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围城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耳他围城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地中海、中东及非洲战场的一部分

军民在战役过后于瓦莱塔国王道英语Republic Street, Valletta清理爆炸碎片
日期1940年6月11日 – 1942年11月20日
(2年5个月1周02天)[1]
地点
结果 同盟国胜利
参战方

 英国

 加拿大
 南非
 澳大利亚
 新西兰

海军支援:
 德国
 意大利
指挥官与领导者
英国 安德鲁·康宁汉
英国 威廉·多比英语William Dobbie
英国 休·劳埃德英语Hugh Pughe Lloyd
英国 基斯·帕克英语Keith Park
纳粹德国 汉斯·盖斯勒英语Hans Ferdinand Geisler
纳粹德国 阿尔贝特·凯塞林
纳粹德国 马丁·哈宁豪森英语Martin Harlinghausen
意大利 弗朗切斯科·普里科洛英语Francesco Pricolo
兵力
716架战斗机[2]2,000架战斗机
伤亡与损失
369架战斗机(空战)
64架战斗机(地面)[2]
1艘战列舰[3]
巴勒姆号英语HMS Barham (04)
2艘航空母舰[3]
鹰号英语HMS Eagle (1918)皇家方舟号
5艘巡洋舰[4]
开罗号英语HMS Cairo (D87)赫敏号英语HMS Hermione (74)曼彻斯特号英语HMS Manchester (15)海王星号英语HMS Neptune (20)南安普敦号英语HMS Southampton (83)
19艘驱逐舰[4]
38艘潜水艇[3]
2,301名飞行员阵亡或受伤[5]
357架德军飞机
175架意军飞机[2]
意大利海军运输舰队战损72%
轴心国商船队战损23%[6]
2,304艘商船沉没[7]
17,240人在海上遇难[8]
约50艘德国U型潜艇[3]
约16艘意大利潜艇损失[3]
1,300名平民丧生[9]
3万栋建筑物受损或被摧毁[9]

第二次世界大战马耳他围城战(英语:Siege of Malta)是地中海战场上的一场战役,为了争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马耳他岛马耳他直辖殖民地)的控制权,英国与意大利、德国的海、空军交战,时间从1940年6月持续到1942年11月。

1940年6月意大利对英、法宣战,开启了二战的北非战场,双方立刻注意到马耳他的战略价值。以该岛为基地的英国空军和海军,可以攻击补给和增援北非的轴心国运输船队,温斯顿·丘吉尔称该岛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埃尔温·隆美尔将军很快就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他在1941年5月提出警告:“没有拿下马耳他,轴心国将失去对北非的控制”。

轴心国决定轰炸并围困马耳他使其屈服,持续攻击其港口、城镇、城市和供应该岛的盟军运输船队,使马耳他成为是战争期间轰炸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纳粹德国空军和意大利皇家空军在两年围困期间里进行了约三千次轰炸,仅在大港地区就投下6,700吨炸弹。轴心国曾计划进行空降与两栖登陆,但最后并没有实行。盟军海军多次组织运输船队运送补给和增援到马耳他,而驻岛的英国皇家空军则保卫其领空,但也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42年11月,轴心国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失利,盟军在火炬行动下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轴心国因此将部队转移到突尼斯,对马耳他的攻击迅速减少,结束了围困。1942年12月,以马耳他为基地的英国空军和海军转守为攻。到1943年5月,他们在164天内击沉了230艘轴心国船只,这是战争中盟军击沉敌军船只效率最高的期间,但也失去了一艘战列舰和两艘航母,其中便包括皇家方舟号。尽管如此,盟军仍是守住了马耳他,对他们最终在北非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编辑]

  1. ^ Taylor 1974,第182页.
  2. ^ 2.0 2.1 2.2 Bungay 2002,第64页.
  3. ^ 3.0 3.1 3.2 3.3 3.4 Spooner 1996,第5页.
  4. ^ 4.0 4.1 Spooner 1996,第3页.
  5. ^ Spooner 1996,第8页.
  6. ^ Bungay 2002,第66页.
  7. ^ Spooner 1996,第343页.
  8. ^ Spooner 1996,第326页.
  9. ^ 9.0 9.1 Spooner 1996,第11页.

参考书籍[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