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基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美教育基金US-China Education Trust,USCET)是一家座落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非營利組織,1998年由美國第一位華裔大使張之香創立。中美教育基金的使命是通過一系列教育與交流項目促進中美關係。該組織資助了一系列的獎學金、會議、研討以及交流項目,主要旨在加強中國高等院校在美國研究、媒體與新聞、美國政治、國際關係等領域的發展。

中美教育基金網站涵蓋了大量全面的關於美國研究、中美關係、以及中美高校學術交流等的相關資源。Terry Lautz曾經在《高等教育周報》上盛讚該資資料庫對於增進中美學術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和示範」。該組織力圖「通過對青年領袖的教育與交流促進中美關係」。

歷史[編輯]

早在1998-1999學年度張之香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擔任訪問教授的時候,她就已經開始著手中美教育基金的初始建設工作。那一年她在北京大學舉辦了關於美國政治以及中美關係的講座 ,並組織了一次關於亞洲金融危機的國際會議。她還在北京大學開設了一門關於美國文明(American Civilization)的調查性課程,這一課程直到今天還廣受學生們的歡迎。

2001年,中美教育基金開展了其首個官方項目-「美國國會實踐研究」。該項目在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舉辦。同年中美教育基金與美國研究基金會(The 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TFAS)開始建立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在喬治城大學舉辦了面向中國本科學生和研究生的首個美國研究暑期短訓班項目。

2004年,中美教育基金首創了美國研究聯絡會(American Studies Network),該聯絡會目前由50所設有美國研究項目的中國高等院校組成。中美教育基金首屆金融媒介學會項目(Financial Media Institute)於2006年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舉辦。該項目由美國公共電視台(PBS)的Terry Smith和《華盛頓郵報》的Al Kamen共同主管,共有22名來自中國各地的新聞專業學生參與完成了這個高強度的證書項目。2006年中美教育基金還與美國勞工部、中國上海市人大和重慶市人大合作開展了第一個關於煤礦安全的立法實踐項目。該項目涉及了中國政策制定的一個關鍵性領域—煤礦安全,旨在幫助中國發展並實施相關政策以防止煤礦事故傷亡的發生。此後,金融媒介學會項目每年輪換在復旦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召開。

金融媒介學會項目的成促使中美教育基金進一步拓展其在媒體教育方面活動的開展。2008年該基金成功地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贊助了在清華大學舉辦的國際新聞教育改革研討會。之後在2009年媒介教育聯合會正式啟動。運作的這兩年間,媒介教育聯合會為中國新聞媒體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了解西方新聞理念與實踐的平台,提高了對於中國未來廣播新聞從業者的培養質量。媒介教育聯合會的活動包括年度大會、面向中國研究生的短期學術研討會以及客座新聞記者項目。

2010年,中美教育基金成為歐巴馬總統的「十萬人」計劃下首個實施項目的組織。該項目被命名為「USCET中美學生領袖交流項目」,意在促進中美的學術交流,且將向美國大學提供獎學金用於支持選送更多的本科生到中國留學。中美教育基金是在第7屆美國研究聯絡會大會上,與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高級顧問卡蘿拉·麥吉佛(Carola McGiffert)共同宣布啟動這一項目的。

計畫領域[編輯]

美國研究聯絡會[編輯]

美國研究聯絡會(簡稱ASN)目前由將近50所高等院校組成,旨在加強中國高等院校美國研究項目的發展,為各成員院校提供合作交流、資源共享等機會,以提高成員院校在美國社會文化這一領域的教學能力。中國院校進行美國研究通常是圍繞政治或者國際關係話題展開,美國研究聯絡會最主要的目標之一即是通過資助中國院校在美國研究方向新領域的發展,以促進中國對於美國更全面的認識。基於此,美國教育聯絡會鼓勵成員院校就美國文化、美國宗教等話題進行學術合作與研究。聯絡會的活動包括所有成員院校參與的年度大會;選送年輕的中國學者到美國大學接受指導並進行學者研究的美國研究學者項目;以及選派中國的美國研究學者代表參加在美國召開的美國研究學會的年會。

媒介教育聯合會[編輯]

與美國研究聯絡會類似,媒介教育聯合會(簡稱MEC)是一個由超過30所中國大學新聞傳媒學院組成的學術網絡。通過開展年度會議以及短期研討會,中美教育基金希望通過媒介教育聯合會提高中國大學培訓具備專業素質的記者以及廣播從業者的能力。媒介教育聯合會項目力求培養中國新聞專業學生深度採訪的實踐能力,以強調並增強新聞專業素養與媒體道德在中國高等院校傳媒課程設置中的重要性。

媒介教育聯合會的年度項目包括:

  • 金融媒體學院項目:這個項目為期5天,面向中國新聞媒體專業大學四年級學生及研究生,主題為金融與商業新聞研究。
  • 客座新聞記者項目:該交流項目選送美國知名記者到中國新聞傳媒院校開展講座以及研討會。參與過該項目的專家記者包括憑藉對於「美萊村屠殺」(My Lai Massacre)以及關於美軍在越戰期間其它指責的深度採訪報導而獲得普立茲獎的現美國馬里蘭大學新聞系教授Deborah Nelson。
  • 媒介教育聯合會年度大會:媒介教育聯合會年度大會每年會在其中一個成員院校舉辦,為媒介教育聯合會各成員院校的學者提供結識交流、分享資源以及課程發展策略等想法的平台。

美國國家管理[編輯]

此項目是中美教育基金在中國最早創立的項目,內容由早期的「美國國會實踐研究」拓展到選舉研究以及各種研討會、培訓、年度講座等。這些項目活動通過案例研究、實習培訓以及中美專家互動交流等形式幫助中國從業人員、官員和學生更好地了解美國立法程序及政治運作過程。以往的項目內容包括案例分析、實踐培訓以及中美專家之間的互動交流。

USCET中美學生領袖交流項目[編輯]

作為歐巴馬總統"十萬人"行動計劃下首個啟動的項目,該項目為多所美國大學提供資金,以鼓勵更多美國學生到中國進行學習。資金將用於支付學生暑期制、學期制、學年制等多種留學項目的費用。目前合作的大學院校包括波士頓大學舊金山州立大學、阿肯薩斯大學以及北阿拉巴馬大學

暑期短訓班項目[編輯]

中美教育基金的暑期短訓班是面向亞洲學生和學者的在美短期學術訪問項目。2010年舉辦的暑期短訓班項目以「面向東亞學生領袖的美國外交政策研究」為主題,20名來自中國、韓國日本的本科學生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進行了為期四周的關於美國政治與社會的學術交流活動。2010年的暑期短訓班項目形式包括課堂討論、嘉賓講座、學訪活動以及修學旅行。

GSS助學金項目[編輯]

以美國商人及慈善家莫里斯·格林伯格命名的這一項目,每年資助10名來自低收入家庭的貧困學生的大學教育,幫助支付他們在雲南大學的全部學費。

USCET-TFAS獎學金項目[編輯]

該獎學金項目用於支持多名中國大學生參與每年夏季由美國研究基金(The 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在喬治城大學舉辦的暑期項目。暑期項目涉及時政新聞學、慈善與志願服務、商業及政府事務、和政治經濟體制對比等話題。

法學院獎學金項目[編輯]

張福運基金會是中美教育基金的母基金,由張之香和她的丈夫Stuart Marshall Bloch於1988年在哈佛法學院共同建立。該基金會的建立是為了紀念張之香大使的父親張福運。張福運是從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的第一位中國人。該基金會的獎學金項目專門面向在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習的中國學生。此外,該基金會還贊助支持每年一度在北京大學開展的「張福運演講會」,使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以及美國的知名法學學者、法官得以齊聚一堂。2010年張福運年度演講主講人為前美國貿易代表Charlene Barshefsky。

獎項[編輯]

2010年中美教育基金舉辦了首屆年度「國會遠見獎」(Congressional Visionary Award),以表彰那些在促進中美關係的過程中表現出「勇氣、遠見、以及開拓領導性」的傑出代表。第一屆年度獎勵頒發給了參議員Dianne Feinstein,她作為舊金山市市長,推動了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第一個「姐妹城市」關係的建立——美國舊金山市與中國上海市。2009年,中美教育基金在20周年慶祝會上還頒發了「執行領導獎」(Executive Leadership Award)給前財政秘書長Hank Paulson。

資金[編輯]

中美教育基金的資金來自許多私人基金會、政府機構以及公司集團贊助者的支持。以往的贊助者包括:

  • 美國國務院
  • Henry Luce基金會
  • Starr基金會
  • 福特基金會
  • Van Eck Global
  • Mohave Development
  • Nationwide Insurance
  • American Resort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 美國大陸航空
  • Fidelity Investments
  • Prudential
  • 雷神國際
  • Shelby Cullom Davis基金會
  • ULLICO Inc.
  • UnitedHealth集團

創始人[編輯]

中美教育基金由張之香於1998年創立。張之香是第一位取得大使頭銜的亞裔美國人,她曾於1989-1993年間擔任美國駐尼泊爾大使。張之香的父親張福運,是第一位從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的中國畢業生。張之香在中國山東省出生,9歲時隨父母移民到舊金山。她於1964年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取得傳媒學及公共政策學士學位,並於1967年在哈佛大學取得政府及東亞區域研究碩士學位。在創立中美教育基金以前,張之香大使為政府工作了25年,曾在美國國際開發署、美國新聞署、美國參議院任職。她還曾在美國銀行工作5年,擔任數職。她的丈夫是已退休的律師和房地產顧問Stuart Marshall Bloch先生。

諮詢理事會成員[編輯]

  • 尼古拉斯·卜厲德(Nicholas Platt):諮詢理事會會長,曾任美國駐巴基斯坦菲律賓尚比亞大使,以及亞洲協會主席。* Martin dePorres Cargas:VSConsulting集團副總裁。
  • Marlene Johnson:國際教育家協會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
  • Robert A. Kapp:Robert A. Kapp & Associates, Inc.總裁,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前主席。
  • David Michael Lampto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SAIS)系主任,中國研究學院院長。
  • Susan V. Lawrence: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亞洲事務分析師。
  • Hank Levine:前美國國務院亞洲專家、現任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諮詢師。
  • James L. McGregor:JL McGregor & Company創始人、主席兼行政總裁。
  • Peter McPherson:國務大學和增地學院協會會長。
  • Torkel Patterson,雷神國際總裁。
  • Tom Pickering,Hills & Company Consulting副主席。
  • 高永東(Ko-Yung Tung):Morrison & Foerster高級諮詢師。
  • Susan Weld,Georgetown Law Asia執行總監。

榮譽顧問[編輯]

  • Doug Bereuter:前美國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副主席。
  • 須大成:Starr基金會前主席。
  • Kathryn Mohrman: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設計研究所所長、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知名活動參與者[編輯]

在過去的幾年裡,許多來自學術界、政界、新聞界等各個行業的知名人士參與了中美教育基金的項目,他們包括:

姓名 職業 參與中美教育基金項目
Deborah Nelson 馬里蘭大學Philip Merrill新聞學院教授, 普立茲獎得主 2010 年媒介教育聯合會客座新聞記者項目
Shai Oster 華爾街日報記者, 普立茲獎得主 2010 年媒介教育聯合會客座新聞記者項目
Haynes Johnson 政治新聞類記者,暢銷書作家, 電視分析員, 普立茲獎得主 2005年上海舉辦的美國國會實踐研究項目主題演講人
Harris Wofford 賓夕法尼亞州參議員 2005年上海舉辦的美國國會實踐研究項目嘉賓演講人
Larry Pressler 南達科他州參議員,眾議員 2005年上海舉辦的美國國會實踐研究項目嘉賓演講人
James A. Thurber 美國大學國會與總統研究中心主任 2006年國會立法培訓項目演講人
Frank J. Fahrenkopf, Jr. 前共和黨國家委員會主席, 現任美國博彩協會主席兼行政總裁 2008年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總統選舉項目主持人
James Fallows 大西洋月刊作者,國家記者 2006年在 中央黨校舉辦的國會研究實踐項目小組會議嘉賓
Jerome A. Cohen 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 國際關係委員會亞洲事務資深學者 2002年在北京大學舉辦的張福運年度講座演講人
Jody Freeman 哈弗大學法學院教授,哈弗大學法學院環境法項目主任 2007年北京大學舉辦的張福運年度講座演講人
Antonin Scalia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2008年張福運基金會20周年紀念專題研討會演講人
Charlene Barshefsky 前美國貿易代表 2010年在北京大學舉辦的張福運年度講座主講人
Chris Hanson 馬里蘭大學Phillip Merrill新聞學院教授, 普立茲獎獲得者 2009年在武漢大學舉辦的媒體道德與法律工作坊嘉賓演講人
Bernard Gwertzman 國際關係委員會網站顧問編輯, 前紐約時報國際新聞編輯 2009年媒介教育聯合會客座新聞記者項目
Jonathan Kaufman 華爾街日報 高級編輯,普立茲獎獲得者 2008年媒介教育聯合會客座新聞記者項目
Gwen Ifill PBS華盛頓一周 總編輯, 主持人, The News Hour高級記者 2007年媒介教育聯合會客座新聞記者項目
William Raspberry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 普立茲獎獲得者 2006年媒介教育聯合會客座新聞記者項目
David Broder 作家, 政治新聞評論員, 前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 普立茲獎獲得者 2004年媒介教育聯合會客座新聞記者項目
Terence Smith 前PBS The News Hour, 紐約時報, CBS新聞, 兩屆艾美獎獲獎者 2006年在復旦大學舉辦的金融媒介學會嘉賓演講人
Al Kamen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 2006年在復旦大學舉辦的金融媒介學會嘉賓演講人
Robert Keatley 華爾街日報亞洲版編輯 2008年在復旦大學舉辦的金融媒介項目總監
Thomas Easton 經濟學家亞洲商業編輯 2009年在香港浸會大學舉辦的金融媒介學會嘉賓演講人
Gregg Fields Bankrate集團經濟類編輯, 1993年普立茲獎公共事務新聞群組成員 2009年在香港浸會大學舉辦的金融媒介學會嘉賓演講人
Roger Kendall 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 普立茲獎獲得者 2010年「世博會報導」新聞實踐工作坊嘉賓演講人
Shelley Fisher Fishkin 史丹福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2005年在雲南大學舉辦的美國研究聯絡會會議嘉賓演講人
洪博培(Jon Huntsman) 猶他州州長, 前美國駐中國大使 2009年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辦的美國研究聯絡會會議演講嘉賓
Eddie Glaude 普林斯頓大學非裔美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宗教學教授 2009年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辦的美國研究聯絡會會議嘉賓演講人
Frank Lavin 愛德曼公關公司亞太公共事務主席 2010年在無錫江南大學舉辦的美國聯絡研究會會議嘉賓演講人
Carola McGiffert 美國外交部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理秘書長高級顧問,「十萬人」計劃總監 2010年在無錫江南大學舉辦的美國研究聯絡會會議嘉並演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