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国民保健署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础条目 国民保健署属于维基百科社会科学主题的基础条目第五级。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小作品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医学专题 (获评小作品级低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医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医学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小作品级小作品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小作品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条目定名“国民保健服务”[编辑]

前期讨论[编辑]

National Health Service翻译“国民保健署”,译笔简洁典雅,略有民国风采,原以为是台湾文人的手笔;但Google后,貌似是某些大陆传媒的译法。我发觉官方有一个正式的叫法是“国民卫生保健体系”,出自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中国卫生部(一个是驻英国机构,另一个是与英国NHS互有通报机制的中国医疗部门,两者应算有代表性?)故暂时移动条目,特此前来沟通。如有意见,欢迎商讨。Lovewhatyoudo (follow-your-heart) 2014年5月14日 (三) 13:26 (UTC)[回复]

“国民保健署”是香港政府沿用多年的译名(参考)。“国民卫生保健体系”,我未曾听过,而您引用中国政府部门的资料,充其量只能代表中国官方的一些译法,绝不是英国政府的官方译名。因此,考虑到“先到先得”原则,条目名称应维持在“国民保健署”,希望您同意后自行移回原来的名称,谢谢。--Clithering200+ DYK 2014年5月14日 (三) 13:35 (UTC)[回复]
  • 网上流传维基内部有关欧洲足球的译名纷争,譬如“新华社代表中央政府,是香港特区政府的上级,译名更具权威”之类,这种论点确是不妥。惟今次不同,请你先参阅最近更新的条目引用文献。(一)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中国驻爱丁堡总领事馆算是充实反映了在英格兰和苏格兰是怎么用中文称呼NHS的。
  • (二)中国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的《香港同胞出国须知》勉强“在外交层面”表达了香港政府的立场,这当然很勉强,但香港特派员公署的《香港同胞...》至少比新华社更能传达香港政府的立场。
  • (三)中国卫生部官方文献指“(卫生部长)陈竺向英国卫生大臣兰斯利介绍了我国深化医改的进展,表示愿意继续学习借鉴国民卫生保健体系(NHS)的经验”,可理解为“国民卫生保健体系”是中国卫生部长从英国卫生大臣口中得出的NHS的译名——当然这译名是经过即时传译员的翻译,但日常以言我们会说“对于汶川大地震,奥巴马向习近平说‘对这个悲剧我感到深切惋惜’”,而不是“奥巴马向习近平说I express my deepest regret for this tragic incident,即时传译员翻译为‘对这个悲剧我感到深切惋惜’”啊?况且中国卫生部与英国NHS有疾病互相通报机制,有理由相信(当然这是我相信而已)中国卫生部向英国NHS通报的文件,就是以英国卫生大臣“口中”的“国民卫生保健体系”来称呼对方部门。其实我是比较喜欢“国民保健署”这个简洁典雅、略有民国风采的译笔,但喜欢归喜欢啦。
  • 以上:Lovewhatyoudo (follow-your-heart) 2014年5月14日 (三) 16:26 (UTC)[回复]
中国政府部门的译名,充其量只能代表中国政府的一些译法,又岂可代表英国政府的官方译名呢?相反,网上搜查则显示,英国当局确有以“国民保健署”作译名出版文件(英国当局文件)。事实上,在毫无实证支持下执意揣测和自行推论出中国政府的一些译法等如英国政府的官方译名,是完全的原创研究。正如我可以说香港政府对国民保健署的研究在过程中得到国民保健署的协助,由此可推论国民保健署当局已认可香港政府采用国民保健署作译名、又或者香港两任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和高永文先后访问英国国民保健署,发表的新闻稿(连结一连结二)均采用国民保健署,由此可推论港府由英方口中得出国民保健署的译名云云。这种推论不单没有意义,也得不出任何结果,只会是没完没了,无益于建设性的讨论。
必须说明的是,Wikipedia:命名常规已有明确要求“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称”作为条目名称,参考网上搜索结果,“国民保健署”本身已是最普遍常用的结果,我对您单方面的移动条目名称,以及以中国政府的一些译名解说为英国政府的官方译名,无法认同。如果您不移回条目名称,我将会自行恢复,届时欢迎向社群发表您的看法,以达至共识,谢谢。--Clithering200+ DYK 2014年5月14日 (三) 16:36 (UTC)[回复]
你关于“英方口中得出译名”的论点很好,接受。另外,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中国驻爱丁堡总领事馆是在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在地机构(跟“官方”与否无关),单单就这两个例子而言,你一点也不觉得这或多或少反映了在在英格兰和苏格兰是怎么用中文称呼NHS的吗?Lovewhatyoudo (follow-your-heart) 2014年5月15日 (四) 03:43 (UTC)[回复]
多谢您的回应。您提出的“在地性”多年前已有人提出过,例子包括澳洲的华文报章大多称呼时任总理为“何华德”而不是普遍中文世界下使用的“霍华德”,但社群的结论和共识是条目应该采用最常用而不是在地名称。维基百科有其名命规则,大家都不应以方针以外的规则为条目命名。再者,我已在上一则留言举出英国当局也有在对象是华人的中文翻译刊物采用国民保健署的名称,因此您提出的在地性也不见得成立。--Clithering200+ DYK 2014年5月15日 (四) 04:00 (UTC)[回复]
  • 外国当地中文报章,服务的是当地一两万人的华人社区(何况挺多华人不关心华人社区的新闻),所用的译名没有考虑到全国通用性,没什么好怪的,加拿大如是,澳大利亚亦如是。但今次的“在地”性质不同。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驻爱丁堡总领事馆这两个在地机构(只论通用性,不论官方性)服务英格兰、苏格兰的所有中国游客、学生和商人。※何况“国民卫生保健体系”是[1]由中文机构对英国NHS作出的 在地译名;[2]“对口”部门首长互访时用的名称(国家卫生委员会2013年前叫卫生部);[3]亦是大陆常用译名(学者的研究论文、北京报章等)。如果单单是大陆常用译名,应先到先得,但[1、2、3]合起来,常用度就能判断了。
  • 再解释一下论点[1]: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驻爱丁堡总领事馆是在英国的中文机构(其文件以中文为准),你提及的Highland郡议会是英文机构(其文件以英文为准),采用中文名称时,尤其是考虑中文文献的可靠度,应当有取舍。
  • 以上:Lovewhatyoudo (follow-your-heart) 2014年5月15日 (四) 07:15 (UTC)[回复]
先不论您其他论点的问题,以及您对我上面理据和引用方针的回避,我发现只要简单搜查,即发现大陆政府当局使用国民保健署的大量例子。当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和中国监察学会等等。--Clithering200+ DYK 2014年5月15日 (四) 08:14 (UTC)[回复]
  • Clithering你说“我发现只要简单搜查”云云,你似乎忘记了我给你的第一个留言,已开宗明义“Google后,貌似是某些大陆传媒的译法。我发觉官方有一个正式的叫法是‘国民卫生保健体系’”吧。你忘了我也不厌其烦多讲一遍。我又不是不知大陆也有用“国民保健署”,我只是说这不是大陆最常用。
  • 你与我讨论常用度,我就回应了[上一个回应的论点3],你与我讨论“在地译名不是普遍中文世界译名”,我上一个留言的两个段落都是讨论“在地的性质不同”。反而我想听听你为什么不认同我的论点[123]。
  • 以上:Lovewhatyoudo (follow-your-heart) 2014年5月15日 (四) 08:42 (UTC)[回复]
请问当中国政府在同时间采用不同的译名,又何来有一个官方译名?回应您的看法:(1)国人民保健署是中文机构的在地(参考中国驻英大使馆网页)和更常用译名(参考香港政府和中国政府的网上搜索数目);(2)同类对口的例子也存在于香港政府;(3)网上搜索见得国人民保健署是更常用的译名;(4)维基百科命名方针订明以常用译名命名,社群共识是,遇上地区用词差异,可以繁简转换系统解决。--Clithering200+ DYK 2014年5月15日 (四) 09:08 (UTC)[回复]

共识[编辑]

  • 因为你锲而不舍的为自己立场辩护,我不得不更用心搜集资料。这样倒好,我发觉我们都错了。我搜索“国民保健服务”,你且看:
  • 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的国家级NHS都自己都这样叫自己,“半”外交部的British Council也这样叫NHS,Scottish Health Council这样叫NHS,英国医疗保险公司也这样叫NHS,而且似乎是台湾、香港媒体压倒性最常用译名(你自行Google),香港食物局有用(仅此一次),大陆媒体亦有使用(未致于压倒性)。事实如此,我们原先各自提出的译名好像都不对。你意下如何?Lovewhatyoudo (follow-your-heart) 2014年5月15日 (四) 14:53 (UTC)[回复]

感谢您进一步的资料搜证,经考虑后,我同意条目名称更动为“国民保健服务”(不是“国民卫生保健体系”),但同时应该在条目首段注明“国民保健署”是替换译名。我支持这个解决方案,是基于以下原因:

  • “国民保健服务”在中港台三地的确都是最常见的译名,符合了维基百科方针中有关“最普遍使用”的原则,仅此而已。其他早前有关您对某些参考资料的自行解读,包括中国政府的译名代表香港政府的译名,以及有关在地性的解读等等,并不符合方针的成文规定,敬希明鉴。

我对于最终可达成共识再次表达感谢,也烦请您根据以上共识相应修改条目,敬祝编安!--Clithering200+ DYK 2014年5月15日 (四) 16:23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国民保健署 (英国)中的2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8月11日 (五) 14:12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