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河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上新河在江蘇的位置
上新河
上新河
上新河在江蘇的位置

上新河鎮江蘇省南京市的古鎮之一,位於南京水西門外五公里處,曾是以木業而聞名的沿江重鎮。[1]

歷史[編輯]

同治上江兩縣誌中對上新河的記載

明朝初年,定都南京。營建南京城需要大量木材,這些木材大多通過長江水路運抵南京。由於長江夾江口一帶受江心洲影響,江面較為平靜,故運送木材的木排大多停舶於夾江口沿岸。這一帶也因此有「皇木場」之稱。[2][3]為將囤積於此的木材通過木排運入南京城,明洪武年間,依次開鑿了三條由長江通往秦淮河的水道,分別被稱為「上新河」、「中新河」和「下新河」。其中「上新河」又被稱為「上河」。[4]上新河的開闢使得其沿岸地區迅速形成了一個繁榮的木材集散市場,最終形成上新河鎮。馮夢龍警世通言》「喬彥傑一妾破家」所敘述的故事即以上新河為背景,這足以反映明代上新河鎮的繁華程度。[5]

宣德四年,上新河關設立。該關根據載貨量多少及路程遠近對來往上新河的船隻徵稅。[6]爾後由於實際操作不方便,改為依船舶尺寸(船頭寬度)徵稅。[7]該關亦是明朝設立的第一個「鈔關」,即只能用大明寶鈔交稅。[2][8]

清朝初期,龍江關設立於此,亦稱上關[8]作為南京通向全國水路的起點。[9]此時上新河鎮的木材市場達到鼎盛,有「四時常足」之稱。《同治上江兩縣誌》以「市廛輻輳,商賈萃止,竹水油麻,蔽江而下,稱沿江重鎮。」描述當時商賈交易的熱鬧場面。[4]清朝中期,受太平天國運動影響,上新河地區遭受嚴重的破壞。清軍攻克南京後,曾國藩鎮江常州等地的木商到上新河開設行號,並令揚州仙女廟的木市搬遷至上新河,上新河的木市得以迅速恢復。[2][3]

光緒末至民國初,由於公路、鐵路以及大型輪船貨運的發展,上新河逐漸沒落。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因建設需要,上新河的木業一度盛極一時,但1931年的自然災害又使其遭受了重挫。[3]20世紀30年代,上新河鎮、北圩鎮等鄉鎮劃歸上新河區,區公所駐上新河鎮。[10]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是年12月,日軍攻占南京後展開南京大屠殺,上新河地區為屠殺執行的主要地點之一。[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上新河鎮和上新河區均被撤銷併入建鄴區[10]21世紀,因建設河西新城,上新河地區的建築被大批拆除改建為現代建築。[2]

商幫[編輯]

上新河木業的發展推動了商幫的形成。在清朝道光年間,上新河的商幫以婺源(徽州)幫臨清幫和山西幫為主,其中又以婺源幫實力最強。[3]甘熙在《白下瑣言》中寫到「徽州燈,皆上新河木客所為。歲四月初旬,出都天會三日,必出此燈,旗幟傘蓋,人物花卉鱗毛之屬,剪燈為之,五色十光,備極奇麗。合城士庶往觀,車馬填街,燈火達旦,昇平景象,不數笪橋。」即是對上新河徽州木商「都天會」時排場的描繪。[12]

太平天國之後,臨清、湖北、南昌、贛州、龍南、信豐、湖南、大冶各幫成為主要商幫,並成立木業公所,作為集會議事及調解糾紛的場所。各商幫亦紛紛設立會館,由董事負責內外事務。國民革命後,上新河的主要商幫又演化為為臨清、湖北、南昌、贛州、龍南、益陽、寶慶、常德、祁陽、常衡、源州、辰州、永州等幫,幫、行之間組建公會,以一致處理對外事宜。[3]

遺蹟[編輯]

王漢洲故居[編輯]

王漢洲故居位於河北大街83號,曾是木商王漢洲(1874年-1967年)的舊居。該建築是一處典型的四進式四合院,為江南傳統民居風格,始建於晚清。建築縱深42米,寬12米,由大門、走廊、前廳、中廳、廂房、後樓、後廳組成。木門及大廳橫梁上的浮雕木刻,花卉、人物、鳥獸圖紋頗具特色。[13][14]該建築被列為建鄴區文物保護單位,因而在所屬地塊的動遷中得以保留。[15]

江漢會館[編輯]

江漢會館又稱江漢公所,位於螺絲橋大街上新河中學內,為湖北商幫建造的會館。這是一幢磚木結構的建築,兩進兩廂,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分別於1983年和2006年,被公布為建鄴區文物保護單位和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上新河中學擴建,該建築被拆卸並重建於原建筑西側,作為該校教學場所使用。[16][17]

參考資料[編輯]

  1. ^ 《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 :南京市 (江蘇省) 地名委員會. 1984: 227. 
  2. ^ 2.0 2.1 2.2 2.3 “消失”的上新河. 新華日報. [2014-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3. ^ 3.0 3.1 3.2 3.3 3.4 清末三大行业之一的上新河木市. 南京市地方志. [2014-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4. ^ 4.0 4.1 《同治上江兩縣誌》-卷四:「上新河,明初開,俗曰上河。國初置龍江關於此,一曰上關,市廛輻輳,商賈萃止,竹水油麻,蔽江而下,稱沿江重鎮。」
  5. ^ 呂武進, 李紹成, 徐柏春. 《南京地名源》.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1: 203. ISBN 9787534512162. 
  6. ^ 《大明會典》卷三五:「舟船受僱裝載者,計所載料多寡、路遠近納鈔。」
  7. ^ 明史·卷八一》:始時鈔關估船料定稅,既而以估料難核,乃度梁頭廣狹為準,自五尺至三丈六尺有差。
  8. ^ 8.0 8.1 南京龙江关的来龙去脉. [2014-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9. ^ 探寻河西历史文化珍贵遗存. 中國網. [2014-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9-05). 
  10. ^ 10.0 10.1 《建邺区志》. :方志出版社. 2003: 67-71. 
  11. ^ 上新河遇难同胞纪念碑. [2014-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12. ^ 徽商之四《无徽不成镇》. 鳳凰網. [2014-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13. ^ 王汉洲旧居. 南京園林. [2014-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4). 
  14. ^ 王汉洲旧居现状目睹. 中國網. [2014-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15. ^ 南京建邺区最后一个城中村即将消失. 揚子晚報. [2014-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16. ^ 南京"江汉会馆"将平移. 揚子晚報. [2014-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17. ^ 上新河中学藏着座晚清公所. 南京晨報. [2014-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延伸閱讀[編輯]

  • 吳傳鈞 《南京上新河的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