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Sablesabre/淤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淤泥是泥土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地质学中,淤泥是介于沙土黏土之间大小的成分,主要是由石英长石组成;淤泥本身是常被认为是泥巴,或是被视为污染物,悬浮物在一般水体上,也可被视为水底的沉淀物。

在新奥尔良的河水泛滥后的淤泥灾害。

在中国文化中被引用[编辑]

淤泥是泥土的组成等说法是在中国是属于格物学之一,在传统中国是十分被轻视的学问,无人重视,重视诗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应用在文学中有两条主要诗句,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孔丘淤泥扶不上璧也有用烂泥一词代替,有强烈的对人身攻击及对出身及社会环境的嘲讽,是提畅大同的中国文化是本身一大讽刺。

淤泥来源及形成[编辑]

淤泥是由多种基本岩石在风化雨水冲蚀等自然作用下粉碎后与水混合成为的基础浆状态 [1] [2][3][4] 再由地质学中的 磨损作用在其流动中进一步研磨,并同时再经由河流作用风蚀冰河时期(温差形成的热胀冷缩)的进一步磨碎,[5]最终在自然环境中[6]淤泥形成了。

淤泥在英文中有一个名字是"岩石的面粉"及"石头的灰尘"是外国人对其幼细的一个描写,这常见在英语社会中的地动学说使用。物理上,淤泥的主要成分是由石英及长石组成;在沉积岩中,由淤泥为主组成的岩石,我们称之为粉砂岩 [7]

分子层面[编辑]

淤泥的大小是按其单一颗粒直俓进行量度,不同国家有不同说法 按维基百科资料日本国立天文台发表的(粒径为1/16mm以下到1/256mm以上的)大小粗粒,或美国国家地理局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认可按ISO14688级的要求,淤泥是在于0.002mm~0.063之间的颗粒,中国有代补充,不过一般中国是认为在0.05左右的颗粒 同时在形状上,淤泥的形状是类似球型或略为球型的粒状,不像黏土是以小扁片状形态存在。[8] 不过按照美国 土壤分类协会 (USCS)的分类,淤泥与黏土都是按照0.075 mm 颗粒大小进行分类,不过其与黏土的分别是他们的黏度(与水混合后的浆液)的区别。

在德国一个淤泥形成的湖

对环境的主要影响[编辑]

淤泥是极容易由水体进行长距离的输送,同时也可被空气当成灰尘一样吹动,厚厚的淤泥堆积后行成的堆积层,有专门的名字黄土,淤泥可由河流运输到大海,当淤泥因为水体的速度减缓后(如河流变宽,河水减少等)累积过多过多时会造成水体污染,并导致淤泥堆积形成阻塞,或在河口等进一步堆积成为湿地

在古埃及淤泥造成了,每年的尼罗河河水泛滥,为古埃及提供了文明发展的良好土壤;

在中国黄河,有由黄土组成的专门区,黄土高原(形成不明),这是黄河河体的淤泥主要来源,是与一般淤泥形成黄土情况相反。


在亚州,中国的上海,及日本的堺市都是比较出名的淤泥堆积形成的城市,不同是上海还是享受其河口的优势,而堺市以被淤泥填赛后,被大板吞并成为历史。

在香港我们也有一片由淤泥组成的地方,就是新界北部元朗天水围一带的湿地,也有亚州首个香港湿地公圆

香港湿地公园


在美州最注明的淤泥堆积区就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三角州湿地是十分重要的保护环境区,宽广及大片,还能吞吐海水保护海岸,详细请参考维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9]


在猛加拉国东南的诺阿卡利县,新水霸在1960被建设后,淤泥在人工指引下不断的被积累,主动造成新的土地,50年来形成超过70平方公里的新土地。在荷兰的赞助下,1970年猛加拉政府不断的努力下,在2010年他们成功收获了27,000英亩(100平方千米) 使21,000 家庭受惠。[10]


现在主要认为,淤泥的主要形成动力是由上游的城市活动及农业活动形成,包括河流侵蚀农田,及焚烧森林造田等影响产生 不过中国黄河是一个主要的例外,因其流经黄土高原后整个淤泥化了

参考资料[编辑]


备注[编辑]

  1. ^ Moss, A J; Green, P. Sand and silt grains: Predetermination of their formation and properties by microfractures in quartz.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975, 22 (4): 485–495. Bibcode:1975AuJES..22..485M. doi:10.1080/00167617508728913. 
  2. ^ Nahon, D; Trompette, R. Origin of siltstones:glacial grinding versus weathering. Sedimentology. 1982, 29: 25–35. Bibcode:1982Sedim..29...25N. doi:10.1111/j.1365-3091.1982.tb01706.x. 
  3. ^ Lautridou, J P; Ozouf, J C. Experimental frost shattering: 15 years of research at the Centre de Geomorphologie du CNRS.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1982, 6 (2): 215–232. doi:10.1177/030913338200600202. 
  4. ^ Goudie, A S; Viles, H A. The nature and pattern of debris liberated by salt weathering: a laboratory study.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1995, 9: 95–98. Bibcode:1984ESPL....9...95G. doi:10.1002/esp.3290090112. 
  5. ^ Wright, J S; Smith, B J; Whalley W B. Mechanisms of loess-sized quartz silt production and their relative effectiveness: laboratory simulations. Geomorphology. 1998, 45: 15–34. Bibcode:1998Geomo..23...15W. doi:10.1016/S0169-555X(97)00084-6. 
  6. ^ Haberlah, D. A call for Australian loess. AREA. 2007, 39 (2): 224–229. doi:10.1111/j.1475-4762.2007.00730.x. 
  7. ^ Google
  8. ^ Particle Size (618.43). National Soil Survey Handbook Part 618 (42-55) Soil Properties and Qualitie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Service. [2006-05-31]. 
  9. ^ Mississippi River. USGS Biological Resources. [2006-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0-28). 
  10. ^ http://pulitzercenter.org/openitem.cfm?id=1973[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