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班让战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西班让战役
新加坡战役的一部分

巴西班让战场遗址的碉堡
日期1942年2月13日-1942年2月15日
地点
新加坡巴西班让 (1°17′00″N 103°46′00″E / 1.283333°N 103.766667°E / 1.283333; 103.766667)
结果 大日本帝国胜利
参战方
马来亚联邦 第1马来亚步兵旅
印度 印度第44步兵旅
大日本帝国 第56步兵团
指挥官与领导者
马来亚联邦 詹姆斯·理查德·格伦科·安德烈
马来亚联邦 哈利·罗德威·里克斯 
马来亚联邦 阿南·赛迪 
大日本帝国 牟田口廉也
大日本帝国 那须义雄日语那須義雄
兵力
约13,000人[1]
伤亡与损失
159人阵亡

巴西班让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2月间大日本帝国陆军侵略大英帝国所属新加坡的最后阶段,发生于2月13日至15日之间,是新加坡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2月13日,日军在武吉知马战役中击败防守新加坡的盟军后,继续逼向地势险要的巴西班让山脊(Pasir Panjang Ridge),兵力大约有13,000人,[1]是侵略新加坡的36,000人总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守卫巴西班让的盟军主要是英国陆军马来亚司令部的第1马来亚步兵旅。

背景[编辑]

第1马来亚步兵旅主要由詹姆斯·理察·格伦科·安德烈(James Richard Glencoe Andre)中校统领的第1和第2马来军团以及莫当特·埃尔灵顿(Mordaunt Elrington)中校统领的英国第2忠诚团组成,其中还包括了迫击炮排、防空排和雷金纳德·鲁道夫·奇尔德斯·卡特(Reginald Rudolph Childers Carter)上尉统领的布伦机枪运输车排等后备军。他们的任务是镇守通往巴西班让山脊的通道,[2]右翼由印度第44步兵旅负责防守。第1马来亚步兵旅的阿南·赛迪中尉带领42名部下组成一排,负责守卫鸦片山(Bukit Chandu)。

经过[编辑]

1945年的巴西班让战役地图
鸦片山岗战役纪念馆外的马来军团迫击炮兵塑像

2月13日早上,日军第56步兵团在炮兵支援和那须义雄大佐的指挥下开始沿着亚逸拉惹路(Ayer Rajah Road)进攻巴西班让山脊和新加坡西南海岸一带。到了下午2点左右,日军有炮兵和坦克的支援,火力太猛烈,迫使镇守防线的第1马来军团B连撤退到后方。B连还未完全撤退前,日军突破了他们的阵地,B连的士兵用刺刀与日军进行了肉搏战,有些设法自救,其他的被日军俘虏。当天晚上,印度第44步兵旅第1马来亚步兵旅撤退到亚逸拉惹路和德普路(Depot Road)的交汇处,在现今波娜维斯达周围。

2月14日农历除夕,日军于早上8点30分在迫击炮和炮兵的支援下,再次对盟军进行大规模攻击。[3] 盟军一开始成功地击退了日军,但接下来日军攻势越来越猛烈,双方伤亡惨重。下午4点,日军在坦克的支援下再次进攻,成功突破盟军左翼,左翼的盟军被迫退回到从亚逸拉惹路和德普路的交汇处一直到亚历山大(Alexandra)、沿着运河通往东南方武吉慈明(Bukit Chermin)的防线。由于盟军两翼部队未能坚守阵地,第1马来亚步兵旅收到命令在隔天下午2点30分撤退。

阿南·赛迪统领的第1马来军团C连此时正在守卫鸦片山(Bukit Chandu)。鸦片山因山下有鸦片加工厂而得名,是盟军地势险要的防御阵地,因为它位于高处,能从西北方俯视新加坡市中心,而且日军一旦占领了鸦片山,就可以直接通往山后的亚历山大。盟军在亚历山大一带有一间军事医院和许多弹药库和补给站,例如诺曼顿油库(Normanton Oil Depot)。第1马来军团C连和D连中间隔着一条运河,河里有从被炸毁的诺曼顿油库流出、燃烧着的浮油。[4][5]

2月14日下午,日军进攻鸦片山,派遣了数十名士兵伪装成英属印度陆军旁遮普士兵,试图潜入盟军。这些日本士兵穿着被俘虏的印度士兵军服,在脸和皮肤上涂上泥土和烟灰,再戴上头巾,扮成旁遮普士兵。阿南·赛迪识破日军的伪装,[6]因为英军是三人并排行走的,而日军则是四人。[7] 当日本士兵接近马来军团的防线时,阿南命令部下开火,射死了22名日本士兵,其余败逃。

两小时后,日军在炮兵和坦克的支援下大举发动全面万岁冲锋,目的是要集中兵力和火力突破马来军团的防线,全歼山上的敌军。马来军团虽然寡不敌众,并缺乏弹药(只剩下几枚手榴弹)、食品、医疗品等急需用品,却仍然奋勇抵抗日军,用刺刀与日军进行了肉搏战。阿南本人受了枪伤,但他拒绝投降,并敦促部下战斗到底,[8]日军不久后占领了鸦片山。众学者认为阿南的确于2月14日在巴西班让战役中阵亡,但英日两方对他阵亡的说法在具体细节上有所不同,[9]他的实际死亡情况从未被正式记录下来。日军的说法是日军俘虏了身负重伤的阿南,不断对他拳打脚踢,经过两天的顽强抵抗和拒绝投降后,他被绑在树上用刺刀刺死。[7][10] 另一种说法是日军把他绑在麻袋里殴打一顿,后反复用刺刀刺死,再将他的尸体倒挂在树上。英军的报告证实阿南的尸体在新加坡沦陷后被发现倒挂在树上,在许多有关马来亚战役的文献中得到了重复。

后续[编辑]

马来军团在巴西班让战役中一共有159人阵亡,其中有6名英国军官、7名马来军官。600名生存的马来军团士兵在吉宝高尔夫球场(Keppel Golf Link)处集合,后来与其他来自英属印度陆军的俘虏被带到花拉公园(Farrer Park)集中点。日军的总伤亡人数未有记载。

巴西班让战役在战略上意义不大,从军事作战的角度来看并不能改变新加坡最终沦陷的结果,盟军最终还是得向日军投降。镇守在巴西班让的盟军的主要任务是守住通往巴西班让山脊的道路,而不是抵挡敌军的猛烈进攻。鸦片山位于高处,能从西北方俯视新加坡市中心,而且日军一旦占领了鸦片山,就可以直接通往山后的亚历山大。[4][5]日军夺取鸦片山后,在亚历山大医院屠杀了受伤的盟军士兵和医院员工。

巴西班让战役结束后,守卫新加坡的盟军与日军在亚历山大医院、丹戎巴葛圣淘沙岛一带继续战斗,直到盟军于1942年2月15日傍晚6点30分在武吉知马路福特汽车工厂(Ford Motor Factory)正式向日军投降。盟军总司令白思华曾说:

"马来军团展现了团队精神和纪律可以实现的目标。他们各自的部队坚守阵地,有些几乎被歼灭。"[11][12][13]

纪念[编辑]

阿南·赛迪在巴西班让战役中的英勇行为受人景仰,[14]新加坡马来西亚被视为民族英雄,其故事也被改编成小说,作为马来西亚中学马来语课程的教材。

2002年,鸦片山的一座殖民地时代平房被改建为鸦片山岗战役纪念馆(Reflections at Bukit Chandu)。[15]

2021年2月9日,巴西班让战役的最后幸存者、马来军团老兵乌姜·莫敏 (Ujang Mormin) 在马来西亚雪兰莪的一间医院因患上冠状病毒逝世,享年100岁。[16]

参考[编辑]

  1. ^ 1.0 1.1 Richmond, Simon. Malaysia, Singapore & Brunei. Lonely Planet. 19 May 2010. ISBN 9781741048872 –通过Google Books. 
  2. ^ Langley, Michael. The Loyal Regiment (North Lancashire): (The 47th and 81st Regiments of Foot). Cooper. 19 May 1976. ISBN 9780850520750 –通过Google Books. 
  3. ^ Donald J. Young. Final Hours in the Pacific: The Allied Surrenders of Wake Island, Bataan, Corregidor,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McFarland. 2014: 165. ISBN 978-0-7864-6231-5. 
  4. ^ 4.0 4.1 File Not Found. www.mindef.gov.sg. (原始内容存档于3 March 2016). 
  5. ^ 5.0 5.1 bosmalay4.html. www.oocities.org. [202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6. ^ Lieutenant Adnan bin Saidi. Singapore Heroes. [9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9). 
  7. ^ 7.0 7.1 Lieutenant Adnan bin Saidi and The Malay Regiment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12 November 2012.
  8. ^ Farrell, Brian P. The Defence and Fall of Singapore 1940-1942. Tempus. 19 May 2006. ISBN 9780752437682 –通过Google Books. 
  9. ^ Lieutenant Adnan Saidi.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14 Februar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3). 
  10. ^ bosmalay4.html. www.oocities.org. [2023-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11. ^ Karl Hack; Kevin Blackburn. War Memory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Malaysia and Singapore. NUS Press. 2012: 216. ISBN 978-9971-69-599-6. 
  12. ^ Donald J. Young. Final Hours in the Pacific: The Allied Surrenders of Wake Island, Bataan, Corregidor,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McFarland. 2014: 162. ISBN 978-0-7864-6231-5. 
  13. ^ Charles Whiting. Poor Bloody Infantry. Stanley Paul. 1987. ISBN 978-0-09-172380-4. 
  14. ^ Adnan bin Saidi. Badass of the Week. Backroom Productions, Inc. [9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30). 
  15. ^ 鸦片山岗战役纪念馆. SG新加坡心想狮城. [202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16. ^ Private Ujang Mormin, last survivor of Battle of Pasir Panjang during WWII, dies due to Covid-19. The Straits Times. 10 February 2021 [16 Febr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