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马尔普拉凯战役

坐标50°20′10″N 3°52′35″E / 50.33611°N 3.87639°E / 50.33611; 3.8763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尔普拉凯战役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一部分

《马尔博罗公爵与欧根亲王进入法军壕沟》,路易·拉盖尔英语Louis Laguerre
日期1709年9月11日
地点50°20′10″N 3°52′35″E / 50.33611°N 3.87639°E / 50.33611; 3.87639
结果 参见后续发展
参战方
 大不列颠
哈布斯堡君主国
 普鲁士
 荷兰
 法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大不列颠王国 马尔博罗公爵
欧根亲王
荷兰共和国 奥兰治亲王
普鲁士王国 洛特姆帝国伯爵英语Carl Philipp, Reichsgraf von Wylich und Lottum
普鲁士王国 舒伦堡帝国伯爵英语Johann Matthias von der Schulenburg
大不列颠王国 奥克尼伯爵
法兰西王国 维拉尔公爵(负伤)
法兰西王国 布夫莱公爵
法兰西王国 皮塞居尔侯爵法语Jacques François de Chastenet de Puységur
法兰西王国 德·拉·克隆尼(De la Colonie)
兵力
86,000人、80门火炮 [1] 75,000人、80门火炮 [2]
伤亡与损失
20,000-24,500人伤亡[3][4][5][6] 11,000-12,000人伤亡[3][4][5]

马尔普拉凯战役发生于1709年9月11日,属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交战双方分别是维拉尔公爵率领的法军与马尔博罗公爵领导的大同盟军。作为18世纪最血腥的战役之一,联军以微弱优势取胜,但承受重大伤亡,且法军也还是能有秩序地撤走。

1709年初时,法国政府看似在崩溃的边缘,在联军的入侵威胁加上500年来最严酷的冬天侵袭下英语Great Frost of 1709,法国国库空虚、粮食短缺,而且法军士气还因1704年至1708年间的连败屡屡下挫。这些因素让联军过于自信,提出过多要求导致四月的和谈破裂。维拉尔公爵收到的指示是避战,但联军于九月初攻占图尔奈并向蒙斯推进后,路易十四便下令要他守住蒙斯。虽然两军于9月10日有所交火,但马尔博罗公爵将主要攻势推迟至隔日,给予维拉尔公爵巩固防线的机会。

战役于9月11日打响时,马尔博罗公爵用上他的标准战术,同时对两翼发起步兵攻击,迫使维拉尔公爵调动中路兵马支援,随后中路防线就被联军大规模骑兵冲锋给撕裂。虽然这招在其他战役中很成功,但法军在马尔普拉凯有较佳的领导、更坚固的阵地且具相当积极的态度,因此联军侧翼的攻击蒙受重大伤亡,特别是左翼的荷军在不到三十分钟内就折损了5,000人,整场战役更是折损8,500人。虽然联军整体计划还是奏效,但法军骑兵确保他们的中路不会像以前那样崩溃,而联军步兵也因伤亡过大无力追击,让法军得以有条不紊地撤走。

此役联军损失超过22,000人,法军则损失约12,000人,如此的伤亡数震惊了当代,并加剧了联军参谋团内部对于是否续战的分歧。有说法认为马尔普拉凯是法国的战略性胜利,因为这场战役拯救了法军并避免法国本土遭受入侵,维拉尔公爵最终让路易十四能在1713年的和谈桌上,有着比1709年时要好很多的筹码去谈判。虽说此话有其道理,但仍未对当前战略情势改变有太大作用:蒙斯在短暂抵抗后投降,联军于1710年继续推进。部分史学家认为此役最大的影响,乃让经历多年挫败的法军重拾军事信心。

背景

1708年底至1709年初的严寒英语Great Frost of 1709造成补给短缺,加上双方在海牙进行和谈,因而推迟了当年的战事。虽然路易十四愿意接受大多数的和谈条件,但他无法接受提供部队推翻其孙西王费利佩五世这项侮辱,因此双方的和谈于4月破裂。[7]而对双方来说,其战略是由这些谈判决定。法国政府当时已破产,而1709年的缺粮与欠饷导致图尔奈阿拉斯圣奥梅尔瓦朗谢讷康布雷等地发生兵变。[8]为了避免情形进一步恶化而侵蚀谈判条件,路易十四下令维拉尔公爵要不计一切代价避战。维拉尔公爵本来是极度积极的将军,但此时他改在斯卡尔普河沿岸的圣韦南杜埃间建立一系列防线。[9]

马尔普拉凯战役在北部-加来海峡的位置
杜埃
杜埃
图尔奈
图尔奈
蒙斯
蒙斯
伊珀尔
伊珀尔
马尔普拉凯
马尔普拉凯
圣韦南
圣韦南
布叙
布叙
1709年战场的关键地,浅绿色为今日比利时境内,深色则属法国

由于确信法国正处崩溃边缘,大同盟希望借由突破法军所谓的“专属领域法语Pré carré”要塞群防线,以寻求继续施加法方的压力。当法军战略只需取决路易十四的想法时,联军的部分则须经三国政府的批准,且时常还需相互妥协。因马尔博罗公爵认为维拉尔公爵据守的阵地过于坚固,难以正攻,加上荷兰反对他期望的目标伊珀尔,于是他便同意将图尔奈作为1709年的主要目标。[10]

虽然持续不断的豪雨造成进一步的延误,但联军还是于6月15日开始围攻。由7,700名守军驻防的图尔奈,属法军最强的要塞之一,直至9月3日才出降联军,后者在马尔博罗公爵带领下立即攻往蒙斯[11]由于假定图尔奈能坚持到十月,法军因此浪费了整个1709年的战事季。同年秋天前不久,路易十四向维拉尔公爵下令“不计一切代价”要保卫蒙斯并“……拯救危在旦夕的法国。”[2]联军主力于9月7日抵达城镇东方,并等待来自图尔奈的攻城炮之到来;同月9日,维拉尔公爵率队拿下西南方的阵地,让两军隔着马尔普拉凯这个间隙对峙。[12]

战役过程

两军布阵:联军在右上,法军在左下

马尔博罗公爵与欧根亲王知道维拉尔公爵收到的指示是为蒙斯而战,因此他们试图让他主动出击,以期能在野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但维拉尔公爵经验丰富不会犯此错误,他将整个9月10日投入到巩固防御阵地上。其麾下部队在中路开阔土地上构筑矢堡英语Redan工事,很大程度上未受联军干扰,另外还向两侧树林延伸额外的壕沟(参见地图)。马尔博罗公爵将攻势推迟,直至亨利·威瑟斯英语Henry Withers率领的援军从图尔奈抵达,这项决定之后让马尔博罗公爵受到批评,一名分析家甚至评论道:“这场战役要嘛10号开打,要嘛都不要打”。[13]

联军的作战计划与先前在布伦海姆拉米伊奥德纳德等胜仗时所用的相同,这些胜仗都是先从对法军侧翼做正面攻击,迫使法军调动中路部队支援,接着联军骑兵再发动进攻突破中路防线。如此战法虽让先头部队伤亡惨重,但全军的损失却是低于所击败的敌军。而马尔普拉凯一役不同的是,法军这次有更果断的指挥官、精心准备的防御阵地及更佳的部下表现。[14]随着战事发展,受限的地形也让马尔博罗公爵无法快速从一翼调动部队支援另一翼,此法他常用来破坏敌军的均势。[15]

维拉尔公爵的部下约有75,000至80,000人及80门火炮,主要由法军组成,亦有大量的巴伐利亚军、瑞士雇佣兵爱尔兰旅英语Irish Brigade (France)。他亲自指挥左翼,德·拉·克隆尼(De la Colonie)在中路,右翼则由67岁的布夫莱公爵率领。布夫莱公爵的位阶虽高于维拉尔公爵,但他自愿接受后者的指挥。步兵在炮兵的支援下据守一条连续的壕沟防线,骑兵则集结于后方。[1]联军方面,约有86,000人与100门火炮投入战场,右翼是欧根亲王率领的30,000名德荷步兵,左翼则是与奥兰治亲王指挥的18,000名荷军。中路部分则由具高度经验的奥克尼伯爵指挥,共8,000人,多数为英军,另外30,000名骑兵则部署在前者的正后方。[16]

《马尔普拉凯战役》,路易·拉盖尔英语Louis Laguerre

9月11日早上7点左右战役打响,联军右翼在芬肯斯坦伯爵英语Albrecht Konrad Finck von Finckenstein洛特姆帝国伯爵英语Carl Philipp, Reichsgraf von Wylich und Lottum舒伦堡帝国伯爵英语Johann Matthias von der Schulenburg的率领下,向位于萨斯树林(Sars Wood)的法军阵地进攻。经过三小时的肉搏战,双方都损失惨重,连欧根亲王本人都受了颈伤,但他仍拒绝离开战场。一小时后,左翼的荷军开始发动进攻,接着就因近距离的毁灭性防御炮火受阻,在短短不到三十分钟内就蒙受5,000人伤亡,其中还包括许多高阶军官。[17]他们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坚持下去,直到马尔博罗公爵叫停奥兰治亲王为止,这时他们已经折损超过8,500人。有些英国评论家声称荷军只应做“象征性进攻(make a demonstration)”,而非全军进击,然而这不太可能是荷军独断进行,而马尔博罗公爵则应为此失败负起全责。[18]

另一方面,尽管欧根亲王的部队有所损失,其攻势还是达成了战略目标,即迫使维拉尔公爵从中路率队支援左翼以阻其崩溃。威瑟斯及其下属从图尔奈的到来,本应与荷军联手作战,但来的太迟被改派去萨斯树林的法军防线北方进行侧翼行军。虽然他们花费了超过两小时才完成这项调动,那时战斗也已几近结束,但他们的出现仍成为维拉尔公爵须考量的另一个因素。到了正午,他已从中路接管超过77个营,让奥克尼伯爵得以在几乎未受反对下超过阵地。下午ㄧ点左右,维拉尔被鸟铳击中膝盖身负重伤,将全军指挥权移交给布夫莱公爵,皮塞居尔侯爵法语Jacques François de Chastenet de Puységur则接管左翼部队。[19]

奥克尼伯爵发起的推进让联军骑兵能越过攻占的防御工事,并在另一侧集结,接着他们就在那遭到法军骑兵(包含法王近卫队英语Maison militaire du roi de France在内)的攻击。在布夫莱公爵的亲自率领下,法军将联军击退,但随后又因奥克尼公爵麾下的步兵以强大火力反击而受阻。法军左翼最终在威瑟斯与舒伦堡帝国伯爵两部的压力下接近崩溃,皮塞居尔侯爵率队撤退,而联军骑兵再次发起推进。下午三点,布夫莱公爵下令全军总撤退,而联军步兵也因疲惫不堪加上伤亡惨重无力追击。联军总伤亡人数约在20,000-22,500人左右,其中荷军不成比例地承担了其中的8,462人;[4] [a];法军伤亡则落在11,000至12,000人,另有500人被俘。[6][3]

后续发展

北法边境的“专属领域(Pré carré)”防线,由被称为“铁环(Ceinture de fer,以红星与绿星表示)”的一连串要塞组成。到了1710年底时,这条防线已被严重破坏

虽然此役伤亡人数震惊许多人,但当代人普遍认为马尔普拉凯是联军的胜利,因为他们保有对战场的控制权,并于10月21日逼降蒙斯。[21] [22]维拉尔公爵因伤瘫痪,因此由布夫莱公爵向路易十四汇报这场战役:“……这场不幸迫使我宣布我们又输掉一役,但我可向陛下您保证,不幸从未向此这样伴随更大的荣耀[b]”。[23]维拉尔公爵后来也不约而同写道:“如果上帝再次赐予我们输掉这样战役的恩典,陛下可指望您所有的敌人都将摧毁[c]”。[24]

事后来看,马尔普拉凯一役可被看做是法国战略性胜利,因为维拉尔公爵保存了部队的有生力量,又让法国免受入侵,使得路易十四能在1713年谈到比1709年时还要好的媾和条款[25][26]此役肯定凸显出联军对战争目标的分歧与成本的考量,[d]但这些问题早在马尔普拉凯战役前就已存在。马尔博罗公爵在1709年战事前,就是众多认为辉格党对于“没有西班牙就没有和平英语No Peace Without Spain”的要求太过分的人物之一。[28]在这方面来看,与西班牙在阿利坎特英语Siege of Alicante拉古迪尼亚英语Battle of La Gudina两役战胜英军相比,马尔普拉凯一役就对英国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小。[29]

战争开打时,法国陆军被认为是全欧最强,但此声誉因1704年至1708年间一连串挫败而粉碎。[30]法国史学家安德烈·科维西耶(André Corvisier)认为,马尔普拉凯一役的重要性在于造成的心理作用。尽管这是一场小败,也未能对当时的战略情势有多大的改变,但此役被视为比1712年的德南之胜还更加重要。安德烈认为对18世纪的作者们来说,此役的胜利标志法军重拾信心的转捩点;而对1870年普法战争后的作家来说,此役证明他们能从毁灭性失败中恢复过来。[31]

在1710年恢复和谈前,马尔博罗公爵写给联军谈判者的信中提到“感谢我们的胜利……,你有可能得到想要的和平”。[32]由于法国国库依然空虚、农作物歉收再加上又一个严冬所导致造成大规模饥荒,马尔普拉凯之胜似乎并未改善路易十四的谈判地位。[33]1710年春天,联军重启进攻几未受抵抗。同年9月,联军突破第二条“方草甸”防线,攻占杜埃贝蒂讷艾尔圣韦南等地。补给短缺加上麾下各团都减员至账面上的一半不到,维拉尔公爵无法再派出法军最后的主力野战军去进行另一场战斗。[34]

1710年12月,法军于比利亚维西奥萨得胜,象征联军在西班牙的企图破灭,并加速了双方和谈进程

马尔普拉凯战役的直接影响是政治方面而非军事方面,当双方于1710年3月在海特勒伊登贝赫重启和谈时,很明显英国的情绪态度有所转变。[35]马尔博罗公爵的国内政敌用重大伤亡攻击他,声称他们可以避免这些,而安妮女王这次也未向他前几次取胜那样祝贺他。[36]英国国内不愿继续为收效甚微的利益而战的情绪,让托利党赢得1710年10月的英国大选英语1710 British general election,虽然他们还是确认对战争的承诺以避免信贷危机。[37] [e]尽管联军在法军有所进展,但英国反对续战的情绪又因1710年12月布里韦加比利亚维西奥萨两场败仗有所增强,这两场战役的结果确立了费利佩五世西王的地位。[39]

1711年4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逝世,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王竞争者查理大公接替其兄继位,于是此时这场战争看起来毫无异议,因为要西班牙与奥地利联合和与法国联合一样不受欢迎。[40]1711年9月联军攻占布尚英语Siege of Bouchain (1711)打开攻向巴黎之路时,英国却瞒着盟友私下与法国进行和谈,并于1711年10月8日签署伦敦的初步条款。[41]1711年底,马尔博罗公爵的指挥官一职被托利党人奥蒙德公爵取代,且就英国政府对战争接近尾声的考量,他的任务主要在避免英军发起任何进一步的攻势。[42]

战役期间,瑞士雇佣兵曾为双方而战,其中六个营(含两个瑞士卫队英语Swiss Guards)与法军并肩作战,另外六个营则为荷军效力。有个两个营是由来伯恩梅家族德语May (Patrizierfamilie)成员指挥,一是为荷军效力的加百列营(Gabriel),另一个则是协助法军的汉斯·鲁道夫营(Hans Rudolf)。由于瑞士估佣兵伤亡超过8,000人,这场战役在邦联议事会内引起极大争议。马尔普拉凯战役是1808年拜伦战役前,瑞士雇佣兵最后一场直接参与的作战行动。[43][44]

多年后写成的《和蔼可亲的叛徒:彼得·德雷克回忆录(1671年-1753年)》[f]一书中,给出了此役的第一手资讯。[45]作为曾服役于多个欧陆各国陆军的爱尔兰人,德雷克曾于马尔普拉凯一役中与法王近卫队(Maison du Roi)作战,也曾在多次负伤后被俘。[46]另一位著名的爱尔兰流亡分子费利姆·欧尼尔英语Felix O'Neill (died 1709),也是爱尔兰旅英语Irish Brigade (France)此役的阵亡者中之一。[47]

注解

  1. ^ 英军伤亡数即便扣除服役于荷军苏格兰旅英语Scots Brigade者,仍有1,800人[20]
  2. ^ "...misfortune compels me to announce the loss of another battle, but I can assure your Majesty that misfortune has never been accompanied by greater glory"
  3. ^ "Si Dieu nous fait la grâce de perdre encore une pareille bataille, Votre Majesté peut compter que tous ses ennemis seront détruits"
  4. ^ 1709年,英国议会批准640万英镑的财政开支,比1706年的500万还要多。而到了1710年底,这个数字更是倍增到1,290万英镑。[27]
  5. ^ 各党派在外交政策上的分歧起源可追朔到1690年代:辉格党认为大陆战略乃必要,而托利党则偏好运用皇家海军攻击外国贸易船队,因为他们认为对欧陆各国的承诺,其过于昂贵且得利者大多是他国。[38]
  6. ^ Amiable Renegade: The Memoirs of Peter Drake (1671–1753)

注脚

  1. ^ 1.0 1.1 Lynn 1999,第332页.
  2. ^ 2.0 2.1 Lynn 1999,第331页.
  3. ^ 3.0 3.1 3.2 Lynn 1999,第334页.
  4. ^ 4.0 4.1 4.2 Holmes 2008,第433页.
  5. ^ 5.0 5.1 Corvisier 1997,第1页.
  6. ^ 6.0 6.1 Clodfelter 2017,第72页.
  7. ^ Holmes 2008,第412页.
  8. ^ Lynn 1999,第328页.
  9. ^ Lynn 1999,第330页.
  10. ^ Holmes 2008,第417-418页.
  11. ^ Holmes 2008,第422页.
  12. ^ Holmes 2008,第423页.
  13. ^ Burton 1968,第134-135页.
  14. ^ Bergin 2001,第138-139页.
  15. ^ Burton 1968,第135页.
  16. ^ Holmes 2008,第426页.
  17. ^ Chandler 1996,第294页.
  18. ^ Chandler 1996,第261页.
  19. ^ Holmes 2008,第431页.
  20. ^ MacDowall 2020,第84页.
  21. ^ Lynn 1999,第334-335页.
  22. ^ Delbrück 1985,第325页.
  23. ^ Holmes 2008,第434页.
  24. ^ Anquetil 1819,第241页.
  25. ^ MacDowall 2020,第89页.
  26. ^ Parrott 2001,第125页.
  27. ^ Hattendorf 1978,第304页.
  28. ^ Bergin 2001,第125–126, 140页.
  29. ^ Gregg 1980,第289页.
  30. ^ MacDowall 2020,第23页.
  31. ^ Corvisier 1997,第2-4页.
  32. ^ Lynn 1999,第336页.
  33. ^ Lynn 1999,第337页.
  34. ^ Lynn 1999,第338页.
  35. ^ Holmes 2008,第435页.
  36. ^ Somerset 2012,第386-387页.
  37. ^ Simms 2008,第60–64页.
  38. ^ Shinsuke 2013,第37–40页.
  39. ^ Kamen 2001,第101页.
  40. ^ Somerset 2012,第445页.
  41. ^ Bromley 1979,第459–460页.
  42. ^ Somerset 2012,第471页.
  43. ^ Z'Graggen 2018,第51页.
  44. ^ Braun 2009
  45. ^ Drake 1960,第163–170页.
  46. ^ Holmes 2008,第432页.
  47. ^ Instituto Português de Heráldica 2006,第391页.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马尔普拉凯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