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杨昌濬(1825年—1897年),字石泉,号镜涵,别号壶天老人湖南湘乡(今娄底市娄星区大埠桥街道)人。清朝官员,晚清军事将领。

生平[编辑]

早年随罗泽南训练团练,出援湖北,叙功授为训导。从征安徽、江西,屡有战功,迁知县。同治元年(1862年),随左宗棠入浙。浙西平定后,迁浙江盐运使,累擢浙江布政使。同治八年,署浙江巡抚。同治九年,实授浙江巡抚。

光绪元年(1875年),因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遭削职。光绪四年,起复,帮办新疆军事。七年,甘肃布政使。九年至漕运总督。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军进攻福建,清廷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主军务,杨昌濬帮办。闽浙总督何璟以不谙兵事,自请解职,遂命杨昌濬代为闽浙总督,任内曾侦查台湾巡抚刘铭传台湾兵备道刘璈互劾案。光绪十四年,任陕甘总督,署福州将军并副都统。光绪二十年(1894年),授太子太保。因督战不力,部下以枪械资敌,遂酿成湟中河州、狄道大乱,罢官。光绪二十三年,卒。追赠太子太傅。《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四》卷447有传。

著有《两浙盐法续纂备考》(1874)、《五好山房诗稿》,修《重修皋兰县志》30卷。为俞樾的《春在堂诗编》作序。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47》,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参考文献[编辑]

  • 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