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沃·波哥雷里奇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伊沃·波哥雷里奇
Ivo Pogorelich
音樂家
國籍 克羅埃西亞
出生 (1958-10-20) 1958年10月20日65歲)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貝爾格勒
職業鋼琴家
母校莫斯科音樂學院
音樂類型古典音樂
演奏樂器鋼琴
唱片公司DGSony
網站ivopogorelich.com

伊沃·波哥雷里奇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Ivo Pogorelić,1958年10月20日),克羅埃西亞鋼琴家。他以有時非正統的詮釋而出名,這給他帶來了很多追捧及評論家的讚揚與批評。[1][2]他的演奏範圍廣泛,18世紀至二十世紀作曲家的作品均有錄製。[3]

生平[編輯]

伊沃·波哥雷里奇出生於南斯拉夫貝爾格勒,父親來自克羅埃西亞,母親則來自塞爾維亞。南斯拉夫解體後,波哥雷里奇成為克羅埃西亞公民[4]。其七歲時開始接觸鋼琴,12歲以前在貝爾格勒就讀武奇科維奇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Vojislav Vučković音樂學校,後來於1975-78年[3]在至莫斯科音樂學院下屬中央音樂學校俄語Центральная музыкальная школа就讀,師從季馬金俄語Тимакин, Евген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後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1976年起波哥雷里奇跟隨喬治亞鋼琴家愛麗莎·克澤拉斯英語Aliza Kezeradze學習李斯特席洛悌的演奏風格,兩人於1980年結婚。

波哥雷里奇於1978年在義大利特爾尼獲得卡薩格蘭德義大利語Alessandro Casagrande鋼琴比賽冠軍,1980年獲得蒙特婁國際音樂比賽英語Montreal International Musical Competition冠軍。1980年,他參加華沙舉行的第十屆蕭邦鋼琴大賽,但在第三輪奏鳴曲環節被淘汰,以致評委之一的著名鋼琴家瑪塔·阿格麗希並退出評審團以示抗議,並稱他是一個天才。[1][5]另外兩位評委也表示「這樣的藝術家進不了決賽是無法想像的」。其他評委則無法接受波哥雷里奇的演繹方式,評委之一尤金·利斯特英語Eugene List稱:「他不尊重音樂。他無所不用其極到達扭曲的地步[請求校對翻譯]。並且他太過裝腔做勢。」[2]另一位評委路易斯·肯特納英語Louis Kentner,他之前就因其學生被淘汰而離開了評審團,說:「如果波哥雷里奇這樣的人能進入第二階段,我無法參加評審工作。我們有不同的審美標準。」[6][2]

1981年,波哥雷里奇首次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獨奏會,[7]同年在倫敦首演。從那時起,他開始在世界各地舉辦獨奏音樂會,並曾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倫敦交響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等眾多知名樂團合作演出。他還開始為德意志留聲機錄音。

1996年,妻子逝世,之後十年他演出較少,復出後他形象大變,演奏風格也有改變。[8][9]2019年,時隔21年,波哥雷里奇再次發布專輯,收錄了貝多芬的第22和第24號鋼琴奏鳴曲及拉赫曼尼諾夫的第2號鋼琴奏鳴曲(修訂版)。[1]

評價[編輯]

波哥雷里奇的表演經常引起爭議,雖然受到許多觀眾的歡迎,但不總被樂評家所欣賞。他早期錄製的普羅科菲耶夫第六奏鳴曲獲得高度評價,也獲得《企鵝唱片指南》的花冠好評。哈羅德·C·荀白克在《紐約時報》上的文章批評波哥雷里奇「似乎拼命嘗試成為浪漫派的古爾德,有一些古爾德的古怪,但沒有他的天才」[10]

參考資料[編輯]

參照
  1. ^ 1.0 1.1 1.2 Huizenga, Tom. A Confrontation With Music: Ivo Pogorelich's First Album In 21 Years. NPR. 2019-08-22 [2022-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8) (英語). 
  2. ^ 2.0 2.1 2.2 McCormick, Lisa. Pogorelich at the Chopin: Towards a sociology of competition scandals. The Chopin Review (Fryderyk Chopin Institute). 2018, (1) [2022-01-27]. ISSN 2544-924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7). 
  3. ^ 3.0 3.1 Duchen, Jessica. Pogorelich, Ivo.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doi: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42845. 
  4. ^ The key to survival. The Guardian. [2018-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01) (英語). 
  5. ^ James Manheim. Ivo Pogorelich Biography. AllMusic. [2018-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7) (英語). 
  6. ^ The 10th International Fryderyk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Fryderyk Chopin Institute. [2021-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7). 
  7. ^ Henahan, Donal. PIANIST: IVO POGORELICH AT CARNEGIE. The New York Times. 1981-05-20 [2022-03-10].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0) (美國英語). 
  8. ^ Tommasini, Anthony. After a Decade Away, an Elusive Figure Returns. The New York Times. 2006-10-28 [2022-03-10].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0) (美國英語). 
  9. ^ 林采韻. 鋼琴家波哥雷里奇 「談」蕭邦就心痛 - 藝文副刊. 中時新聞網. 2010-05-13 [2022-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0) (中文(臺灣)). 
  10. ^ Harold C. Schonberg. Do Today's Pianists Have The Romantic Touch?. The New York Times. 1986-07-06 [2017-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2) (英語). 

參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