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坐标40°27′46″N 114°27′47″E / 40.46278°N 114.46306°E / 40.46278; 114.46306

昭化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河北省怀安县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第五批第210项
登录2001年6月25日

昭化寺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怀安城镇西大街,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化寺始建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初称永庆禅寺。正统元年(1436年)重修,历时八年完工,更名昭化寺。寺坐北朝南,占地3600平方米,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等建筑。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有嘉靖四十一年所绘壁画。[1]

前身[编辑]

昭化寺之前身为永庆禅寺,根据《怀安县志》卷十三〈典祀·寺观〉:“昭化寺:在城西大街,洪武三十年建,正统十年重修。”推测,永庆禅寺应建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此后,由于明代怀安城位处边疆,屡次遭蒙古人攻陷,加上该地区低震度地震频繁,夏秋两季更时常遭逢大水,导致永庆禅寺损毁严重,仅剩地基残存。

修建过程[编辑]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佛教实施严格控制,且明成祖朱棣禁止重修已损坏之寺庙,因此损毁的永庆禅寺一直无法被修缮。明英宗即位后,权宦王振佞佛,才使政策宽松许多。正统元年(1436年)起,柏玉、武住两位宦官透过捐献与募资,对永庆禅寺进行历时八年的整修工程,工程项目以扩大原有建筑规模和数量为重心,完工后,正统十年,永庆禅寺因获英宗赐额而改名“昭化寺”。此外,另有一说认为宣德八年(1433年),当地民众便已自发性地着手整修寺庙中三大士殿,因此该殿的风格与其他处有所不同。

修建成果[编辑]

昭化寺分作四进,由山门进入后,分别是前殿天王殿、碑楼、中心的正殿大雄宝殿与三大士殿,正殿左右则分别设置了祀奉观音、罗汉的东配殿与供奉地藏菩萨、地狱十王的西配殿,亦有祭拜伽蓝神护法神等。上述神祇都与施食济度、水陆法会等超度仪式相关,明代怀安地区地处边境,兵祸和死伤无数或许是造成此现象的理由之一。除此之外,该寺庙也修筑了收藏经书的藏经殿、供僧人住宿、修行的僧房与方丈室,以及厨房(庖)、浴室(湢)、粮仓(廪)、库房(库)等生活设施。

〈敕赐昭化寺碑〉[编辑]

目前昭化寺仅存的一块石碑,现存于大雄宝殿内,为汉白玉材质,长2.1米、宽0.9米、厚0.3米,碑文字迹清晰、保存状况良好,碑阳凡23行、满行58字,共计1024字。该碑原本竖立在山门和天王殿之间的碑楼内,其他石碑被推测损坏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时值昭化寺被改建为学校,为了拓宽场地才将碑楼及石碑人为破坏。该碑文着重于叙述怀安卫在军事防御上的重要性、昭化寺的前身及正统初年重建等情况,是研究明代怀安卫城及昭化寺沿革的第一手材料。

沿革[编辑]

明朝正德至嘉靖年间[编辑]

在明代,琉璃瓦的使用与封建制度相关,其依据釉色又可分为黄和红、青、黑等等级,唯有亲王府邸、皇家园林、重要寺观之主殿才可使用黄、绿或黄绿剪边琉璃作为建材。正德九年(1509年),由于获得了英宗赐予匾额,昭化寺地位一举提高,当地信众便自发捐款将大雄宝殿屋顶更换为绿琉璃,其琉璃砖瓦由山西汾州休县张家里乔氏所制。嘉靖八年(1529年),保安右卫右所的庞玉一家出资重新修复、彩绘观音菩萨、善财龙女和护法等神祇。此外,经高虎、王安才、张永、宋正道等人捐助,画师任朝相与其团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初十完成大雄宝殿四十七幅水陆壁画。

清朝时期[编辑]

由于蒙古内附,清朝时的已不再位处边境,少了战争的破坏,此时期未见有关昭化寺重大整修的纪录。乾隆六年刊本《怀安县志》卷二四〈艺文〉中收录了朱甦的诗〈昭化寺〉,记录该寺秋天时的景致,诗中描述之建筑布局与〈敕赐昭化赐碑〉契合。 光绪二年刊本《怀安县志》卷三〈食货志·风俗〉中记载,到嘉庆年间以前,每年十月初旬,昭化寺都会举办“皮袄会”,后为城隍庙取代。

民国时期[编辑]

根据民国版《怀安县志》卷四〈寺庙〉记载,昭化寺在碑楼与天王寺的两侧分别兴建了源殿、宁殿和钟楼、鼓楼,寺庙后面则另起了一座三级宝塔。[2]

参考文献[编辑]

  1.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至第五批·第一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225. ISBN 7-5010-1525-2. 
  2. ^ 姜守诚. 明代昭化寺創建沿革考:以〈勑賜昭化寺碑〉為中心. 《成大历史学报》. 2015年12月, (第四十九号): 页14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