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卫同盟舞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卫同盟舞曲》,op. 6,为罗伯特 ‧ 舒曼早期的钢琴独奏作品,此首组曲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性格小品,分为一、二两册,并提献给瓦特·沃夫冈·冯·歌德

版本[编辑]

初版:于1838年1月,由A. R. Friese于莱比锡发行。

二版:第一册于1850年9月,第二册于1850年12月由J. Schuberth & Co.分别在汉堡,莱比锡及纽约发行。 [1]

创作背景[编辑]

罗伯特 ‧ 舒曼总共创作了19首曲子,最后一首呈现未完成的状态,因此完整的舞曲共由18首小曲组成。此曲于1837年8月14号和克拉拉·维克(原姓)订婚后的两个月完成。首曲舒曼引用了一个动机“Motto von C. W.”,此动机出自克拉拉·舒曼的op.6,《音乐晚会》的第五首马祖卡舞曲。舒曼对于妻子说明作品中融入了婚礼的灵感,然而对于好友Carl Montag他则说明作品使用了“死亡之舞,圣维特斯之舞,优雅之舞与妖精之舞”的概念[2]。上述的对比也可在初版中找到。对此,舒曼在乐谱前端引用了下述的诗句予以解释:

常言道:

每时每刻
喜悦与苦痛密不可分
在喜悦中永保虔诚
而在苦痛中报以勇气
[3]

此外在初次发行的版本里,舒曼的笔名“佛罗伦斯坦与奥泽比乌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两个角色在舒曼虚构的音乐社团“大卫同盟”中象征了他的双重身份,舒曼也以大卫同盟来为这首舞曲命名。佛罗伦斯坦在舞曲中代表了“激烈、傲慢、暴风般”的性格,而作为对立面的奥泽比乌斯则代表了“温柔、矜持的少年”。[4]在初版的每支曲子尾端会以“佛罗伦斯坦与奥泽比乌斯”两人或仅以其中一人的名字缩写署名。而在修改过后的版本里,不仅笔名,开头附上的诗句与舞蹈的概念也全被删除。然而第一个版本仍广受大众欢迎。[5]

公开演出[编辑]

此曲于1838年由舒曼本人演奏。之后于1869年5月15日,在布达佩斯由约翰尼斯·布拉姆斯在男中音尤利乌斯·施托克豪森的音乐会上首次公开演出。[6]

乐谱记号[编辑]

在第一版的乐谱中,未被命名的各个曲子标有下列的速度记号、调性,与表情术语。

第一册:

1.      活泼的,G大调,佛罗伦斯坦与奥泽比乌斯。

2.      内心深处的,B小调,奥泽比乌斯。

3.      幽默且有些性急的,G大调,佛罗伦斯坦。

4.      急躁的,B小调,佛罗伦斯坦。

5.      单纯的,D大调,奥泽比乌斯。

6.      很快速且富含内在热情的,D小调,佛罗伦斯坦。

7.      不要快速弹奏并伴随强烈的情感,G小调,奥泽比乌斯。

8.      生气勃勃的,C小调,佛罗伦斯坦。

9.      无速度指示,活泼的,C大调,佛罗伦斯坦。

第二册:

1.      叙事曲风且很快速的,D小调,佛罗伦斯坦。

2.      单纯的,D大调,奥泽比乌斯。

3.      幽默的,E小调,佛罗伦斯坦。

4.      粗犷而明朗的,B大调,佛罗伦斯坦与奥泽比乌斯。

5.      柔和且歌唱着,将E大调,奥泽比乌斯。

6.      生动的,降B大调,佛罗伦斯坦与奥泽比乌斯。

7.      快活的幽默感,B小调。

8.      仿佛来自远方的,B小调,佛罗伦斯坦与奥泽比乌斯。

9.      不要快速地弹奏,C大调,奥泽比乌斯。

来源[编辑]

  • David Ewen, Encyclopedia of Concert Music.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59.
  • Robert Schumann, Complete Piano Works, Volume I, edited by Clara Schumann,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Breitkopf & Härtel.
  • 李怡娴。舒曼 : 《大卫同盟舞曲集》,作品六之诠释报告。 2010。

参考文献[编辑]

  1. ^ Margit McCorkle: Robert Schumann - Thematisch-Bibliographisches Werkverzeichnis. G. Henle Verlag, München 2003, S. 24–27.
  2. ^ Brief vom 20. Oktober 1837. In: Briefe NF. 1904, S. 102. 
  3. ^ Robert Schumann: Davidsbündlertänze. 1. Auflage. Breitkopf & Härtel, Leipzig 1887, S. 2.
  4. ^ Friedrich Gustav Jansen: Die Davidsbündler. Breitkopf & Härtel, Leipzig 1883, Neudruck Dr. Martin Sändig oHG., Wallauf bei Wiesbaden 1973, S. 19.. 
  5. ^ Hans Joachim Köhler: Davidsbündlertänze, 18 Charakterstücke für Klavier op. 6.In: Helmut Loos (Hrsg.): Robert Schumann - Interpretationen seiner Werke. Laaber, Laaber 2005, S. 32–41 (Band 1).. 
  6. ^ Margit McCorkle: Robert Schumann - Thematisch-Bibliographisches Werkverzeichnis. Henle, München 2003, S. 24.. 

外部链接[编辑]

  • Davidsbündlertänze: Noten und Audiodateien im International Music Score Library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