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叱干姓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姓氏
叱干
《百家姓》中无此姓
-1: 《百家姓》中无此姓
0: 《百家姓》中无此姓

《百家姓》中无此姓


郡望  代郡

叱干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叱干姓为代北复姓,不属于《百家姓》,一说源自鲜卑部落名、一说是羌族姓氏,有说衍生自甘姓。叱干姓虽然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被改为单姓,但仍然沿用至今;目前,中国大陆有少量的叱干姓人口。

起源[编辑]

起源于鲜卑部落名的说法[编辑]

一些说法认为,叱干姓源自鲜卑部落名[1]。根据现代学术考究,叱干部(又称薛干部)是世居代北地区游牧民族,在登国年间曾遭受北魏攻打和三度屠城,后在北魏太武帝执政时期归顺北魏,成为北魏的编户、以及鲜卑部落的支部,后以部落名作为姓氏[1][2]宋朝典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则指出,叱干姓是由鲜卑族领袖拓跋邻(追谥为北魏献皇帝)定姓:“代北人,后魏献帝,定姓为叱干氏,居武川。”[3]

其他说法[编辑]

一个说法指,叱干姓是羌族姓氏,原型是礼泉县叱干、宜川县小叱干、蒲城县叱家等地名[4]

中国作家唐棣的小说《叱干女子嬏》曾提及叱干姓的由来,认为叱干姓衍生自甘姓,并非少数民族的姓氏[5]。小说指出,战国时期的秦国宰相甘罗吕不韦陷害而全族遇难,只有一个甘姓老人成功逃脱,并因为追兵误会其姓氏为“吃”而幸免于死;为了纪念幸免于难的经过,老人在自己的姓氏加上“吃”字,成为“吃甘”姓,后演变为“叱干”[5]。然而,小说没有引用任何学术考究来证实此说,起源于甘姓之说只是小说角色的说法[5]

历史与现况[编辑]

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期间有多个载于史册的知名叱干姓人物,包括叱干阿利胡夏人,载于《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叱干麒麟(北魏人,载于《魏书·尔朱天光传》)、叱干苟生北齐人,载于《北齐书·傅伏传》)、叱干保洛北周人,载于《周书·文帝纪》)[6]

到了北魏太和年间,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把大多数鲜卑复姓改为单姓;其中,叱干姓取原姓汉义,改为薛姓,并与汉族通婚[2][7]。此外,亦有部分叱干姓人口改姓为叱姓[8]

叱干姓虽然在汉化改革中被改为单姓,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在唐朝乃至现代仍有沿用[9][2]四川龙泉驿区的大佛岩附近有一块题为《资州刺史叱干公三教道场文》的唐碑,碑题提到的“叱干公”证明唐朝时仍有人沿用叱干姓,是研究古代中国姓氏史的重要资料[9]。在现代中国,陕西西安市咸阳市有为数不多的叱干姓后人,而中国大陆其他地区亦有少量叱干姓人口[2]

相关事物[编辑]

叱干姓的郡望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2]

源自叱干姓的薛姓家族以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一带)为郡望,以三风堂、河东堂为堂号,藉以与汉族薛氏的堂号忠谏堂有所区别[2]

现今中国陕西礼泉县的乡级行政区叱干乡得名自羌族叱干姓[4]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周伟洲. 吐谷浑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47. ISBN 9787563360444. 
  2. ^ 2.0 2.1 2.2 2.3 2.4 2.5 郑卫; 郑霞. 洛阳出土北魏叱干氏后裔墓志人物考证及相关史实钩沉. 洛阳考古. 2015, (1). 
  3. ^ 邓名世; 邓椿年. 链接至维基文库 古今姓氏書辨證. 维基文库, 36. 
  4. ^ 4.0 4.1 陆耀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陕西省 11. 商务印书馆. 1994: 8, 151. 
  5. ^ 5.0 5.1 5.2 唐棣. 叱干女子嬏. 大家. 2015, (3). 
  6. ^ 陈连庆.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硏究: 秦汉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姓氏硏究.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3: 125. 
  7. ^ 孙进己; 冯永谦; 苏天钧. 中国考古集成: 東北卷. 北京出版社. : 255. 
  8. ^ 陈明远; 汪宗虎. 中国姓氏大全. 北京出版社. 1987: 36. 
  9. ^ 9.0 9.1 成都文物 1–5. 成都市文管会办公室: 60. 1983.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叱干姓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