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台湾同志文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同志文学,一般讨论多集中在战后用现代中文创作的文学作品[1],不过早在1932年日治时期的《台湾警察时报》,已有署名“芳久”以日文发表的〈同性爱〉[2],1942年杨千鹤的日文小说〈花开时节〉也有“宛如女同志”的概念[3]

“同志”一词,主要指称男同性恋者与女同性恋者,在解严后的1990年代之初,各种遭遇边缘化、污名化的人,纷纷思索拒绝边缘化、污名化的策略,因此同性恋者与其支持群体,借用香港艺文界人士迈克和林奕华的称呼,将听起来悲情的“同性恋”改称为“同志”,此后“同志”一词便逐渐为社会大众采用。当前英语世界以LGBT指称同志们:L是Lesbian(女同性恋)、G是Gay(男同性恋)、B是Bisexual(双性恋)、T是Transgender(跨性别)[4]

同志文学,主要指称描写同性恋者的处境和感情的作品[5],或是“让读者感受到同性恋的文学”[3]

戒严时期[编辑]

一九六〇年代是台湾同志文学的萌发期,1960年《联合报》副刊连续三个星期连载聂华苓翻译的纪德小说《遣悲怀》,此后“纪德”和“遣悲怀”在台湾成为影射同性恋的密码[6]。这段时间,有白先勇〈月梦〉(1960)、郭良蕙《青草青青》(1963)、林怀民《安德烈.纪德的冬天》(1967)等小说,以“青春崇拜”开启同志想像的空间[4];也有姜贵《重阳》(1961)藉同性恋行为被妖魔化的形象,来妖魔化共产党以及经不起共产党诱惑的国民党[3]

因为台湾社经发展的关系,战后台湾女同志文学,比男同志文学晚了将近十年才出现。一九七〇年代描写女女关系的作品,大致可归属于“女学生”和“经济动物”两种模式。“女学生模式”如李昂小说〈回顾〉(1972)、朱天心散文《击壤歌》(1977);“经济动物模式”如萧丽红《桂花巷》(1977)、玄小佛《圆之外》(1978)。前者展现不为经济压力所苦的自由,后者为了情欲,则必须和经济压力协商[3]

同样是一九七〇年代,相较于台湾女同志文学重视女女“关系”,台湾男同志文学更多个人主义、追求抽象理想,并且常在有意无意间心系美国,例如光泰在《逃避婚姻的人》(1976)建议同性恋者“快乐移民美国”、白先勇《孽子》(1977)笔下“龙子狼狈避居美国”等[3]

一九八〇年代,萧飒的小说集《死了一个国中女生之后》(1984)中的〈迷爱〉,女同性恋者开始跨国恋爱;马森《夜游》(1984)经由台湾女性移民,写加拿大高度解放的双性恋关系[1];陈若曦《纸婚》(1986)描述美国艾滋病案例;顾肇森的小说集《猫脸的岁月:旅美华人谱》(1986)中的〈张伟〉则是男同性恋者“在西方社会出人头地”的经典[3]

解严之初[编辑]

解严前后,台湾小剧场勃兴。“临界点剧象录”剧团(前身为“时代映画”剧团)创团作品《毛尸》,编剧田启元以诗经《毛诗》双关,交错并置教条化儒家价值和同性恋情欲[7]

一九九〇年代,向来被视为台湾同志文学的黄金年代,以诗作为例,有陈克华《欠砍头诗》(1995)中〈“肛交”之必要〉等多首诗作,展露男性对于男体的视线。而台湾最早的三种百万小说奖,皆由同志题材获得:1990年,凌烟《失声画眉》获得《自立晚报》第四次百万小说奖;1994年,朱天文《荒人手记》获得《中国时报》第一届百万文学奖;1996年,杜修兰《逆女》获得第一届“皇冠大众小说奖”百万首奖。短篇小说部分,1991年有曹丽娟获得联合报短篇小说首奖的〈童女之舞〉,为认识女同性恋的入门读物之一[4];同年由郭玉文主编的《紫水晶:当代小说中的同性恋》收录司马素颜(许佑生)〈岸边石〉等八位作家八篇小说;1995年有陈雪惊世骇俗的《恶女书》,出版时被标志“十八岁以下不宜”;1998年吴继文《天河撩乱》包含了扮装与变性两大范畴,是台湾跨性别书写的先锋[8]

简家欣认为,同志文学多以“小说”做为表现的类型 ,小说具有“想像现身”的认同暧昧,让身处异性恋环境的同志与非同志读者,借由阅读其中的人物、故事,来了解或寻找归属,寄托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的情感,甚或建构起同志族群的共同记忆和意识。[9]以邱妙津《鳄鱼手记》(1994)为例,其中的“拉子”以及衍生词“拉拉”,成为“女同性恋者”的代称,在香港、中国热烈流传。

由洪凌主编的《岛屿边缘》第十期“酷儿QUEER”专辑,则在同志身份认同之外,提出“转变身份”、“逆转身份”的想像,以“酷儿阅读”、“酷儿化”等策略,将看似不是同性恋的人事物“解读成为”同性恋的人事物,壮大同志的阵容[3]

21世纪初期[编辑]

新世纪以来,“台湾同志咨询热线协会”、“台湾伴侣权益推动联盟”、“彩虹平权大平台”等团体先后成立,从各种面向倡议性别平权的实践,2019年,台湾成为亚洲第一个同婚合法化的国家。

这段时间的台湾同志文学,在同志诗领域有鲸向海《大雄》(2009)与《A梦》(2015)、骚夏《濒危动物》(2009)与《橘书》(2017)写青春与情欲;有叶青《下辈子更加决定》(2011)、陈牧宏《众神与野兽》(2018)、李云颢《河与童》(2015)写无望的忧郁[10]。长篇小说有阮庆岳《重见白桥》(2002)、凌烟《竹鸡与阿秋》(2007)、郭强生《惑乡之人》(2012)与《断代》(2015)、赖香吟《其后》(2012)、张亦绚《永别书:在我不在的时代》(2015)等作。散文有罗毓嘉《弃子围城》(2013)、吴亿伟《机车生活》(2014)、陈柏青《Mr.Adult大人先生》(2016)、廖梅璇《当我参加她外公的追思礼拜》(2017)、杨隶亚《女子汉》(2017)、陈怡如《女同志x务农x成家:泥地渍虹》(2018)、马翊航《山地话/珊蒂化》(2020)等。剧本有许正平《爱情生活》(2009)、周慧玲《少年金钗男孟母》(2009)、简莉颖自行编导的BL歌舞剧《新社员剧本书》(2016)等。新世纪台湾同志文学在各种文类的书写,持续涌现精彩浪潮。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臺灣同志小說選. 二鱼文化. 2005: 11. 
  2. ^ 陈, 佩甄. 現代「性」與帝國「愛」:台韓殖民時期同性愛再現. 台湾文学学报: 101-136.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纪大伟. 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 联经出版. 
  4. ^ 4.0 4.1 4.2 纪大伟. 正面與背影:台灣同志文學簡史. 台湾文学馆. 
  5. ^ 许剑桥. 同志文學. 
  6. ^ 纪大伟. 在白先勇之前,同志文學史的關鍵十年. 
  7. ^ 王威智. 反體制作品簡介. 
  8. ^ 曾, 秀萍,. 吳繼文庫而小說中的性/別飄浪、家國想像與時間觀. 台湾文学研究雧刊: 4. 
  9. ^ 简, 家欣. 寫中的現身政治─九○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 联合文学. 
  10. ^ 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 联经. 2021. 

Category:台湾1000专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