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
存在時期1949年2月-1952年6月
國家或地區 中國
部門中國人民解放軍
直屬第一野戰軍
專用顏色  紅色
參與戰役第二次國共內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前身成立於1946年11月的晉綏軍區第三縱隊,1952年6月併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番號撤銷。

歷史

[編輯]

第三縱隊

[編輯]

1946年11月10日,晉綏野戰軍番號撤銷,晉綏野戰軍部隊連同晉綏軍區部隊編成晉綏軍區第一、第二、第三縱隊。其中,第三縱隊在山西省朔縣地區成立,人員由原晉綏野戰軍司令部一部及晉綏野戰軍獨立第二、第三、第五旅組成,共1.5萬餘人。許光達任司令員,孫志遠任政治委員,賀炳炎任副司令員,李夫克任參謀長。[1]

1947年5月中旬,獨立第五旅奉命進至陝西省綏德地區,配合西北野戰部隊作戰。7月中旬,賀龍找到許光達說:「軍委開過會了,三縱要調過河去……我請示了彭總,把你那第三旅留下,你帶二、五兩個旅過河。」8月初,第三縱隊將獨立第三旅留在晉西北,許光達率獨立第二旅西渡黃河,開赴陝甘寧解放區與獨立第五旅會合,轉隸西北野戰軍建制。8月6日,第三縱隊參見圍攻榆林戰役,負責從東面掃清榆林外圍守軍武裝,攻打位於榆林東北禿尾河西側固守高家堡喬家灘的八十六師的1個團和1個補訓營。8月6日下午,許光達召集縱隊作戰會議,強調這是三縱調入陝北的第一次戰鬥,是保衛黨中央、毛主席的戰鬥,一定要打好,擬定作戰計劃由獨二旅旅長唐金龍命令三十六團攻擊喬家灘,十七團攻擊高家堡,二十一團作為預備隊。8月6日晚發起攻擊,守軍憑藉堅固工事頑抗,激戰一天未分勝負。許光達決定改變打法,部隊合力攻打高家堡。經過緊張激烈的戰鬥,高家堡最終被攻克。此次戰鬥,共斃傷敵200 餘人,俘陝北警備司令張子英、二五六團團長李含英以下1400餘人。

1947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機關在陝北葭縣被國軍劉戡鍾松所部逼近。8月16日夜,中央前委機關冒著大雨進至烏龍鋪以東的曹家莊。周恩來親自打電話給彭德懷,告知中央機關不過黃河,仍繼續留在陝北,希望派一名得力的將領火速帶兵前來,保衛中央機關向安全地帶轉移。彭德懷讓許光達撤出榆林前往烏龍鋪掩護中央機關轉移。許光達當即率三縱冒著大雨拼命向烏龍鋪前進。8月17日凌晨三縱到達指定區域烏龍鋪,與綏德軍分區警備四、六團插到烏龍鋪與沙家店之間的當川寺,切斷敵鍾松部前梯隊第一二三旅及一六五旅之四九三團與敵劉戡主力聯繫。許光達向各旅長交代: 「哪怕是敵人炮彈落在身上,也不許後退一步。」 18日大雨不停引起山洪暴發,當日上午10時左右,三縱在烏龍鋪以北和劉戡的整編第二十九軍先頭部隊接火,劉戡帶領敵軍主力部隊仍冒雨前進到達葭縣店鎮一帶;中央前委機關因葭蘆河河水猛漲無法前進改向西北方向移動仍未脫離險境。鍾松部前梯隊第一二三旅及一六五旅之四九三團也向烏龍鋪方向前進。三縱從上午一直打到第二天拂曉,頂住了敵人1個整編軍部、3個整編旅的輪番進攻。19日,三縱趕到了烏龍鋪和沙家店之間的當川寺,前有劉戡主力壓過來,後面是葭蘆河,三縱背水列陣,保衛中央前委機關的安全。19日當天西野一縱、二縱把鍾松的整編第三十六師師部及整編第一六五旅包圍在沙家店地區。隨後新四旅及教導旅又將由烏龍鋪調頭西援的整編第一二三旅包圍在常家高山附近。三縱將劉戡親自率領的整編二十九軍兩個半旅阻止在當川寺一線。隨著鍾松部逐個被殲,劉戡部掉頭回撤。

1947年9月23日,彭德懷在安家渠召集一縱、三縱和教導旅、新四旅領導開會,確定了先取延長延川,然後集中攻打清澗延清戰役部署, 以此掃除侵入陝甘寧邊區腹地的敵軍,為西野南進減少後顧之憂。10月1日,許光達指揮三縱會同教導旅,先後攻克延長、延川兩城,切斷了清澗、子長綏德與延安之間的聯繫,創造了圍殲清澗守軍廖昂的整編七十六師的有利條件。10月4日,許光達率三縱兵臨清澗城下,準備會同一縱攻城;教導旅、新四旅也做好了打擊援清之敵的準備。7日拂曉,三縱按計劃開始清掃清澗城外圍戰鬥,到10月9日基本完成,但城東制高點—「倒吊柳」的守備營是顆硬釘子,三縱傷亡很大,前進受阻。此時,整編第二十九軍軍長劉戡率5個半旅由延安來援,距清澗只有一日行程。許光達重新組織攻擊力量,集中全縱隊的火力敲開倒吊柳的門,中午時獨二旅二十一團拿下倒吊柳。隨後一縱也奪取了筆架山。至此清澗城外圍據點被全部掃清。10月9日晚21點開始總攻,戰直次日拂曉, 三十六團才以連續的爆破炸開了東門攻入城內展開巷戰。接著三縱隊五旅與一縱隊一旅配合炸開了北門。清澗被攻克,共殲滅、俘虜守軍整編第七十六師師部、第二十四旅旅部及其直屬部隊8000餘人,其中生俘中將師長廖昂以下6600餘人。[1][2][3]

1947年10月,第三縱隊又參加第二次攻打榆林

1947年冬,第三縱隊在陝北清澗地區開展整軍運動。

1948年2月,中央軍委指示西北野戰軍迅速發起春季攻勢,轉入外線作戰,向南進攻,協同太岳兵團攻打胡宗南部。攻敵時,首先殲滅咸陽至延安公路兩側之敵,打破其機動防禦部署,解放黃龍山區,以此為依託,乘勝向南進攻,直通西安,策應中原。因此, 西北野戰軍決定:圍宜打援,即宜川戰役。圍攻宜川統一由許光達指揮。

後參加了收復延安戰役追殲何文鼎部、解放洛川戰役澄都戰役荔郃戰役冬季戰役等。[1]

成立第三軍

[編輯]

1949年2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第3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軍,隸屬第一野戰軍建制。軍長許光達,副政治委員朱明,參謀長李文清,政治部主任江勇為,供給部部長劉華香。所部三個獨立旅改稱為師,全軍共2.1萬餘人。[1]

新番號 原番號 師長 政治委員
第7師 獨立第2旅 唐金龍 梁仁芥
第8師 獨立第3旅 楊嘉瑞 孟昭亮
第9師 獨立第5旅 朱聲達 王赤軍

1949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三軍先後參加了春季戰役陝中戰役,殲滅國民政府蒲城守軍和富平自衛團;在乾縣、禮泉地區挫敗國軍第八十二軍向西安的回擊。6月17日,編入第二兵團,第八師由晉北到陝西省涇陽地區歸建。7月中旬,參加扶眉戰役,會同第四、第六軍及第十八兵團部隊將國軍第十八兵團部及三個軍之大部聚殲於渭河以北午井、羅局鎮地區。7月中旬至8月初在隴東追擊戰中,攻占隴縣,解放莊浪等城鎮。8月下旬參加蘭州戰役,配合第四軍攻占狗娃山國軍陣地,爾後攻入蘭州城西關,搶占黃河鐵橋,切斷了國軍守軍的退路,殲其8000餘人。9月1日向甘肅河西走廊進軍。軍長黃新廷率快速部隊,於9月25日進占中國當時唯一的石油礦區老君廟油礦(今玉門油田)。[1]

1949年9月下旬,由於新疆和平解放,第三軍奉命停止西進,駐紮在河西走廊地區的張掖、武威、酒泉等地,負責執行剿滅土匪、肅清特務、維護社會治安、建立地方人民政權、參加生產建設等任務。期間,對撥歸第三軍的國軍騎兵團、獨立團、駝兵團等投誠部隊進行收編改造工作。[1]

番號撤銷

[編輯]

1952年6月,為準備執行抗美援朝的作戰任務,西北軍區決定第一軍與第三軍合併為一個重裝軍,番號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第三軍番號被撤銷。[1]

第3軍撤銷後各編制的去向[4]
原編制 新編制 備註
軍部 司令部、後勤部、幹部部調給空軍,1953年1月和空軍第5供應大隊合編為空軍第11航空學校;政治部改編為西北軍區軍政幹校
第七師、第九師 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第七師
第八師 與第一軍第二師合編 1969年改稱第三師
第八師師部 改編為華北空軍第二十七驅逐師師部
第九師師部 炮兵第十五師師部
騎兵團、駱駝兵團 兩團合併為西北軍區騎兵第3團
炮兵團 炮兵第十五師第四團
速成中學 西北軍區第三速成中學

下屬師

[編輯]

第7師

[編輯]

第7師前身為獨立第二。1939年1月八路軍第120師賀龍師長、關向應政委率領第358旅第715、第716團開赴冀中。1939年4月第358旅旅長張宗遜、政委張平化率該旅機關一部分前往冀中。為加強晉西北地區領導力量,1939年4月留守的第358旅機關一部和直屬隊組建的新358旅(彭紹輝358旅,「彭八旅」),彭紹輝從冀中一二〇師教導隊回到晉西北任旅長,政委羅貴波,參謀長李夫克,政治部主任劉惠農。下屬部隊有;七一四團(團長頓星雲)駐靜樂;獨一團(團長毛少先)駐忻、崞、代;獨二團(團長周彪)駐文水、交城;警六團(團長孫超群、政委張達志)駐雁北;獨立第六支隊(支隊長劉華香)駐雁北。1940年4月改稱第120師獨立第2旅,轄714團(由714團與獨2團合編改稱)、5團(由獨1團改稱)、6團(由警備6團改稱)和雁北6支隊。1940年11月7日,晉西北軍區成立,獨二旅兼晉西北2分區,所轄5團縮編為二分區警衛營,6團改稱9團;山西新軍暫編1師(轄36、37團)調歸2分區指揮。1941年5月,雁北第6支隊調歸晉西北5軍分區。1942年9月,晉西北軍區2分區改稱晉綏軍區2分區,轄714、9、36團(暫1師縮編)。1942年9月至1945年7月,偏清支隊劃歸獨立第2旅建制。1943年6月,714團調歸獨1旅建制。1945年4月,1945年4月,晉綏軍區直屬21團(原山西新軍工衛旅縮編)調歸旅建制,9團調歸綏蒙軍區塞北軍分區。1945年8月11日免兼2分區,改稱晉綏野戰軍獨2旅,轄36團、27團(原冀中軍區27團)、21團。1946年6月,獨2旅27團與獨3旅17團對調轉隸。1947年9月15日,該旅17、36、21團依次改稱4、5、6團。旅長張開基/閔洪友/吳子傑/徐國賢/徐立樹,政委孫志遠/梁仁芥/戴金川/朱致平,旅參謀長廖述雲

  • 第19團:冀中第19團、第22團、第26團,1943年秋調晉綏,合編為晉綏第三軍分區第17團。1945年7月編入獨三旅為第17團。1946年6月調獨二旅。1949年2月改稱第19團。團長康致中(1919-1953.6.26),政委孫澤東(1921-1953.6.26)
  • 第20團:前身山西新軍暫編第一師。後暫一師縮編為第36團。1945年7月編入獨二旅為第36團。團長張開基/龔興業/白指南
  • 第21團:前身為山西新軍山西工人武裝自衛旅

第8師

[編輯]

第8師前身為1945年8月組建的晉綏野戰軍獨立第3旅。1952年6月與第1軍第2師合編為第2師,原8師師部改為空軍第27師師部;第22團團部調歸空軍,其部隊編入第2師師直和第4團;第23團整編為第2師第5團;第24團(紅軍團)改建為第2師戰車團。

  • 第22團
  • 第23團
  • 第24團:前身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獨立2師。1933年農曆正月十五由3——5人游擊小組,秘密組成一支陝北游擊隊。9月,改編為神府特務隊。11月7日,改編為工農紅軍陝北游擊3支隊。1934年9月18日,改編為工農紅軍陝北獨立師3團。1935年1月30日,改編為陝北紅軍27軍84師3團。2月,改稱神府獨立3團。1936年7月,與神府獨立4團合編為陝北獨立2師。1937年8月25日,改編為八路軍120師工兵營。10月2日,擴編為陝甘寧留守兵團警備6團。1938年4月,歸建120師建制。12月,歸(彭)358旅指揮。1939年4月,調歸(彭)358旅建制。1940年4月,改編為獨2旅6團。11月7日,改編為晉西北軍區2分區(獨2旅兼)9團。1945年4月,調歸晉綏軍區塞北分區。7月,調歸雁門軍區5分區。8月,調歸晉綏軍區綏蒙軍區指揮。1946年11月16日,改編為晉綏軍區3縱隊獨3旅9團。1949年2月改稱第24團。1952年7月1日,改編為1軍2師戰車團。1953年1月該團編散,仍保留番號。1953年3月,以第1戰車學校和坦克1、2、3訓練基地抽調部分幹部和乘員,重新組建機關和營連機構,番號改稱坦克自走炮207團,隸屬志願軍2師建制,暫歸華北軍區裝甲兵領導。1955年4月4日入朝歸建。

第9師

[編輯]

第9師前身是1946年11月組建的晉綏軍區第3縱隊獨立第5旅。1952年6月,與第7師合編為第1軍第7師。原9師師部改編為炮兵第15師師部;第25團團部調歸空軍,其部隊編入第7師第19、第20團和戰車團;第26團改建為第7師炮兵團;第27團整編為第7師第21團。

  • 第25團:前身是第2(雁門)軍分區獨立第一團。1946年11月編入獨五旅為第13團。
  • 第26團:
  • 第27團:前身是山西新軍決死四縱隊第19團。1942年12月改編為晉綏四分區19支隊。後為晉綏六分去第19團、雁門軍區第19團。1946年11月編入獨五旅為第15團。團長呂仁禮,1949年9月下旬搶占了玉門油田、嘉峪關、敦煌。

歷任領導

[編輯]
晉綏軍區第3縱隊[5]
1946.11.06-1947.08.04
司令員 許光達 1946.11.06-1947.08.04
政治委員 孫志遠 1946.11.06-1947.08.04
副司令員 賀炳炎 1946.11.06-1947.08.04
參謀長 李夫克 1946.11.06-1947.08.04
副參謀長 鄧家泰 1946.11-1947.08
政治部副主任 楊尚高 1946.11.06-1947.08.04
供給部部長 趙金璧 1946.11-1946.11
宋慶生 1946.11-1947.08


西北野戰軍第3縱隊[5]
1947.08.04-1949.02.01
司令員 許光達 1947.08.04-1949.02.01
政治委員 孫志遠 1947.08.04-1949.02.01
參謀長 李夫克 1947.08-
李文清 1948.10-1949.02
第一副參謀長 李文清 1947.08-1948.10
第二副參謀長 鄧家泰 1947.08-1949.02
政治部主任 朱明 1947.12-1949.02
政治部副主任 楊尚高 1947.08-1948.10
江勇為 1948.09-1949.02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軍[5]
(隸屬第一野戰軍
1949.02.01-1952.07.01
軍長 許光達 1949.02-1949.06
黃新庭 1949.06-1952.07
政治委員 朱明 1949.06-1950.01
朱輝照 1950.01-1951.03
梁仁莽 1951.03-1952.07
副軍長 唐金龍 1949.07-1950.08
楊嘉瑞 1950.08-1952.07
副政治委員 朱明 1949.02-1949.06
朱輝照 1949.07-1950.01
參謀長 李文清 1949.02-1949.09
鄧家泰 1949.09-1952.07
政治部主任 江勇為 1949.02-1950.08
梁仁莽 1951.03-1952.07[兼]

參考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资料:我军历史上的70个军—第3军. 新浪. 2003-07-10 [2017-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 
  2. ^ 賀斌. 许光达率第三纵队扬威西北.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7-06-26 [2017-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0). 
  3. ^ 中国黄埔军校网>>黄埔师生>>黄埔二期>>廖昂. 中國黃埔軍校網. [2017-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3). 
  4. ^ 永远飘扬的军旗:解放军历史上消失的49个军(1). 中國網. [2017-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3). 
  5. ^ 5.0 5.1 5.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历任领导名录. 百川歷史. [2017-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