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目前保存的古譜相當多,有文字譜,有把文字的簡筆作為符號的譜,也有純粹的符號譜等,涉及的樂器有古琴琵琶篳篥等。

鼓譜[編輯]

鼓譜」是中國現所知最早的樂譜,也稱魯鼓、薛鼓譜。《禮記·投壺》:「鼓,○□○○○□□○□○○□,半,○□○□○○○□□○□○,魯鼓,○□○○○□□○□○○□□○□○○□□○,半,○□○○○□□○薛鼓。」漢·鄭玄註:「此魯鼓、薛鼓之節也。圓者擊鼙;方者擊鼓。」

音名譜(中國五聲音階[編輯]

直接用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相當於現在的do、re、mi、#fa、sol、la、ti)來記譜。

樂律譜[編輯]

把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等十二個律名簡化為它們的前一字:黃、大、太、夾、姑、仲、蕤、林、夷、南、無、應(相當於現在的do、升do、re、升re、mi、fa、升fa、sol、升sol、la、升la、si)。

管色譜[編輯]

至遲在宋代,有一種以篳篥等管樂器指孔音位符號為譜字的樂譜。與唐代燕樂半字譜有密切關係,約在明清時期形成工尺譜。以:六、凡、工、尺、上、一、四、勾、合、五等字的簡筆而形成。現今的「西安鼓樂」譜,比較完整地保留了「管色應指字譜」的特點。這些古樂譜都是研究古代音樂文化的寶貴資料。

半字譜[編輯]

「燕樂半字譜」用語出自宋代人,出於唐代宮廷。現通常認為,半字譜係指俗字譜[1][2],是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等10個字的草寫的簡筆[3],宋以後活字排版印刷的普及,木刻本的樂譜都用這10個譜字的楷體,故應稱工尺譜,而非半字譜。

工尺譜[編輯]

半字譜係指俗字譜,是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等十個字的草寫半字或簡筆,宋以後,由於活字排版印刷的普及,木刻本的樂譜都用這十個譜字的楷體,故逐漸演變為工尺譜。

琵琶譜[編輯]

現存琵琶古譜有兩種記譜方式,一種是「音位譜」,如敦煌琵琶譜;另一種是「音高譜」如桐軒本琵琶譜

唐代琵琶譜[編輯]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通常稱「敦煌樂譜」。這是首次發現的唐代琵琶譜,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存有它的縮微卷。

共25首目,因《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變文抄寫於樂譜的背面:「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故可推斷為五代後唐明宗長興四年(933年)之前的抄本,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琵琶譜。

琵琶譜屬音位譜,由20個譜字「一乚ク丄ユス七八几十匕丨フてマムレㄐ之ヤ」組成。

1930年代,日本學者林謙三首先獲得敦煌樂譜的複印本,並進行了研究和譯譜。他解譯出琵琶譜的音高,而未解譯出節奏。大多數學者確認該譜所採用的三種定弦法已成共識:第1~10首曲的定弦為B-d-g-a(唱名:mi-sol-do'-re');A-c-e-a(唱名:la-do'-mi'-la')和A-#c-e-a(唱名:do-mi-sol-do')。

琴譜[編輯]

簡介[編輯]

琴譜是在古琴演奏指法基礎上發展的「音位指法譜」,它地編排了左、右手指法和所彈奏的弦序和徽位於同一個方塊字中,既嚴格地確定和表明了音高,又保持了漢字的書寫特點。

文字譜[編輯]

唐代前的「文字譜」是直接用文字來描述古琴上所在音位的音高的樂譜,如《碣石調幽蘭》。

減字譜[編輯]

唐代以後的「減字譜」是用字的偏旁來描述某根弦與某個徽位的交點處的音高,如宋代姜白石的《古怨》。

合參譜[編輯]

清代的「合參譜」開始用「音位譜」與「工尺譜」結合來書譜,以便更直觀地表達音高,近現代則出現「音位譜」與簡譜五線譜結合的樂譜。

其它古譜[編輯]

除了上述樂譜外,還有「鼓板棒數譜」、「唱賺譜」、「道藏·玉音法事譜」、「魏氏樂譜」等。

參考資料[編輯]

  1. ^ 陳暘樂書》卷119:御製《韶樂集》中,有正聲翻譯字譜。又令鈞容班部頭任守澄並教坊正部頭花日新、何元善等注入唐來燕樂半字譜;凡一聲先以九弦琴譜對大樂字,並唐來燕樂半字譜,並有輕聲。
  2. ^ 陳暘樂書》卷130「篳篥」註:今教坊所用上七空、後二空,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十字譜其聲。
  3. ^ 宋·張炎《詞源》卷上:管色應指字譜:么-六、刂-凡、フ-工、人-尺、ク-上、一-一、マ-四、勾、合、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