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伯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蔡伯逊
出生1920年
 中华民国江苏省海门县
逝世2009年8月19日(2009岁—08—19)(88—89岁)
台湾云林县虎尾镇
国籍 中华民国
母校省立山东医学专科学校
职业医师
奖项医疗奉献奖(2001年)

蔡伯逊(1920年—2009年8月19日),江苏海门人,医师,长期在台湾云林县虎尾镇服务,第十一届医疗奉献奖得主。

生平[编辑]

蔡伯逊为江苏海门人,读高中时,日军正从黄浦江畔侵略,因此他逃到山东,阴错阳差考上了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 (后并入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五年后毕业,至上海东南医学院附设医院实习。时第二次国共内战正炽,蔡伯逊遂于1948年3月12日,以一千元旧台币从上海公和祥码头搭船来台湾[1]

抵达台中后,蔡伯逊委托朋友帮忙在台湾省立台中医院 (今卫生福利部台中医院) 找到无给职的医师缺,为肺痨病人施行人工气胸手术所分得的医疗费过活,收入微薄。后来,先后在台中高级工业学校台湾银行及中区电信局医务室谋得兼差机会,收入骤增、工作繁忙,经济也明显改善,并买了一辆当时台湾少人有的铃木五十CC机车代步。后来天主教嘉义教区署理主教牛会卿来到台中,特地问蔡伯逊愿不愿意到刚开办的虎尾若瑟医院帮忙?一名医师朋友得知就说如果想赚钱,不妨继续留在台中;若愿服务病患,那就到虎尾吧。几经考虑,蔡伯逊答应到虎尾先做两年看看。[1]

蔡伯逊初来若瑟医院服务时,因许多医师因故离开,因而他的医疗工作必须从头开始[2]。若瑟医院当时只有两名医师,无护士,所有照护工作都由修女兼任[1]。1960年间正当小儿麻痹流行期间,若瑟医院正是当时云林少数具有医院级设备的医疗院所,因此,大多数的病人都往该院就诊[2]。他只好内科、小儿科一手包,每天门诊从早看到晚,即使到了三更半夜,只要遇上急、重症病患送到急诊室来,就从宿舍往对街的医院跑[1]

蔡孟宏印象最深刻的是,八七水灾那天,医院内外积水及膝,自己涉水赶到医院看诊。那幅医师及病患都泡在水中的照片,时至今日已成为该院典藏的作品。[1][3]

由于当时台湾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天主教会从海外募来的老旧医疗器材。蔡伯逊回忆,有一次收到有了八只大小不同的洗胃器,他本以为不会一次用到多这么多,没料到几天后,莿桐乡一户农家吃下上午才喷洒农药的蔬菜后,一家七口中毒就医,洗胃器也全派上用场。对于此中毒事件,他认为这是天主旨意,自己的信仰体认更深。[1]

1965年,蔡伯逊与院长松乔等人会诊来院疗养的枢机主教田耕莘[4]

1970年1月,蔡伯逊为一位来自嘉义县梅山乡梅东村、高烧昏睡的桂姓婴儿作全身检查,在脑脊髓中发现有约一公分的白色吸血丝虫百余条,经谢献臣鉴定为广东住血线虫病例并为首次在嘉义发现[5]。后该婴儿送至陆军台南804医院,由总医师萧振璇救治成功[6]

副院长蔡孟宏形容蔡伯逊像一头台湾水牛,永远默默做事,每个月门诊量至少三千人次,五十年下来,少说也看过上百万人次[1][3]。晚年时蔡孟宏中风,后连续治疗六个月康复,再继续行医[1]。到2001年依然在医院担任志工医师[2],同年获得第十一届医疗奉献奖[2][7]。该年7月12日,县长张荣味在县府致赠“华陀妙术”给蔡伯逊,由若瑟医院副院长毕耀远、彭嘉谟等人陪同[7]

2009年8月19日病逝,享寿八十九岁,24日虎尾天主堂告别弥撒,葬于民雄乡天主教圣山墓园[3]

参考[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林进修. 《醫療從愛出發》《第十一屆醫療奉獻獎個人獎得主素描4》 蔡伯遜 小鎮老醫師 用‘心’看病. 《民生报》. 2001-05-10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陈仲青. 蔡伯遜醫師 人人豎大拇指 讚 終身奉獻 無怨無悔 醫界學習楷模. 《中国时报》. 2004-02-11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许素惠. 雲林人健康守護神 蔡伯遜病故. 《中国时报》. 2009-08-25 (中文(台湾)). 
  4. ^ 田耕莘樞機 病愈出院. 《联合报》. 1965-05-28 (中文(台湾)). 
  5. ^ 嬰兒腦脊髓中 寄生吸血絲蟲 嘉義梅山發現罕有病例 罹染此症嚴重損害耳目. 《联合报》. 1970-01-27 (中文(台湾)). 
  6. ^ 男童罹染線蟲病症 軍醫施術著手成春. 《联合报》. 1970-02-15 (中文(台湾)). 
  7. ^ 7.0 7.1 鲁永明. 蔡伯遜醫師獲醫療貢獻獎 縣長贈華陀妙術匾額祝賀. 《联合报》. 2001-07-13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