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历代三宝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历代三宝纪》,一十五卷,中国隋朝费长房编撰的一部兼具史传经录性质的佛教著作,又名《开皇三宝录》,略称《长房录》、《三宝录》、《房录》等。

作者

[编辑]

《历代三宝纪》的作者是中国隋朝长安大兴善寺的翻经学士费长房[注 1]。费长房,未详生卒,仅知其活动年代大致在公元562年至597年(这仅是其《历代三宝纪》一书里提到的事实可考的年代,并不是生卒年代),四川成都人,原是北周僧侣,还俗前曾在成都某寺庙出家。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下令废佛道二教,因而被迫还俗。到了隋文帝杨坚时,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设置译场,因其精通佛学,并通诸子百家,就以俗人身份被搜访敕召入京,并委任为翻经学士,此后就在大兴善寺担任笔受工作。

主要内容

[编辑]

包括四个部分:

  1. 帝年(卷一至卷三)。费长房在“帝年”部分的记叙起自周庄王十年(公元前687年),到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总计一千二百七十四年。以佛教大事和重要政事为线,堪称一部完整的佛教大事年表。
  2. 代录(卷四至卷十二)。费长房以朝代为经,以译人为纬,记叙自东汉至隋十七个朝代,一百九十七人翻译的各种经典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合六千二百三十五卷。并为每一个译人都附列了小传。
  3. 入藏录(卷十三、十四)。此部分分别大小乘经律论,著录应入藏的经典,总计一千〇七十六部,三千二百九十二卷。此部分是费长房的创新与贡献所在,此体例也为后代不少经录所沿用。虽然汉文大藏经在南北朝时期已初步形成,但迟至《历代三宝纪·入藏录》的出现,才说明汉文大藏经已经正式形成,因此可以说,《历代三宝纪》的编撰完成是汉文大藏经正式形成的标志。
  4. 总目(卷十五)。著录《上开皇三宝录表》、《历代三宝纪》之总目以及历代佛教经录。
其目录如下:
  • 历代三宝纪卷第一(帝年 上 周、秦)
  • 历代三宝纪卷第二(帝年 次 前汉、新王、后汉)
  • 历代三宝纪卷第三(帝年 下 魏、晋、宋、齐、梁、周、大隋)
  • 历代三宝纪卷第四(译经 后汉)
  • 历代三宝纪卷第五(译经 魏、吴)
  • 历代三宝纪卷第六(译经 西晋)
  • 历代三宝纪卷第七(译经 东晋)
  • 历代三宝纪卷第八(译经 苻秦、姚秦)
  • 历代三宝纪卷第九(译经 西秦、北凉、元魏、高齐、陈氏)
  •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译经 宋)
  •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一(译经 齐、梁、周)
  •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二(译经 大隋)
  •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三(大乘录 入藏目)
  •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四(小乘录 入藏目)
  •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五(上开皇三宝录表、开皇三宝录总目)

评价

[编辑]

唐代道宣对其评论道:“以列代经录散落难收,佛法肇兴,年载芜没,乃撰《三宝录》一十五卷。始于周庄之初,上编甲子,下舒年号,并诸代所翻经部卷目。轴别陈叙,凾多条例。然而瓦玉杂糅,真伪难分。得在通行,阙于甄异。录成陈奏,下敕行之,所在流传,最为该富矣。”[1]

“以历代群录,多唯编经,至于佛僧,纪述盖寡,乃撰《三宝》,履历帝年。始自周庄鲁庄,至于开皇末岁。首列甲子,傍列众经。翻译时代,附见纶综。今所集录,据而本之。至于入藏,瓦玉相谬,得在繁富,失在核通。非无凭准,未可偏削。”[2]
唐代智昇对其评论曰:“‘入藏’之中,瓦玉相谬,得在繁富,未可核通。非无凭准,未可偏削。(撰录者曰:余检长房‘入藏录’中,事实杂谬,其阙本、疑伪皆编入藏,窃为不可。又如‘大乘录’中,《贤劫经》、《贤劫三昧经》,此是一经两名,今存二部,一误。《须菩提品》及《长安品》,此并《般若钞》之异名,今别存两部,二误。《须真天子经》、《须真天子问四事经》亦一经两名,重载二部,三误。《象步经》即《无所希望经》异名,二名各存,四误。《菩提无行经》即《文殊问菩提经》异名,存其二本。五误。以《僧佉外道论》入‘大乘’中,六误。‘小乘录’中《达摩多罗禅经》与《不净观经》总是一经,其不净观,约法为名,达摩多罗,就人立称,二部俱存,七误。《十诵律》六十一卷、《十诵律》五十九卷,二本不殊,其六十一卷者,卑摩罗叉伽毘尼序置之于后,余并无异。今云重译,二本俱存,八误。《律二十二》在于律中,《明了论》在于论录,一题分二,九误。其《律二十二》乃是《明了论》之半题,今存《律》二十二卷,误中重误也。《众事分阿毘昙论》,‘代录’之中即言‘宋朝求那跋陀罗共菩提耶舍译’,‘入藏’之内则言‘失源’,前后差违,十误。余者在录,不能繁叙)。”[3]
近人梁启超评价道:“大抵长房为人,贪博而寡识,其书盖钞撮诸家之录而成,搜采虽勤,别裁苦鲜。其最可观者,实惟前三卷之年表,虽考证事实,舛讹尚多,然体例固彼所自创也。”[4]
陈士强认为此书不足之处在于:“考核不精,伪滥甚多。”[5]
批评最多的则是谭世保,其在《汉唐佛史探真》一书里通篇批评费长房贪图名利而作伪,因此《历代三宝纪》并无多大价值。[6]
至于其他有关评论,则大多不出道宣、智昇的评价。

注释

[编辑]
  1. ^ 汉代有同名同姓者,是方术家。见《后汉书·方术列传》。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续高僧传》卷2 (CBETA, T50, no. 2060, p. 436, b9-14)
  2. ^ 《大唐内典录》卷5 (CBETA, T55, no. 2149, p. 279, c12-17)
  3. ^ 《开元释教录》卷10 (CBETA, T55, no. 2154, p. 576, b26-c9)
  4. ^ 《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收录于《佛教目录学述要》,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11月二版,第44页。
  5. ^ 《佛典精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一版,第41页。
  6. ^ 参见《汉唐佛史探真》,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