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世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庄世和

庄世和(1923年12月12日—2020年11月18日),生于台湾台南,后随家人移居屏东潮洲,1938年进入日本川端画学校以及东京美术工艺学院学习,为日治时期台湾抽象画的先驱之一。庄世和不仅在绘画创作上努力研究并实践现代艺术的风格,也从地方画会结合创作、评论和教学的影响力,系统性推动台湾现代美术教育[1]

生平[编辑]

1923年生于台南,1928年举家迁往屏东。1938年赴日习画,先后进入东京川端画学校日本画科、东京美术工艺学院,于日本求学时期接触立体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前卫艺术,以及包豪斯现代主义思潮[2]。1950年接触何铁华所创办的《新艺术》杂志,1951年因与台北主流画坛路线相异、参加台北省展落选[1],同年转赴台北盲哑学校任教,并以何铁华建立的新兴艺术平台为重心,不仅参与《新艺术》的编辑撰稿,更与何铁华积极推展“自由中国的新兴艺术运动”,包括作品参加多届“自由中国美展”,以及担任第二至四届洋画部审查委员等。1968年与曾培尧、李朝进、刘文三、孙瑛等人发起“南部现代美术会”,并举办第一届“南部现代美展”。[3]2020年11月18日清晨4点半左右离世[3]

创作分期[编辑]

庄世和的画风由立体派入手,与同期艺术家从外光派延伸至野兽派的发展主流不同[1]:10。根据冯胜宣〈论庄世和非具象绘画的开展—以国美馆典藏为例〉一文分析,庄氏的创作理念源自生活与灵感,强调创作自由度,因此风格不易以时间做切分,而透过创作实践可依序归纳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1940年代的日本求学阶段,此时期作品数量最多,主要为立体派与拼贴类型作品,将台湾美术脉络中对“拼贴”概念的运用溯至1940年代初。代表作品如1941〈武藏野之春〉、1942年〈诗人的忧郁〉及〈室内静物B〉;第二期为1950年代,创作风格逐渐转向超现实主义,透过聚合象征元素以表现个人内在的幻想。代表作品有1957年的〈神田〉与〈阿里山之春〉;第三期为1957到1959年间,创作转为具象征式的抽象绘画表现。代表作品的有1961年的〈寒月钟声〉、1962年的〈战地梦(战斗)〉、1966年〈十月的诗〉及1990年的〈山的联想〉[4]

美术史影响力[编辑]

画会、美展与美术教育的推动[编辑]

庄世和于 1957 年返回屏东潮州中学任教后,透过地方艺术团体的经营与展览、对现代艺术及青年创作者的撰稿引介与评论、美学教育的推广等三个路线,成为驱动南台湾艺术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庄世和于 1957 年10月推动成立了屏东最早的绘画团体“绿舍美术研究会”,并于隔年(1958年)举办首届“绿舍美术展览会”;此团体迄今仍持续办理展览,于2021年办理第63届“绿舍美展”。1961 年 5 月与张文卿、陈处世、何文杞、李洸洋等人在高雄创立“新造形美术协会”,并举办“创型美术展览会”;此协会迄今仍每年展出不缀,2021年举办第60届展览。庄士和创立此2个创作团体的自的,在于借着会员间的切磋交流来激发创作,并鼓励会员在吸纳现代艺术观念的同时去反省传统、寻求创新,并以持续性联合展出的方式,来达到推动美术传播与教育的目标。 1964年,与黄朝湖、曾培尧、刘生容、许武勇等人,创立“自由美术协会”,目标是“以倡导现代艺术,并藉彼此的观摩与研讨,以确立严肃的创作精神,期于提高国内当代艺坛的水准为宗旨”[1]:93, 103-108

庄世和返回屏东潮州中学任教后,为拓展学生视野,曾筹办多项海外艺术交流,如:偕同韩国举办“中韩亲善韩国学生美展”(1964-1965)。 他个人并参与“日华亲善美术展”(1977)、“中日美术交流展”(1977)等,并于《雄狮美术》发表〈观中日美术交流展〉一文,促进艺术交流。庄世和除了在高屏地区推动画会及美展活动外,亦投注于儿童艺术教育,曾于《国语日报》刊载自创图文故事,或是改写伟人励志故事,自绘插画;优秀儿童美术作品曾参与“绿舍美术展览会”,庄世和并撰文推举[1]:146-147

撰稿引介与评论[编辑]

庄世和自1958年开始,在《台湾新生报》、《台湾新闻报》、《中华日报》、《民生日报》等报刊与《雄狮美术》杂志上发表了相当多的艺术评论,介绍包括超现实主义、欧布泽艺术、阿波里耐尔的画论等艺术观念;他有感于大众对现代艺术的认识匮乏,也撰文介绍现代艺术与前卫观念,文章包括:〈现代绘画的认识〉、〈如何欣赏现代绘画〉、〈关于现代绘画与观念〉、〈谈抽象艺术〉等。此外,亦曾撰写关于赵无极、何铁华、蓝荫鼎、何德来等台湾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评论。另,为推动屏东艺术发展,彼时亦透过论述文字,将当时的年轻艺术家如陈处世、张文卿(1936-1977)、林建树、李太丰等人的创作表现介绍给世人[1]:120

美术史地位[编辑]

从创作的发展脉络来看庄世和的美术史地位,史学家发现,在台湾,现代主义或抽象艺术的开端多以战后的李仲生以及“五月”、“东方”两画会成员之艺术实践为标志,但庄世和从立体派入手,吸收超现实以降的前卫艺术,可说是台湾日治时期的抽象画家代表,且是台湾本土艺术家极早应用拼贴概念,甚至将实物直接运用在画作中的先驱者,主要即以〈室内静物B〉、〈诗人的忧郁〉两件作品为代表[1]:10[4]。庄世和揉合了“纯粹绘画论”来实践他的拼贴创作,而从这两件作品分别为国美馆高美馆典藏的意义显示,相较于战前艺术家一般被定位在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或表现主义等具象画风,蒋伯欣的研究发现,庄世和与其作品证明,台湾战前艺术家已有相当前卫的抽象作品,庄世和的艺术为台籍艺术家的拼贴概念、立体主义与抽象艺术的出现,从战后的东方画会,往前推进至少十年以上,可谓是台湾前卫艺术的先行者。[5]

作品介绍[编辑]

依据学者黄冬富及蒋伯欣针对庄世和所著的专书,提及多件在庄世和创作脉络以及台湾美术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代表作品:

〈武藏野之春〉[编辑]

作品〈武藏野之春〉创作于1941年,媒材为油彩、木板,作品尺寸37.2 x 45.4 cm,目前由国立台湾美术馆典藏。作品内容基本上维持了描绘对象与景物原有的自然位置,且进一步透过如棱镜反射或陀螺旋转概念,创造多点视角的构图,将对象还原于立体的形体。[6]〈武藏野之春〉对于物象的变形及笔触的运用,已有他后期作品所呈现的音乐律动性。

〈诗人的忧郁〉[编辑]

作品〈诗人的忧郁〉创作于1942年,媒材为油彩、木板,作品尺寸24 x 33 cm,目前为高雄市立美术馆典藏。此作灵感来自于庄世和在赴日留学寄居住所,认识了几位诗人、艺术家室友,看着他们在困顿生活中挣扎以及起起落落的境遇,心生诸多感触而作。此件作品受到重视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艺术家并未以再现人物形象方式切入,而是以“拼贴”(collage)的抽象手法入手,而成为台湾艺术发展中运用相似手法的先驱者[5]

〈室内静物B〉[编辑]

作品〈室内静物B〉创作于1942年,媒材为油彩、报纸、画布,作品尺寸32.1 x 41.3 cm,目前为国立台湾美术馆典藏。艺术家在此件作品画面的右上方,拼贴了一块英文报纸的现成物,具备解构、分割以及实物拼贴等多种手法的运用。也是台湾本土艺术家最早将实物以拼贴手法,运用在画作中的先驱者[4]

〈阿里山之春〉[编辑]

作品〈阿里山之春〉创作于1957年,媒材为油彩、画布,作品尺寸116.5 x 72.5 cm,目前为高雄市立美术馆典藏。据艺术史学者蒋伯欣研究指出,〈阿里山之春〉应可被视作庄世和超现实风格时期中的代表作品,艺术家在同一画面中,汇聚了左右两个消失点的透视方法,构图上则采用了H构图以及S构图搭配合取景,将台湾知名地景阿里山营塑出一股带有神秘、梦境般且虚实交融的奇幻景色。[2]

〈神田〉[编辑]

作品〈神田〉创作于1957年,媒材为油彩、画布,作品尺寸100.4 x 72.7 cm,目前为国立台湾美术馆典藏。庄世和作品〈神田〉,属于典型的超现实画风,推测所绘场景应为日本神田地区的东正教教堂“尼古拉堂”。艺术家采用层叠的立体结构,以及画面中的许多粗黑线条,形成十余座十字架的造形,营塑如梦境中极具压迫感及宗教氛围的幻境。[4]

〈寒月钟声〉[编辑]

作品〈寒月钟声〉创作于1960年,媒材为油彩、木板,作品尺寸60.8 x 50.2 cm,目前为国立台湾美术馆典藏。作品〈寒月钟声〉被学者黄冬富视为庄世和具有分量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取材自唐朝张继“枫桥夜泊”的诗意,以简化、抽象化的线条描绘诗中寒山寺景色,画面中圆形及线条,则表现为月亮与飞驰而过的乌鸦。[6]

〈战地梦—战斗〉[编辑]

作品〈战地梦—战斗〉创作于1962年,媒材为油彩、画布,作品尺寸72.8 x 91.3 cm,目前为国立台湾美术馆典藏。庄世和的《战地梦》系列一共有四幅,据学者黄冬富研究指出,为庄世和受高雄在地军官委托,并以军方待机准备作战为题所创作。也是庄世和创作走向纯粹抽象的重要系列。[6]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蒋, 伯欣. 綠舍.創型.莊世和. 台北: 艺术家. 2019. ISBN 9789865437268. 
  2. ^ 2.0 2.1 陈水财. 處於歷史的關鍵時刻 莊世和的<阿里山之春>. 2019-02 [2021-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 
  3. ^ 3.0 3.1 臺灣第一位抽象畫家莊世和辭世 國美館特感謝其捐贈珍貴的文獻檔案資料. 文化部. [2021-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5). 
  4. ^ 4.0 4.1 4.2 4.3 冯, 胜宣. 論莊世和非具象繪畫的開展—以國美館典藏為例. 台湾美术 (国立台湾美术馆). 2022-07-04, (121): 96-109. 
  5. ^ 5.0 5.1 蒋, 伯欣. 南方前衛的回望: 莊世和檔案研究概述. 艺术认证. 高雄市立美术馆. 2021-03-17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 
  6. ^ 6.0 6.1 6.2 黄, 冬富. 莊世和的繪畫藝術. 屏东: 屏东县立文化中心. 1998: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