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掉举梵语auddhatya巴利语uddhacca),又称,佛教术语,意为因为思想忆念多种不同情境,使心进入浮动不安的状态。是会带来烦恼心所,列入五盖十缠五上分结,为昏沈的相反。说一切有部列为大烦恼地法之一[1],法相宗列入二十随烦恼之中。

概论[编辑]

掉举是心不安静的状态[2][3],源自于[4],会阻碍修行奢摩他[5][6]

当过度精进,缺少三摩地来平衡,会产生掉举。七觉支中的轻安,可用于克服掉举。

参考[编辑]

  1. ^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4:“大烦恼法地,名大烦恼地。此中若法大烦恼地所有,名大烦恼地法,谓法恒于染污心有。彼法是何?颂曰:痴、逸、怠、不信,惛、掉恒唯染。”
  2. ^ 玄奘译《阿毗达摩法蕴足》卷9:“云何掉举?谓心不寂静,掉举等掉举、心掉举性,总名掉举。”
  3. ^ 玄奘译《阿毗达摩俱舍论》卷4:“掉谓掉举,令心不静。”
  4. ^ 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5:“掉举,如《集论》云:‘云何掉举?净相随转,贪分所摄,心不静照,障止为业。’此中有三:一、所缘,可爱净境;二、行相,心不寂静,向外流散,是贪分中趣境爱相;三、作业,能障其心安住所缘。于内所缘令心住时,由贪色声等之掉举,于境牵心,令不自在,贪爱散乱。如《悔赞》云:‘如缘奢摩他,令心于彼住,惑索令离彼,贪绳牵趣境。’问:由余烦恼从所缘境令心流散,及于所余善缘流散,是否掉举?答:掉是贪分,由余烦恼流散非掉,是二十随烦恼中散乱心所。于善缘流散随其所应,是善心心所,非一切散皆是掉举。”
  5. ^ 《大乘广五蕴论》:“云何掉举?谓随忆念喜乐等事,心不寂静为性。应知忆念先所游戏欢笑等事,心不寂静,是贪之分。障奢摩他为业。”
  6. ^ 叶均译《清净道论》第14〈说蕴处品〉:“掉举,是心的浮动状态。有不寂静的特相,犹如给风吹动的水波;有不稳定的作用,如风扬旗帜;以散动的状态为现状,如投以石而散布的灰尘;由于心不寂静而起不如理的作意为近因。当知掉举即是心的散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