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维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陶维慈越南语Đào Duy Từ陶維慈,1572年—1634年10月17日),越南郑阮纷争时期广南阮主的士大夫,佛主阮福源的谋士和军师。

生平[编辑]

洪福元年(1572年),陶维慈出生在清华处静嘉府玉山县花斋社(今属清化省宜山市社海仁社),其父陶佐汉是一名倡优,在陶维慈五岁时候逝世了。[1]陶维慈自幼与母亲武氏金栀(Vũ Thị Kim Chi)相依为命。14岁时,陶维慈被母亲送往教书先生阮德科(Nguyễn Đức Khoa)门下学习儒学。然而,由于陶维慈是倡优之子,无法参加后黎朝科举考试。[1][2]

后来武氏金栀向一名名叫刘明方(Lưu Minh Phương)的下级官员行贿,将陶维慈的陶姓改为武姓,并使他得到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光兴十五年(1592年),陶维慈通过科举考试后、前往昇龙参加会试。刘明方要求武氏金栀嫁给自己作为报答,但被拒绝了。[3]刘明方大怒,将此事告诉了上级。[3]武氏金栀十分自责,割喉自尽。母亲的逝世和科考的失败使陶维慈得了一场大病。在赋闲在家几年之后,陶维慈来到了南方,投奔广南地区的阮主[4][2]

陶维慈最初在肇丰府武昌县逗留了一个多月,试图前往觐见佛主阮福源,但没有成功。此后陶维慈听说归仁府勘理陈德和被阮主看重,遂投身于归仁府丛珠社(今属平定省怀仁县蓬山市镇)地主祝郑龙(Chúc Trịnh Long)的家中为之放牛。陶维慈此行的原因是祝郑龙是陈德和的邻居,希望能够通过陈德和的推荐觐见佛主。

陶维慈在祝郑龙宴请宾客时高谈阔论,引经据典,使得满座皆惊。祝郑龙遂将陶维慈引荐给陈德和。陈德和在领略了陶维慈的学识之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2]并邀请他担任家中的私塾先生。[5]此时,陶维慈写下了越南历史上著名的诗作《卧龙岗》,将自己比作中国历史上的诸葛亮[5]

永祚九年(1627年),阮军在日丽江口击败郑军,陈德和在觐见佛主祝贺大捷时,将《卧龙岗》呈献给了佛主。在读了此诗之后,佛主阮福源要求陈德和让陶维慈前来觐见。

为了试探陶维慈,阮福源身着便服,站在府邸门口的接见陶维慈。这在儒家文化中表示对人的一种不尊重。[6]陶维慈远远望见了佛主,却没有上前与之谈话,直到阮福源身着正装在正门再次接见他时方才开口说话。[6]陶维慈向阮福源阐述了自己对郑阮分据南北对峙的观点和建议。在这次长时间的谈话之后,阮福源十分赞赏他的才学,任命他为衙尉内赞,封禄溪侯(越南语Lộc Khê hầu祿溪侯),掌管内外军机重事,参理国政。

德隆元年(1629年)冬,后黎朝廷遣阮克明晋封佛主为太傅瑞国公,并命令佛主前往升龙觐见皇帝。陶维慈声称这个命令并非皇帝本意,而是出自郑梉的授意。佛主一旦前往觐见黎帝,将无法返回顺化。他提出暂且接受皇帝诏书,然后在今广平省北部修建防御工事长育垒,以抵御未来郑主军队的入侵。德隆二年(1630年)春,长育垒修筑一个多月即告完成。随即,陶维慈制造了一个双底的托盘,将后黎朝皇帝要求阮福源臣服的诏书以及阮福源拒绝臣服的奏章装在底层。[7]随后派遣文匡作为谢恩使,将金银珠宝装在上层,同这两封书信一起送往昇龙[7][8]郑梉未能预料到陶维慈的计谋,收下了礼物。直到使团回到顺化后,郑梉才发现中计。愤怒之下,郑梉率领大军南下讨伐阮福源,拉开了郑阮纷争的序幕。[7]

当时,佛主控制顺化、广南二处,北与郑主治下的乂安处布政州接壤,不利于阮主防守。德隆二年(1630年)冬,阮福源下令夺取布政州𤅷江以南部分,自此郑阮以𤅷江为分界线,以北属于郑主,习称北河外路),以南属于阮主,称作南河内路)。德隆三年(1631年),陶维慈又建议佛主在𤅷江边修筑新垒,认为新垒易守难攻,胜于长育垒十倍。但是,当时佛主财政紧张,难以拿出足够的银钱修筑新垒。结果陶维慈称病在家,不再为佛主出谋划策。佛主无奈之下,命令阮有镒监督修筑新垒,数月之后,新垒才修筑完成,俗称柴垒。柴垒修筑完成后,成为扼守南北的一大军事要塞,郑军再也没能攻入过阮主境内。

陶维慈还曾建议佛主确立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并一手提拔了大将阮有进,并将女儿嫁给了他。

德隆六年(1634年),在出仕阮主七年之后,陶维慈因病逝世,葬于归仁府丛珠社。阮主追赠协同谋德功臣、特进、柱国、金紫荣禄大夫、太常寺卿、禄溪侯,谥忠良。后又加封为纬国嘉谋扶运赞治之神,以蓬山县同曳坊作为寓禄。

阮朝嘉隆四年(1805年),阮廷评定阮主时期的功臣,陶维慈凭功劳列在上等,附祀太庙。嘉隆九年(1810年),列祀开国功臣庙明命十二年(1831年),追赠陶维慈为开国功臣、特进、荣禄大夫、东阁大学士、太师,封弘国公越南语Hoằng Quốc Công弘國公),仍谥忠良

评价[编辑]

《大南列传前编》称赞陶维慈“有文武才略,辅政八年,勋业炳然,为开国功臣之冠”。

陶维慈作越南历史上有名的谋臣,受到当代越南人的尊敬。许多越南城市的街道以陶维慈的名字命名。

相关条目[编辑]

脚注[编辑]

  1. ^ 1.0 1.1 Tôn Thất Bình, p. 9
  2. ^ 2.0 2.1 2.2 《越南史略》第212页。
  3. ^ 3.0 3.1 Tôn Thất Bình, p. 10
  4. ^ Tôn Thất Bình, p. 12
  5. ^ 5.0 5.1 Tôn Thất Bình, p. 13
  6. ^ 6.0 6.1 Phan Khoang, p. 135
  7. ^ 7.0 7.1 7.2 Chapuis, p.125
  8. ^ 《越南史略》第214页。

参考资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