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余上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余上沅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897年10月4日
 大清湖北省沙市
逝世1970年4月30日(1970歲—04—30)(72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配偶陳衡粹
兒女余安東(子)
職業中國戲劇作家、教育家、理論家
知名於國劇運動

余上沅(1897年10月4日—1970年4月30日),曾用筆名陳時[1],生於湖北沙市,中國戲劇教育家、理論家。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留美學習戲劇學,1935年任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復旦大學教授、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病逝於上海。

1955年因潘漢年楊帆事件牽連,余上沅被關押一年。楊帆(石蘊華)曾是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的教師,中共建政後任上海市公安局長。

余上沅是吳祖光的表姑父。妻子為陳衡粹(陳衡哲之妹)。

生平

[編輯]

家庭和教育背景

[編輯]

余上沅生於1897年10月4日,從小就喜歡戲劇。余的家庭並不富裕,他的父親是一家服裝店的售貨員。7歲時,他在一所由室友開辦的老式私立學校學習。他12歲時輟學,去一家布店當學徒。15歲的余就讀於武昌。畢業後,他進入該校本科,主修文科,被胡適陳獨秀讚賞。後調到北京大學英語系,學習西方文學。

1920年,余上沅在北京大學英語系任教。從1921年到1924年,余積極參加了新文化運動並對戲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他在晨報副鐫上發表了幾篇有關戲劇的文章。1923年,他獲得政府的一半獎學金進入卡耐基大學深造,然後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主修戲劇文學和藝術。

工作經驗

[編輯]

1925年回到中國,後加入北京的「中國戲劇俱樂部」。在北京美專(現北京藝術學院)開設了戲劇系。此外,他還教授現代戲劇藝術、舞台設計和表演等科目。他還導演了幾部戲劇,例如《兵變》。1926年秋,余應光華大學暨南大學之邀擔任大學教授。同時,他和徐志摩一起創辦了一家名為《新月》的書店,擔任編輯和書店經理。

1928年冬,被北京中國教育文化基金會(今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聘為秘書。曾任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閒暇時組織北平小劇場演出。

1935年,同梅蘭芳蘇聯參觀演出,又去歐洲國家學習戲劇教育。1935年,國立戲劇學校南京成立,他被聘為學校委員兼校長。

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後,余把學校遷到重慶長沙等地,組織學生做宣傳工作。

作品與成就

[編輯]

代表作品

[編輯]

1926年秋,余上沅翻譯出版了一些外國戲劇,例如《長生訣》和《可欽佩的克萊敦》,還收集戲劇論文,編纂論著《國家歌劇運動》;從1928年冬到1935年,執導《茶花女》等著名的戲劇。在此期間,余被聘為學校委員兼國家戲劇學校校長,他執導了莎士比亞著名的戲劇《威尼斯商人》。

餘一貫堅持蔡元培的治校理念,率先編寫了《表演藝術教學大綱》、《導演藝術教學大綱》和《舞台設計提高》等新式教科書。1959年,余撰寫了多篇演講,如《西方戲劇理論批判》、《戲劇導論》等,還翻譯貝克的其他著名戲劇作品。1959年,他開始在上海戲劇學院任教。在此期間,他寫了幾篇文章,例如《西方戲劇理論批評》和《戲劇概論》。

其它貢獻

[編輯]

余上沅曾與聞一多等人一同發起「國劇運動」,這為後來中國戲劇藝術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礎。

1924年夏,余上元與志同道合的聞一多熊佛西等人相識,共同商討戲劇藝術。不久之後,聞一多熊佛西共同編輯了一部獨幕劇,然後和餘一起組織了《牛郎織女》的演出。1924年冬天,劍橋校友會發起創作並演出戲劇《此恨綿綿》,它是根據中國古典戲劇《長生殿》改編的。戲劇結束的那天,包括余上沅、聞一多、趙太侔張嘉鑄在內的四位主要導演聚集在余上元公寓的壁爐旁,總結這場演出的利弊。在這次討論中,四人提到了「民族歌劇運動」。為了開展「民族歌劇運動」,余上沅等人進行了廣泛的調查。他們去紐約劇院學習劇院的建築知識。經過兩個月的調查、審議和修改,他們起草了《北京藝術劇院節目大綱》。在大綱中,他們設想在劇院修建北平藝術劇院演員學校、圖書館和博物館。此外,他們還想創辦「木偶雜誌」,計劃增加用於擇生出國學習戲劇藝術的補助金。

余、聞二人又計劃出版兩本名為《雕蟲》和《河圖》的出版物,以聚焦戲劇方面。消息傳開後,二人不斷收到捐款。因為《此恨綿綿》的演出大獲成功,余上沅等人在美籍華人中的聲譽大大提高。劍橋中國學生會也受到了讚揚,1925年春,他們創作和表演了一部戲劇《琵琶記》,並邀請余上沅和趙太侔指導排練。3月28日,《琵琶記》在美國波士頓科普利劇院(Boston Copley Theater)上演,再次獲得成功。劇中的中式服裝向美國觀眾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並引起強烈反響。當地報紙《基督科學箴言報》報道了此事。1925年夏,余等人相繼回國。

後來,他們成立了北平藝術學院戲劇系,又成立「劇刊」專欄在《晨報副鐫》中討論國劇,創辦《新月》在上海宣傳「國劇運動」,並贊助北平的其他劇院培養了諸如白楊等傑出的表演藝術家。

評價

[編輯]

余上沅國劇的核心理論是崇尚寫意。在國劇的文本中,他對此做了更具體的解釋。他認為,首先,民族歌劇應該是一門純粹的藝術,它已經在繪畫、雕塑、書法和中國傳統戲劇中得到了體現。簡而言之,所有的中國藝術都是印象派的、非模擬的、強有力的和有節奏感的。

作為民族戲劇運動的骨幹,余上沅、趙太侔熊佛西都不遺餘力地支持民族戲劇運動,並撰寫了代表這些運動支持者藝術理想和藝術個性的專題文章。但是幾個人在表達他們的理想和戲劇性的觀點上也有差異。余上沅以寫意為中心,趙太謀在其民族戲劇理想中追求世界普遍性和民族個性的融合,而熊佛西強調並重視戲劇的內容先於形式。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二分册.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453–454. CSBN 171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