关”或“八同关”等,泛指玉山一带之山峰群岭[5]。然而八通关的名称更迭,从清代的记载文献中查阅可知。道光年间,周玺纂修《彰化县志》则记载山川,有介绍这么一段话:“在诸罗八同关地界”[17]。光绪六年(1880年),《后山总图》写道:“西出八同关为林圯埔开辟后山新路”,可知当时仍称为八同关。[18]光绪十四年(1888年),《台湾番地图》则改作“八通关”[5]。此外,尚有一本《台东州采访册》述及八同关,胡传于任官期间内完成编纂[注 3],记载当时由云林县通至台东直隶州的八通关古道沿途里程及地名,当中就有这么一段话:“又十八里至八同关”[20]。光绪二十年(1894年),倪赞元[注 4]编纂《云林县采访册》则记载:“八通关山又名玉山”[22]

再者,从台湾战后至今也有文献述及关于八通关的地名来由,可透过论文报告或地名书刊得知。据国立东华大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八同关是邹语“Pantounkua”音译而来,这地名出现于《台湾舆图》,后来被《台湾番地图》所沿用之,却舍音译而转为意译,故将八同关改称“八通关”,意指:“该地为通达四方之中枢关卡”[2]。据陈正祥编纂《台湾地名辞典》记载:“该处为进入东台湾之要津,遂由山名转为山口之名[5]。”据洪敏麟[注 5]编纂《台湾旧地名之沿革》则是依据《云林县采访册》记载,他认为八通关是由山名转为关隘名也[3]。据陈仲玉[注 6]调查八通关古道,透过《生蕃地探险谈》[注 7]记载得知,长野义虎当时观察到清人在八通关设立堡垒与关门,据说是吴光亮开辟这条古道时,利用木材于此设立一道关门,之后因古道弃置,被原住民狩猎时给取走木材,使得原有以木材建成的关门被剥削,已在日治时期不见关门[27]。据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口述历史专案小组透过信义乡当地的耆老口述,对于八通关的由来不甚清楚,因此臆测是此地可通往玉里、大水窟、东埔等地,故四通八达而得名[28]

然而,整理上述所翻查之文献记载可知,八通关则存在多种说法,虽然在坊间上有介绍八通关古道的书籍[注 8],可从中片面地解释得知,八通关是取自四通八达之意,对于确实的由来,目前仍有待学者进一步考究[30]

历史

[编辑]

清治时期

[编辑]

同治十三年(1874年)发生牡丹社事件后,沈葆桢开始提倡推行“开山抚番”政策,于是兵分三路,向台湾的北部、中部、南部各辟一条道路通往东部,其中一条经由八通关的理番道路被称为“中路”,由吴光亮率领飞虎军,于光绪元年(1875年)开辟,由林圯埔(今竹山)至璞石阁(今玉里),总长二百六十五里[注 9],即今“八通关古道[27]。八通关古道完成后,清人在沿线各要隘扎营驻守,其中在八通关因处于交通要塞,清人于此设立大营[27]。随邵友濂继任巡抚后,因台政紧缩,使理番政策受挫,不久理番道路便告吹,悉归荒芜[32]。1987年,经过杨南郡[注 10]等人调查八通关这处大营后,发现呈长方状高台,由夯土墙所围,即今称清代八通关营盘址[34]。此外,也在现场拾获青花瓷碗、印花青花瓷盘等多件残片,经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擎光鉴定得知,这些残片都出自福建[34]。吴光亮曾在八通关山顶立下“过化存神”碑,俗称水窟碑,此碑所在山顶位在何处并不可考[27]

日治时期

[编辑]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因马关条约将台湾岛割让给日本后,日军来台第二年,便派陆军中尉长野义虎探察山情[注 11],沿八通关古道花了17天走完全程[27]。据长野义虎登上八通关所见情景,越过山岭后可见辽阔的原野,此处旁有一条小溪流经,左边可见玉山壮势,西北方则为断崖,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险隘[27]台湾总督府为实行理蕃政策,得将势力深入山区,便于治理山地原住民,故于大正八年(1919年)重修八通关古道,大正十三年(1924年)竣工,这条警备道路被命名“八通关越横断道路”或“八通关越道路”[27]。八通关越道路完成后,沿线设立警察驻在所监视山情,其中在八通关是八通关古道、八通关越道路交会点,也是连接通往新高山及阿里山的道路,日警不仅设驻在所,也设接待所、办公室、宿舍、挑夫房舍及浴室等设施,当时有电话线可通到八通关驻在所,与对外联系[34][7]。此外,为因应八通关是处于地势上要塞,也设立哨岗、瞭望台、战壕、靶场等设施,另有设一处角力场,以供每年举行角力竞赛之用[34]。陈仲玉曾上山踏勘八通关,认为日警是将驻在所建筑于清代营盘址之上,以致遗址整个被破坏掉。后来,据杨南郡等人的踏勘发现,在八通关的清代营盘址与日警驻在所,两者间距离约120米,相对位置上处于一南一北[34]。日治后期,因山情趋于稳定,当时提倡登山运动的日人,由于攀登新高山(今称玉山)颇多,其中经由八通关沿荖浓溪谷上行至新高山,此条路线是至今仍其沿用之[36][37]

战后至今

[编辑]
新中横公路曾计划通过八通关,为海拔2800米之全线最高点,后来为配合玉山国家公园的划设,拟议改线绕经南玉山垭口,经环境影响评估后,该线最终由行政院宣布放弃兴建。

二次大战结束后,由东埔登往八通关的日治越岭道曾一度毁于台风崩塌,经林灶等人为开采金矿而率人修复,成为日后登山人士所利用之山径[34]。据林一宏[注 12]调查,国民政府接收台湾之后,为免除山区治安问题,使逃犯有藏匿之处,将偏远山区的驻在所给焚毁[39]。八通关驻在所是否此时被焚毁,目前因缺乏佐证,故无法确定,仍需要调查学者进一步考究得知。

1970年代,行政院计划新辟三条东西横贯公路,经过选线与踏勘后,将三条横贯公路核准办理,其中一条通过八通关的新中横公路[15][40]。最初,计划拟议开凿隧道,并直接将公路横亘于八通关草原上,引起学者与保育人士关注,为此有王鑫[注 13]林俊义[注 14]、陈仲玉等学者前往踏勘调查,张祖璿张丰绪赵耀东周宏涛马纪壮等多位政务委员以及营建署长张隆盛,协同政务委员费骅以70岁高龄走在八通关视察新中横公路[43]。1983年6月,内政部营建署向台湾省公路局提出三项原则:不超过海拔2600米、不经过八通关、避让玉山国家公园预定范围[44][45]。后来,因玉山国家公园的设立,以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认为,公路开辟会对自然环境有不良影响,直到行政院放弃兴建计划,使八通关拥有文化史迹、生态栖地、自然地景等得以保留下来[15][46]

现今,八通关属于玉山国家公园管辖,由于八通关古道、八通关越岭道于此交会,可通东埔、玉山、大水窟、玉里,为登山人士来往必经之地,因此曾经有间山屋设置八通关驻在所遗址上,以供登山人士住宿之用,但因久失未修,山屋已严重毁损,如今已被拆除[47][48]。此外,在八通关设有停机坪,以便于进行山区救援[49]。据《台湾全记录》实地踏勘,发现通往八通关的日治古道,无论从东埔入山或是自大水窟下来,全毁于莫拉克台风造成大面积崩坍[50]。然而,约在1970、80年代左右,前往八通关的路况,好到可沿郡大林道开车直达观高,再轻松步行不到2公里缓坡进来,如今古道崩坍严重处可由顶棱直泻至溪谷,使前往八通关的路况倍感困难[50]。不过,八通关草原并未受到莫拉克台风影响[50]

地理

[编辑]

气候

[编辑]

依据《南投县志》记载显示,八通关年均温4.9℃,8月份是最暖月,月均温不过10℃,其余月份大多处于低温寒冷的气候,当中的最冷月出现在1月份,月均温2.3℃,由于冬季会有霜雪,在夏季是云雾弥漫,故该地属于寒带重湿气候(AC')[51]。陈正祥选择桑士伟气候分类法,将台湾划分出七种气候类型,八通关则属于型,润湿指数521.2,故全年不缺水,有效温度42.7 cm—52.0 cm[注 15],然而受到鞍部地形的影响,容易产生逆温现象,夜晚气温较白昼来的高[53][54]郭城孟[注 16]在《八通关草原生态之研究》所做报告,对八通关采用的气候资料是依据玉山气象站于1944年—1973年的统计,显示出雨量集中于5月—8月,呈现夏雨冬干的降雨模式,年均温3.8℃,最暖月均温7.4℃,最冷月均温零下1.4℃[56]。对于八通关的降水量,在上述所引用的资料上并未有提供其数据,若取最近测站提供的降水量统计,可由中央气象局玉山气象站得知,1981年—2010年所得降水量 3071.3 毫米[57]。有鉴于八通关当地的气候能确实反映,得仰赖专家学者前往现场架设仪器,实地进行长期监测的气象工作,但碍于八通关至今仍未有气象站,使得要取用长期的统计数据,仅能经由附近的玉山气象站得知。

地形

[编辑]
金门峒断崖。在崖顶的东南方不远处即是八通关。

八通关是一处鞍部地形,最低点海拔约2800米[注 17],东西之间被中央山脉玉山山块所夹,来自玉山北峰往东延伸之棱线,则是通过金门峒断崖、八通关草原,然后再由八通关山继续向东与秀姑峦山相接,构成中央山脉与玉山山块连成一线[8][61]。这条线在水文发育上为一条分界线,分隔浊水溪水系与荖浓溪水系[8]。就位置而言,八通关西北方是金门峒断崖,为陈有兰溪源头处,南方有荖浓溪流经,以及一条郡大溪在八通关东北方[8]。八通关周边水文的发育,主要受到构造线的影响,比如郡大溪、荖浓溪流经八通关附近,便开始呈近九十度,分别转向北流、向南流,以及陈有兰溪则是顺沿构造线向西北流去,使得源头处出现金门峒断崖,这处断崖由棱线直泻而下至陈有兰溪之溪底,如此落差约有580米,相较于荖浓溪仅180米[61][62]。据潘以文[注 18]的实地勘查发现,八通关的地形相当开阔,显示可能是古河道,原属于荖浓溪的支流,被陈有兰溪向源侵袭所截断,其谷地则因长期侵蚀而成一条反向河,使地表的雨水沿着地形流入陈有兰溪[64]麦觉明在《MIT台湾志》节目中探访八通关,草原上谷地顺着地形延伸到金门峒断崖便消失,此现象反映出该地可能为断头河[65]。目前,陈有兰溪在金门峒断崖正持续发生向源侵蚀,未来会对荖浓溪发生河川袭夺现象[66]。透过这种发育现象,反映出地形上一条分界线,分隔出中央山脉与玉山山块,八通关出现鞍部地形正好被分界线通过[67]。据陈淑桦调查报告中指出,在八通关往西望去的河谷,发现连接玉山北峰与八通关鞍部呈U形谷,这地形的发育可能与冰川侵蚀造成冰斗有关,以及在八通关山屋遗址东侧有出现冲积的层理,可能是由冰河堆积造成[68]

地质

[编辑]

八通关位置恰为庐山层玉山主峰层佳阳层)之接壤地带,在地质上属于第三纪轻度变质岩区,以往都被地质学界称为新高层[注 19],经李春生对古第三纪地层的划分,玉山主峰层得以出现,在何春荪所著《台湾地质概论》中,则是将玉山主峰层纳入佳阳层底部,因此有些文献记载上会采用佳阳层来取代[71]。八通关汇集郡大溪断层荖浓溪断层陈有兰溪断层,呈辐射状延伸,王文能推测认为有一条向东倾斜之高角度断层经过,这条金门峒断层的位置存在,在地质学界仍有待商榷[62][72]。此外,尚有一条构造线是来自北方,向南顺沿郡大溪、荖浓溪,最后至六龟屈尺断层结合,因八通关位置恰为两溪之间,正是被梨山断层匹亚南构造线)直切而过[62]。何春荪则透过这条构造线,将地质分隔出脊梁山脉亚带、雪山山脉亚带,八通关则属于雪山山脉带[71]。有关于地层的露头,从东埔行经观高之步道途中,可见金门峒断崖因板岩与页岩的色泽不同,呈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62]。八通关曾计划被新中横公路通过,因此这一带的地质资源有做了调查,发现石英片岩、含金石英脉[73]。石英片岩可当硅石开采,但规模不大且非连续性分布,纯度颇佳甚少,故开采有限[73]。含金石英脉分布较广,除了在八通关有被发现,顺沿八通关古道往大水窟方向,可见中央金矿、白洋金矿两座已关闭的矿场[73][74]

生态

[编辑]

植物

[编辑]
日本画家村上无罗所绘《八通关》即是八通关草原

八通关面积约100公顷,有一半以上被草生地所覆盖,其中以玉山箭竹覆盖率占80%,为当地植物社会中优势种,平均植株高度介于40—100厘米,接近山沟则可生长150厘米以上,形成一片广大的“八通关草原[56][75]。由于八通关周边的山顶并没有铁杉、冷杉、台湾二叶松等植物出现,据郭城孟从陈玉峰[注 20]的调查报告中认为,八通关草原的原貌应是铁杉森林,但由于山顶风化甚剧,地表干燥,有地层裸露或碎石地出现,使植被覆盖度低,不易植生附着[56]

刘儒渊[注 21]曾对八通关地区调查,将人为游憩对八通关生态的冲击程度分析,发现途经八通关这一段登山步道,有部分已经发展出蚀沟,并以玉山箭竹为指标,在八通关山屋周围以及步道两侧3米遭受人为冲击最高,出现植被覆盖率减少[78]。八通关的植物社会可分成六型,铁杉森林、台湾二叶松森林、马醉木红毛杜鹃灌丛、玉山箭竹草生地、高山芒—玉山箭竹草生地、高山芒—玉山箭竹草生地及枯木林[56]

铁杉森林分布在山沟或紧邻溪谷之陡坡,然而综观整个玉山地区的植物社会来看,北坡是铁杉森林,南坡是台湾二叶松森林,但对于八通关出现如此分化现象,可能与火灾干扰有关连[56]。 据德国探险家史德培德语Karl Theodor Stöpel博士(Dr. Karl Theodor Stöpel)在1898年攀登玉山的记录中记载,八通关分水岭两边的原住民猎人长年来习惯在经过八通关草原通往猎场时,经常以放火烧草原的方式烧出方便通过浓密植被的路径,以及在冬天保暖。[79]:57,64,82,86-88,92 日本博物学家鹿野忠雄记载台湾高山次要的植物景观,最显著的是海拔九千至一万尺(海拔约2700–3000米)的草原,通常在森林界线以内,也认为大多是因为原住民烧山火耕垦植的结果。[80]:264 从1983年1月4日、1993年2月25日两次发生火灾,透过航测技术拍摄的影像可知,火势蔓延受限于地形,主要是往东西方向延伸,燃烧长度达3930米,由于往上烧至棱线会被季风吹袭给阻挡,往下烧至山沟、溪谷,火势会因地表潮湿而停止蔓延,使得这一带铁杉森林被幸存下来[75]。据分析,起火点可能在八通关山屋附近,但也不排除是冬季天干物燥,林木含水分低与地表堆积枯叶而产生自燃[75][81]。八通关的植被景观呈上部枯木林立,下部却林木参天,据生物学家郭城孟的研究推断,出现如此反差,可能受到火灾干扰所致,使得原本有生长台湾二叶松,火灾后残留下白木林[56]。玉山箭竹与高山芒混生的草生地,八通关草原大部分植被属于此型构成[56]。玉山箭竹草生地分布较于集中,在八通关中央之低洼处全被玉山箭竹所涵盖,构成一片玉山箭竹为优势的社会[56]

动物

[编辑]

1983年,新中横公路计划路线预定通过八通关,国家科学委员会为此委托林俊义等人前往八通关调查野生动物,自玉山国家公园成立后,此后陆续有不少调查动植物资源的报告出来[82][14]。因此,从这些历年来报告中记载可知,玉山国家公园拥有的动物种类、数量及栖地状况,当中因八通关位处玉山国家公园,基于生态的维护,减低人为干扰,如今属于生态保护区,会对登山者进行管制[14][83]

据林俊义对八通关地区所做的动物资源的调查指出,哺乳类有14种,鸟类有81种,其中在森林、水域等栖地就有72种,爬虫类有百步蛇龟壳花台湾赤炼蛇等三种,两栖类有台湾山椒鱼楚南氏山椒鱼等两种[82]。据当地的原住民口述采访得知,在政府尚未计划开辟新中横公路之前,便经常到八通关草原狩猎,因此使水鹿在八通关草原绝迹[82]。出没于草原区的鸟类有朱雀星鸦鹪鹩煤山雀金翼白眉黑长尾雉黄羽鷃嘴火冠戴菊鸟;出没于森林底层的鸟类有深山竹鸡蓝腹鹇莺科鸟类[82]。由于习性或人为干扰等因素下,有些动物会选择将栖地迁移或是采取夜行觅食,比如:台湾野猪的垂直活动范围广泛,在2800米以上山区可生存,然而族群却迁往低海拔的阔叶林地活动;高山田鼠活跃于玉山箭竹丛内,喜好夜间于草原或森林里栖息活动[82]

林良恭[注 22]等四人在野外调查可知,八通关富有稠密生长的玉山箭竹,可见中小型动物会在箭竹丛活动,从现场采集到粪便判断,黄鼠狼曾在八通关草原出没[85]。距离八通关不远的八通关山附近,曾发现有水鹿活动的迹象[86]。八通关通往玉山方向的荖浓溪谷中,曾发现长鬃山羊的粪便以及骸骨,唯独足印仅出现在八通关古道[85]。据登山人士于1987年行经八通关附近,有听见疑似台湾黑熊的吼声,然而在报告中并未记录到台湾黑熊出没的踪迹或吼声[85]。此外,根据动物的习性与栖息环境可知,白面鼯鼠台湾猕猴遭受人为的干扰是最低,其中以台湾猕猴不惧人,曾在距离八通关六公里荖浓溪床的岩石上,有发现到台湾猕猴留下的粪便,由于活动范围广泛,从溪谷到树冠皆是牠的活动空间[85]

旅游

[编辑]

发展

[编辑]
由图可见八通关乃交通要塞,可通东埔、玉山、大水窟等地,为登山必经之处。

因八通关位居玉山山块与中央山脉之间鞍部上,周边群山围绕,加上清代兴建的八通关古道与日治时期修建八通关越岭道,还有一条也是日治时期开辟,可联络通往新高山(今称玉山)的道路[注 23],其三线汇集于八通关,故使前往者都得经由登山走访才能抵达[8][9]。最初,由清政府为开山抚番而入山辟建道路,至日治初期则以研究、调查为目的而入山踏勘,经日治后期改为观光发展,直到国民政府迁台后,实行山地管制而阻碍登山活动的发展,之后随政策改变才逐渐开放,演变至现今仍持续采用入山证管制,但八通关属玉山国家公园所辖生态保护区,故需要办理入园证[11][87]

由于日本接收台湾之初,对台湾有诸多不明需要调查,以便进行治理及提供研究之用,然而真正展开登山旅游是台湾山岳会成立之后,因此旅游发展在日治时期可分前期、后期[11]。前期大多是为学术调查而进行山地探勘,据伊能嘉矩离开楠仔脚万[注 24],探访东埔社[注 25]并住宿一晚,从当中得知原住民若要到八通关,只花上半天的时间即达,山上立有“过化存神”碑文[35]鸟居龙藏[注 26]森丑之助则为调查台湾原住民,曾多次经过八通关,行走于阿里山、新高山、中央山脉之间[11]齐藤让为绘制地形图,由集集经过八通关,实地前往新高山勘查地形。后期则是台湾山岳会的成立,以及台湾总督府提倡观光政策,陆续兴建改善登山道路及山屋,加上1914年完成五年理蕃计划后,还有1930年发生雾社事件后,这都使日警加强山地治安,故使登山活动的风气也就应运而生,当中又以学校为旅游及教学的目的进行登山活动[11]台北一中(今建国中学)、台北高校(今台湾师大)、台北第三高女(今中山女中)、彰化高女(今彰化女中)等校皆由新高山下八通关,或是由东埔入山,经八通关上新高山,当中的台北高校则选择登新高山之后,也顺登八通关山[10]。台湾山岳会或由其它单位主办的登山活动中,无论是纵走中央山脉或攀登新高山,其路线都会经过八通关此地,至今的登山路线仍然沿用,成为登山旅游的热门路线[10]

二次大战结束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的初期,由于历经战火摧残,各项建设是百废待举,如此的民生经济不足以支持旅游发展,加上颁布《平地人民进入山地管制办法》而限制了登山旅游活动[11]。直到1956年之后,政府提倡观光发展,由行政院送至立法院审议《发展观光条例》通过,才逐渐放宽入山的限制[11]。1968年出现“入山游览证”,人民才得以登山游览之名入山活动[11]。1970年之前,经过林文安等四人[注 27]将台湾各山岳攀登及探勘,于1971年完成中央大脉大纵走活动后,大抵选出一百座海拔10,000尺之山岳为“台湾百岳[注 28]”,加上后续各项经济建设完成对山区公路,以及当时的民生经济发展趋于改善,各地民间组成的山岳社团也纷纷出现,此后登山旅游活动便趋于盛行[11]

登山

[编辑]

八通关在地理位置上,正好是汇集来自西、北、东三个方向的登山路线,向北至观高便分岔出两路,一条是继续沿八通关越岭道下行至东埔,另一条是通往郡大林道,至于东西方向的路线,为联系中央山脉与玉山山脉,其中往西方向之路线,可攀登玉山群峰,比如玉山主峰、玉山北峰、玉山东峰皆是,由八通关便开始脱离八通关越岭道的路线,而在反方向,往东可达中央山脉南二段,比如秀姑峦山、大水窟山、达芬尖山皆是,这些山岳在台湾登山界被列入“台湾百岳”的排名内,即使在八通关草原上,仍有一座百岳依傍著[13]。八通关山海拔3245米,登山口距离八通关草原约1小时步程,一旁的八通关西峰则可俯瞰整个八通关草原的面貌[注 29][91]。此外,还可见到金门峒断崖与荖浓溪谷之间的棱脉,一直往上延伸至玉山北峰,若登山人士选择从玉山下八通关,便可走在路上看见这条棱脉向东延伸,被一处鞍部给隔开,然后再由八通关西峰,通过八通关山,继续向东延伸至中央山脉,这处鞍部就是八通关草原[91]

从东埔入山者,抵达八通关草原之前会先转个弯,之后视野会突然开阔,如同《MIT台湾志》主持人所述:“好像从巷子里出来,看到大马路的感觉[65]。”再往前行,现场可见遗留下日治时期的产物,当中最显目的是八通关驻在所的地基与两根伫立着门柱,然而目前未能得知地基的占地面积多少,仅从1930年代拍摄八通关驻在所的照片可知,当时存在着有六栋的房舍,四周被铁丝网围住,此为当时日警在山地常用的防御工事[65]。此外,还可找到一些玻璃酒瓶,瓶身标示“台湾专卖局”,此为日治时期遗留下来[65]。《台湾探险队》曾经探访过八通关,据该节目所翻查文献记载[注 30],知道当时的八通关不仅有驻在所、宿舍,甚至小学、杂货店、疗养所也有,形同一座社区般[92]

流行文化

[编辑]

在2023年的228纪念日当天,闪灵乐团发行一首新歌名“PATTONKAN 护国山”以纪念白色恐怖受难者高一生[93]

注解

[编辑]
  1. ^ 据杨南郡的调查发现,清代的八通关古道、日治的八通关越岭道并不是同一条,因两者仅十一处交会[6]。本文依此为据,为避免单一使用“八通关古道”称谓清代与日治两条古道,造成读者混淆或误解,故依陈仲玉《八通关古道调查报告》记载,以“八通关古道”专称清古道、“八通关越岭道”称日古道。
  2. ^ 指的是玉山山道,于1926年9月17日动工,同年11月6日完工,成为现今攀登玉山必经之路[7]
  3. ^ 《台东州采访册》分成二卷,由胡传任职台东直隶州知州,于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三月脱稿[19]
  4. ^ 倪赞元,福建政和人[21]。任署台湾府云林县儒学训导,1894年2月—1894年7月期间纂《云林县采访册》一书,原为供纂《台湾通志》之用[21]
  5. ^ 洪敏麟,现任于东海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一职,专长于历史地理、田野调查等学术领域[23]
  6. ^ 陈仲玉,现任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信研究员一职[24]
  7. ^ 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陆军中尉长野义虎曾踏勘清人开辟八通关古道,事后将眼见情景记录于《蕃地视察景况报告》,以及应东京地学协会邀请而演讲《台湾岛生蕃地西蕃之探险》,后来手抄本以《番境探险谭》、《生蕃地探险谈》等不同篇名发表在各单位[25][26]
  8. ^ 有些大众读物的内文陈述会指出,八通关与吴光亮开辟古道时命名有关,甚至直接指出是吴光亮命名[29]。根据陈仲玉《八通关古道调查报告》记载:“据说往时吴光亮开凿八通关道路时,曾以木材建立壮丽的关门。”文中提及“关门”是否为八通关的来由,又是否为吴光亮命名,这两道问题得仰赖学者进一步考究才能厘清[27]
  9. ^ 林玫君的换算里程,清代记载256里,大约是152.6公里[31]
  10. ^ 杨南郡,毕业于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学士[33]。从事高山地理踏勘、人文史迹勘查,也推动登山与学术同步进行的风潮[33]
  11. ^ 山情指山地发生的情况,由于本文陈述是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治理蕃地,虽文献采“蕃情”称之,为避免有歧视之虞,故本文采“山情”述之。然而,有些文献的作者有自己的考量存在,在使用“蕃情”此称之前,会加注说明其作者的用意,比如:杨南郡译注《台湾踏查日记》,在〈凡例〉中写道:“为忠于原著、反映时代背景,并顾及译文顺畅,故不予以更改”[35]
  12. ^ 林一宏,现任于台湾科技大学建筑系博士班专任研究助理,专长于建筑文化资产、近代建筑史、原住民建筑等学术领域[38]
  13. ^ 王鑫,现任于中国文化大学地学研究所长一职,专长于景观研究、地景保育、自然与环境思想等学术领域[41]
  14. ^ 林俊义,东海大学生命科学系退休教授,专长于动物生态学、演化学、野生动物管理学等学术领域[42]
  15. ^ 有效温度(TE)是由年中月均温累加的经验指数,经桑士伟于1948年修正后,有效温度即为可能蒸发散量(Ep),使用单位厘米(cm)[52]
  16. ^ 郭城孟,现任于台湾大学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一职,专长于应用生态、蕨类植物、植物地理等学术领域[55]
  17. ^ 八通关的高度记载,统整各文献阅览可知,以米(米)为单位,官方国土测绘中心最新图资为2803,[1]其他文献记载有2800、2820、2900、2955、2980等多种高度标记,而且新中横公路预定经过八通关,高度多见于海拔2800米记载,故本文为表统一,采以2800米为鞍部之最低高度。2800米、2980米记载于《重修台湾省通志》第472页〈玉山山块〉章节[58]。此外,2800米也记载于《新横贯公路踏勘概要》[40]。2820米记载于《台湾地名辞典》第11页[59]。2900米记载于《八通关草原生态之研究》〈摘要〉章节[56]。2955米记载于《玉山国家公园地理、地质景观资源调查》第59页〈八通关的地理、地形与地质景观〉附录[8]。OpenStreetMap等高线图CyclOSM海拔在2810–2820米之间。[60]
  18. ^ 潘以文,现任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教授一职,专长于土壤力学、岩石力学、地工数值分析[63]
  19. ^ 新高层的分布范围,西以屈尺断层为界,东以梨山断层为界,涵盖十八重溪层、达见砂岩、玉山主峰层、毕禄山层、眉溪砂岩、佳阳层[62][69]。因此,在《新中部横贯公路嘉义—玉山—水里段沿线地质图》仅绘出新高层[70]
  20. ^ 陈玉峰,从事生态保育工作,专长于自然保育、人文生态、台湾自然史等工作领域。1984年设立玉山国家公园后,曾于1985年—1989年担任保育暨解说课长一职[76]
  21. ^ 刘儒渊,现任于东海大学景观学系兼任副教授一职,专长于游憩生态、生态环境冲突等学术领域[77]
  22. ^ 林良恭,现任于东海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一职,专长于野生动物生态、保育生物、哺乳类学等学术领域[84]
  23. ^ 见注3。
  24. ^ 楠仔脚万即现今久美部落,位于南投县信义乡望美村[88]
  25. ^ 东埔社即位于现今东埔一邻[35]
  26. ^ 1896年5月26日,长野义虎演讲《台湾岛蕃地西蕃之探险》,当年26岁的鸟居龙藏听完后,因而决定前往台湾展开田野调查[6]
  27. ^ 林文安等四人分别指林文安、刑天正、蔡景璋、丁同三,由《野外杂志》喻称此四人为“四大天王”[89]
  28. ^ 台湾百岳由林文安等四人,依据海拔10,000尺(海拔3030米)以上,且山顶有三角点之山岳为指标,选出一百座的山岳而得名[89]
  29. ^ 透过郭城孟拍摄出照片可知,站在八通关西峰可看到全景,右方为金门峒断崖,左方为荖浓溪谷,中间这条分水岭延伸到八通关草原[90]
  30. ^ 实际翻阅《台湾探险队:山林野趣大搜秘》第57页,发现内文并未将文献列出,仅纯粹以“文献记载”陈述带过[9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八通關 (地图). 国土测绘图资服务云 (国土测绘中心). x2803 
  2. ^ 2.0 2.1 赵聪义. 《拉庫拉庫溪流域語言、權力、空間的命名-從panitaz到卓溪》(碩士論文) (PDF). 东华大学民族发展研究所. 2008-01-11 [2011-07-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洪敏麟. 〈第五章:南投縣內舊地名 第十三節:信義鄉〉.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84-06-30 [2011-07-31]. (原始内容 (htm)存档于2011-09-18) (中文(台湾)). 
  4. ^ 海树儿‧犮剌拉菲. 布農族的Asang daingaz(祖聚居地):談布農族地名的取名方式與部落的地名源. 原住民族文献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6, (27) [2021-12-22]. ISSN 2306-48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8). 
  5. ^ 5.0 5.1 5.2 5.3 陈正祥. 〈臺灣地名手冊〉. 《臺灣叢書》(第七種).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59年6月 (中文(台湾)). 
  6. ^ 6.0 6.1 杨南郡. 〈台灣古道的性質與近況:(六)八通關古道〉. 《台灣百年前的足跡》. 玉山社. 2006年4月. ISBN 957936124X (中文(台湾)). 
  7. ^ 7.0 7.1 黄炫星. 〈玉山山道〉. 《臺灣的古道》. 台湾省政府新闻处. 1991年9月: 第183-185页 (中文(台湾)). 
  8. ^ 8.0 8.1 8.2 8.3 8.4 8.5 王鑫. 〈附錄一:八通關的地理、地形與地質景觀〉. 《玉山國家公園地理、地質景觀資源調查》. 内政部营建署. 1984 (中文(台湾)). 
  9. ^ 9.0 9.1 米杰富. 走在史蹟上-八通關越道路. 台湾国家公园影音专区 (DVD) (八通关: 内政部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201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8) (中文(台湾)). 
  10. ^ 10.0 10.1 10.2 沼井铁太郎. 吴永华 , 编. 《台灣登山小史》. 晨星出版. 1997-06-30. ISBN 9575835859 (中文(台湾)).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罗时成. 《戰後臺灣登山活動之研究》(碩士論文) (PDF). 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 2009年6月 [2011-07-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5-09) (中文(台湾)). 
  12. ^ 《信義鄉行政區域圖》(1:60,000). 内政部. 2005年12月. ISBN 9860026882 (中文(台湾)). 
  13. ^ 13.0 13.1 13.2 连锋宗 (编). 〈圖號:20 八通關古道〉(1:50,000). 《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南島 濁水溪以南). 上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4月. ISBN 9789867342492 (中文(台湾)). 
  14. ^ 14.0 14.1 14.2 洪毓勋. 《八通關日古道(八通關越道路)旅遊發展之研究:永續旅遊角度的檢視》(碩士論文) (PDF). 世新大学观光学研究所. 2010-07-23 [2011-07-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7-29) (中文(台湾)). 
  15. ^ 15.0 15.1 15.2 叶昭雄. 〈新中橫之開闢及玉里玉山線之放棄闢建歷程〉. 《臺灣公路工程》(第28卷 第4期). 交通部公路局. 2001年10月 (中文(台湾)). 
  16. ^ 王一婷. 〈八通關古道〉、〈八通關越嶺古道〉. 《台灣的古道》(第一版第一刷). 远足文化. 2002年5月: 第96-107页. ISBN 9868015421 (中文(台湾)). 
  17. ^ 周玺. 〈山川〉. 《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彰化縣志).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3-06-30: 第8页 (中文(台湾)). 
  18. ^ 夏黎明. 〈圖3-1 光緒輿圖並說臺灣後山總圖〉. 《清代台灣地圖演變史:兼論一個繪圖典範的轉移歷程》. 知书房. 1996. ISBN 9578622376 (中文(台湾)). 
  19. ^ 詹雅能. 《臺東州采訪冊》. 台湾史料集成数据库.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中文(台湾)). 
  20. ^ 胡传. 〈疆域〉. 《臺灣歷史文獻叢刊》(臺東州采訪冊).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3-06-30: 第2-3页 (中文(台湾)). 
  21. ^ 21.0 21.1 许雪姬 (编). 倪贊元.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01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中文(台湾)). 
  22. ^ 倪赞元. 〈雲林縣采訪冊〉(第二冊). 《臺灣文獻叢刊》(第三七種). 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1959年4月 (中文(台湾)). 
  23. ^ 教師及成員 洪敏麟. 东海大学历史学系. [201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8) (中文(台湾)). 
  24. ^ 研究人員 陳仲玉.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1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3) (中文(台湾)). 
  25. ^ 郑安晞; 伍元和. 《日治時期布農族卡社群簡史初探(1895~1939)》 (PDF). [2011-07-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6-26) (中文(台湾)). 
  26. ^ 郭启传. 《臺灣人物誌(1895-1945):長野義虎》. 台湾记忆. 国家图书馆. [2011-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2) (中文(台湾)).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陈仲玉. 〈八通關古道調查報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五本)【故院長錢思亮先生紀念論文集】(第四分).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84年12月 (中文(台湾)). 
  28. ^ 口述历史专案小组. 《南投縣鄉土史料》.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3. ISBN 9570024852 (中文(台湾)). 
  29. ^ 俞淑媛; 蔡盈盈. 〈八通關地名小檔案〉. 《臺灣探險隊:山林野趣大搜秘》. 卫视中文台. 2000-10-28: 第63页. ISBN 9577441726 (中文(台湾)). 
  30. ^ 联合报编辑部. 〈八通關小檔案〉. 《台灣南北古道大縱走》. 联经出版. 2003-11-30. ISBN 9570826584 (中文(台湾)). 
  31. ^ 林玫君. 《台灣登山一百年》. 玉山社. 2008-07-05. ISBN 9789866789311 (中文(台湾)). 
  32. ^ 黄炫星. 〈八通關古道 開拓史話〉. 《臺灣的古道》. 台湾省政府新闻处. 1991年9月: 第154页 (中文(台湾)). 
  33. ^ 33.0 33.1 簡介及著作 楊南郡. 东华大学原住民族发展中心. [201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7) (中文(台湾)). 
  34. ^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杨南郡. 《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越嶺古道西段調查研究報告》 (PDF). 内政部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1987年8月 [2011-07-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6-09) (中文(台湾)). 
  35. ^ 35.0 35.1 35.2 伊能嘉矩. 〈第一篇 巡台日乘〉. 杨南郡 (编). 《台灣踏查日記》(上). 远流出版. 1996: 第237-238页. ISBN 9573230666 (中文(台湾)). 
  36. ^ 林一宏. 《日治時期臺灣山地「駐在所」建築之初步研究》. 国立台湾博物馆. 2009 (中文(台湾)). 
  37. ^ 杨文章; 林烟庭. 《玉山國家公園縱橫行》. 国民旅游. 2001. ISBN 9578554680 (中文(台湾)). 
  38. ^ 林一宏. 台北艺术大学建筑与古迹保存研究所. [201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中文(台湾)). 
  39. ^ 洪毓勋; 林俊宏. 〈八通關越道貫通特別報導〉. 《自由电子报》. 2005-11-21 [201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4) (中文(台湾)). 
  40. ^ 40.0 40.1 〈新橫貫公路踏勘概要〉. 《臺灣公路工程》【革新版】(第3卷 第2期). 台湾公路工程月刊社. 1976-08-15 (中文(台湾)). 
  41. ^ 王鑫. 中国文化大学地学研究所. [201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8) (中文(台湾)). 
  42. ^ 退休教師 林俊義. 东海大学生命科学系. [201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6) (中文(台湾)). 
  43. ^ 游登良 (编). 《臺灣國家公園史一九○○-二○○○》. 内政部营建署. 2002. ISBN 9570115149 (中文(台湾)). 
  44. ^ 〈開闢公路‧影響景觀‧引起地方議論 改線計畫‧應重效益‧及早施工完成〉 花东版 第六版. 《联合报》. 1983-06-18 (中文(台湾)). 
  45. ^ 〈玉里玉山公路配合國家公園計畫之研議〉. 《臺灣公路工程》(第9卷 第1期). 台湾公路工程月刊社. 1982年7月 (中文(台湾)). 
  46. ^ 叶振辉. 〈第三十章 玉里公路〉. 《玉里鎮志》. 玉里镇公所. 2010年12月: 第377页. ISBN 9789860257090 (中文(台湾)). 
  47. ^ 杨建夫; 许秉翔; 林政达. 〈排雲山莊改建規劃案之登山步道分級與替代住宿分析〉. 《第八屆全國大專院校登山運動研討會論文集》 (PDF). 国立中山大学、中华民国健行登山会. [2011-07-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5-07) (中文(台湾)). 
  48. ^ 郑安睎. 《八通關駐在所》. 台湾原住民族数位典藏知识入口网. 原住民族委员会文化园区管理局. [2011-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49. ^ 高伟峰. 《玉山國家公園緊急醫療救護標準作業手冊》. 内政部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2004 (中文(台湾)). 
  50. ^ 50.0 50.1 50.2 张木杰. 《台灣全記錄》【八八風災後的八通關】 (NTSC). 八通关: 三立台湾台 (中文(台湾)). 
  51. ^ 〈自然志 氣候篇〉. 《南投縣志》(卷一). 南投县文化局. 2010年12月. ISBN 9789860255966 (中文(台湾)). 
  52. ^ 丘逸民. 《從世界氣候分類系統看中國大陸與蒙古的氣候區劃(2):桑士偉分類法》 (PDF). 台湾史料集成数据库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11月 [2011-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中文(台湾)). 
  53. ^ 陈正祥. 〈氣候之分類與分區〉. 《林業叢刊》(第七號). 国立台湾大学农学院实验林. 1957 (中文(台湾)). 
  54. ^ 苏鸿杰; 刘棠瑞. 〈第四章:重要生育地之因子概論 貳、溫度〉. 《森林植物生態學》(初版十一刷).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08年12月: 第53页. ISBN 9570500182 (中文(台湾)). 
  55. ^ 師資陣容 郭城孟. 台湾大学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研究所. [201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5) (中文(台湾)). 
  56. ^ 56.0 56.1 56.2 56.3 56.4 56.5 56.6 56.7 56.8 郭城孟. 《八通關草原生態之研究》 (PDF). 内政部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1990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03) (中文(台湾)). 
  57. ^ 《氣候統計:月平均》. 中央气象局万维网. 中央气象局. [2011-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中文(台湾)). 
  58. ^ 石再添; 张瑞津; 邓国雄; 黄朝恩. 〈玉山山塊〉.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地形篇】(全一冊).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6-10-15. ISBN 9789860255959 (中文(台湾)). 
  59. ^ 陈正祥. 〈八通關〉. 《臺灣地名辭典》(二版). 南天书局. 1993年12月: 第11页 (中文(台湾)). 
  60. ^ OpenStreetMap (地图). [2022-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4). 
  61. ^ 61.0 61.1 王鑫. 〈附錄三:玉山附近的地形景觀〉. 《玉山國家公園地理、地質景觀資源調查》. 内政部营建署. 1984 (中文(台湾)). 
  62. ^ 62.0 62.1 62.2 62.3 62.4 程延年. 〈玉山國家公園東埔玉山區地質調查暨解說規劃研究報告〉. 《玉山國家公園委託規劃研究》(第1007號). 内政部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1988 (中文(台湾)). 
  63. ^ 系所成員 潘以文. 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系. [201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9) (中文(台湾)). 
  64. ^ 潘以文. 《玉山國家公園玉山主峰線至八通關—東埔步道沿線之地形地質演變分析及解說調查規劃》 (PDF). 内政部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2006年12月 [2011-07-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6-09) (中文(台湾)). 
  65. ^ 65.0 65.1 65.2 65.3 麦觉明. 《MIT台灣誌》【台灣五頂峰 中央山脈之巔-秀姑巒山】(三) (DVD). 八通关: 大麦影像传播工作室 (中文(台湾)). 
  66. ^ 谢介裕. 〈河川襲奪 荖濃溪可能斷頭〉. 《自由电子报》. 2007-02-13 [2011-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7) (中文(台湾)). 
  67. ^ 王鑫. 〈陸、地形〉. 《玉山國家公園地理、地質景觀資源調查》. 内政部营建署. 1984 (中文(台湾)). 
  68. ^ 陈淑桦(竹东高中教师). 《八通關到關山間冰川遺跡之研究》. 台湾地形研究室. 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 [201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4) (中文(台湾)). 
  69. ^ 张郇生; 庄德永; 李明凤. 〈表二 地層對比表〉. 《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3號)【紀念徐鐵良先生榮退地質學論文集】. 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 1984: 第79页 (中文(台湾)). 
  70. ^ 张郇生; 庄德永; 李明凤. 〈新中部橫貫公路嘉義—玉山—水里段沿線地質圖〉(比例尺:二十萬分之一). 《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3號)【紀念徐鐵良先生榮退地質學論文集】. 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 1984 (中文(台湾)). 
  71. ^ 71.0 71.1 何春荪. 《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 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 2003. ISBN 9570032626 (中文(台湾)). 
  72. ^ 王文能; 陈清义. 〈東埔—南玉山間之沿線地質概述〉. 《礦業技術》(第16卷 第7期). 内政部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1978 (中文(台湾)). 
  73. ^ 73.0 73.1 73.2 锺振东; 李春生; 游芳松. 〈新中部橫貫公路踏勘報告〉. 《礦業技術》(第13卷 第12期). 工业技术研究院矿业研究所. 1975年12月 (中文(台湾)). 
  74. ^ 余炳盛; 方建能. 〈玉山地區的金礦〉. 施雅棠; 陈俐卉 (编). 《台灣的金礦》. 远足文化. 2003年10月. ISBN 9867630106 (中文(台湾)). 
  75. ^ 75.0 75.1 75.2 庄阿清. 〈應用航測技術探討森林火災對八通關草原區植生之影響〉. 《臺灣農業》(第29卷 第4期). 台湾省政府农林厅. 1993年3月 (中文(台湾)). 
  76. ^ 陳玉峰. 静宜大学生态学系. [201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2) (中文(台湾)). 
  77. ^ 兼任教師 劉儒淵. 东海大学景观学系. [201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6) (中文(台湾)). 
  78. ^ 刘儒渊. 〈遊憩活動對八通關地區之植群衝擊之研究〉. 《臺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第7卷 第1期). 台湾大学农学院实验林管理处. 1993年3月 (中文(台湾)). 
  79. ^ 史德培博士 [Dr. Karl Theodor Stöpel]. Eine Reise in das Innere der Insel Formosa und die erste Besteigung des Niitakayama (Mount Morrison) Weihnachten 1898 [美丽岛内地之旅及新高山(马礼逊山)首登1898耶诞夜]. Buenos Aires: Compañia Sud-Americana de Billetes de Banco. 1905 [2022-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0) (德语). 
  80. ^ 鹿野忠雄. 玉山雜記. 山と雲と蕃人と [山、云与蕃人]. 由杨南郡翻译 汉译初版. 台北: 玉山社. 2000年2月 [日文原著1941年8月 东京:中央公论社]. ISBN 957-8246-33-1. 
  81. ^ 周天颖; 许健龙; 万昆明. 〈玉山國家公園森林火災危險區等級劃分之研究〉. 《中華林學季刊》(第28卷 第2期). 中华林学会. 1995-06-20 (中文(台湾)). 
  82. ^ 82.0 82.1 82.2 82.3 82.4 林俊义. 《加速開發地區八通關鄰近區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 1983 (中文(台湾)). 
  83. ^ 〈維護玉山國家公園景觀 新中橫公路將改道開闢〉 第三版. 《中国时报》. 1984-03-13 (中文(台湾)). 
  84. ^ 專任教師 林良恭. 东海大学生命科学系. [201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中文(台湾)). 
  85. ^ 85.0 85.1 85.2 85.3 欧保罗; 王忠魁; 于名振; 林良恭. 《玉山國家公園東埔區哺乳類動物調查報告》(一) (PDF). 玉山国家公园研究丛刊(第1003号). 内政部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2011-07-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5) (中文(台湾)). 
  86. ^ 欧保罗; 林良恭. 《玉山國家公園東埔區哺乳類動物調查報告》(三). 玉山国家公园研究丛刊(第1025号). 内政部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中文(台湾)). 
  87. ^ 《玉山國家公園登山路線入園、入山辦理一覽表》. 内政部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201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5) (中文(台湾)). 
  88. ^ 伊能嘉矩. 〈第一篇 巡台日乘〉. 杨南郡 (编). 《台灣踏查日記》(上). 远流出版. 1996: 第235页. ISBN 9573230666 (中文(台湾)). 
  89. ^ 89.0 89.1 李希圣. 《臺灣登山史:一個奮鬥上進的過程》. 2005年9月. ISBN 9574129810 (中文(台湾)). 
  90. ^ 郭城孟. 〈附錄 Plate1〉. 《八通關草原生態之研究》. 内政部玉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1990 (中文(台湾)). 
  91. ^ 91.0 91.1 张志涌. 〈初冬玉山縱走八通關〉. 《台灣山岳》(第76期). 台湾山岳文化事业. 2008-02-01: 第102-105页 (中文(台湾)). 
  92. ^ 92.0 92.1 俞淑媛; 蔡盈盈. 〈戀戀法國菊 八通關古道〉. 《臺灣探險隊:山林野趣大搜秘》. 香港商星卫传播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 2000-10-28: 第57页. ISBN 9577441726 (中文(台湾)). 
  93. ^ 閃靈新歌「護國山」 創作靈感自政治受難者家屬. 中央社. 2023-02-28 [2023-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