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乞沙比克灣

座標37°48′N 76°06′W / 37.8°N 76.1°W / 37.8; -76.1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乞沙比克灣
Chesapeake Bay
乞沙比克灣衛星圖
乞沙比克灣流域延伸到六個州:馬里蘭維吉尼亞西維吉尼亞德拉瓦賓夕法尼亞紐約以及華盛頓特區
乞沙比克灣在維吉尼亞州的位置
乞沙比克灣
乞沙比克灣
乞沙比克灣在維吉尼亞州的位置
位置馬里蘭維吉尼亞
座標37°48′N 76°06′W / 37.8°N 76.1°W / 37.8; -76.1
類型河口
詞源Chesepiooc阿爾崗昆語「大河的村落」
主要流入薩斯奎哈納河河口
哈佛迪格雷斯
河流源鹿溪
布什河
火藥河
後河
帕塔普斯科河
塞文河
帕塔克森特河
波托馬克河
拉帕漢諾克河
約克河
詹姆斯河切斯特河喬普坦克河南蒂科克河波科莫克河
主要流出大西洋
36°59′45″N 75°57′34″W / 36.99583°N 75.95944°W / 36.99583; -75.95944
集水面積64,299 sq mi(166,530 km2
所在國家 美國
最大長度200 mi(320 km)
最大寬度30 mi(48 km)
表面積4,479 sq mi(11,600 km2
平均深度21英尺(6.4米)
滯留時間180 days [a]
聚居地安納波利斯巴爾的摩劍橋查爾斯角乞沙比克乞沙比克海灘埃爾克頓漢普頓哈佛迪格雷斯紐波特紐斯諾福克樸茨茅斯維吉尼亞海灘
參考
官方名稱Chesapeake Bay Estuarine Complex
評定時間4 June 1987
參考編碼375[2]

乞沙比克灣(英語:Chesapeake Bay),是美國面積最大的河口灣,位於美國大西洋海岸中部,為馬里蘭州維吉尼亞州三面環繞,僅南部與大西洋連通。由德爾馬瓦半島(包括部分:馬里蘭州東岸/維吉尼亞州東岸和德拉瓦州)與南端的灣口亨利角和查爾斯角之間。其名來自阿爾岡昆語族印第安語,意為「大貝殼灣」。

乞沙比克灣北部位於馬里蘭州,南部位於維吉尼亞州,是這兩個州及其流域內其他地區的生態和經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超過150條主要河流和溪流流入海灣的64299平方英里(166534公里2)的流域,其中包括六個州(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德拉瓦州馬里蘭州維吉尼亞州西維吉尼亞州)的部分地區,以及華盛頓特區

乞沙比克灣南北長約300公里,最窄處僅6.4公里寬,最寬處波托馬克河河口處也只有50公里寬。

乞沙比克灣主要大橋包括連接馬里蘭州的乞沙比克灣大橋和維吉尼亞州的連接維吉尼亞海灘和查爾斯角的乞沙比克灣隧橋

乞沙比克灣以其美麗和寬闊而聞名。該灣曾經是美國主要的漁業基地之一,但現在由於流域內城市和農場的污染,產量已大不如前。自20世紀中葉以來,螃蟹、牡蠣和漁民越來越少。營養污染和城市徑流已被確定為海灣水質受損的主要組成部分,強調生態系統,並加劇貝類因過度捕撈而減少。始於1990年代的恢復工作一直持續到21世紀,並顯示出當地牡蠣種群增長的潛力。乞沙比克灣正經歷著其他環境問題,包括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正在導致海平面上升,侵蝕沿海地區和基礎設施,以及海洋生態系統的變化。

自然地理

[編輯]

地質構造

[編輯]

乞沙比克灣是北大西洋的一個河口,位於東部的德爾馬瓦半島和西部的北美大陸之間。它是薩斯奎哈納河的河谷,這意味著它是沖積平原。 它不是峽灣,因為冰蓋從未到達過乞沙比克灣的最南端。

乞沙比克灣的地質,現在的形式及其位置是由始新世末期(大約3550萬年前)發生的一次流星撞擊事件造成的,形成了乞沙比克灣隕石坑和後來的薩斯奎哈納河谷。 乞沙比克灣始於大約10,000年前,當時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結束時海平面上升,淹沒了薩斯奎哈納河谷。乞沙比克灣的某些部分,尤其是馬里蘭州卡爾弗特郡海岸線,被數百萬年前後退水域沉積物組成的懸崖所包圍。 這些懸崖通常被稱為卡爾弗特懸崖(Calvert Cliffs),以其化石而聞名,尤其是鯊魚牙齒化石,通常在懸崖附近的海灘上被沖刷掉。

水文

[編輯]

乞沙比克灣的大部分地區很淺。在薩斯奎哈納河流入乞沙比克灣的地方,平均水深為30英尺(9米),儘管這很快減少到馬里蘭州阿弗爾德格雷斯市東南10英尺(3米)的平均水深,在安納波利斯以北約35英尺(11米)。平均而言,乞沙比克灣的深度為21英尺(6.4米)(包括支流):超過 24% 的乞沙比克灣深度小於 6 英尺(2 米)。

因為乞沙比克灣是一個河口,它有淡水,鹽水和鹹水。淡水區從薩斯奎哈納河口一直流到巴爾的摩北部。

乞沙比克灣周圍地區的氣候主要是副熱帶濕潤氣候,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寒冷至溫和。只有薩斯奎哈納河周圍地區是大陸性氣候,薩斯奎哈納河和薩斯奎哈納平原經常在冬季結冰。乞沙比克灣表面很少在冬天結冰,最近發生在1976-77年的冬天。

從北到南直接流入乞沙比克灣的主要河流是:

動植物

[編輯]

乞沙比克灣是許多動物的家園,這些動物要麼在一年中的某個時候遷徙到乞沙比克灣,要麼常年生活在那裡。有超過300種魚類和許多貝類和螃蟹物種。其中一些包括大西洋油鯡銀花鱸魚美洲鰻鱺東部牡蠣美洲鱟,和藍蟹

鳥類包括魚鷹大藍鷺白頭海雕游隼,後兩種受到滴滴涕的威脅:數量急劇下降,但近年來有所上升。笛鴴是棲息在濕地中的近危物種

更大的魚,如大西洋鱘鯊魚魟魚也在乞沙比克灣分布。乞沙比克灣水域被認為是東海岸鯊魚最重要的保育區之一。巨型動物,如公牛鯊虎鯊路氏雙髻鯊,和姥鯊鬼蝠魟也在附近活動。

眾所周知,寬吻海豚每年季節性地生活在乞沙比克灣。近年來有未經證實的目擊座頭鯨事件。瀕危的北大西洋露脊鯨長鬚鯨, 以及小鬚鯨塞鯨也被發現在乞沙比克灣內和附近。

赤蠵龜會到乞沙比克灣附近。

乞沙比克灣也是陸生水生植物的家園。常見的水下水生植物包括鰻草川蔓藻。其他植物包括菰屬,各種樹木,如美國紅楓火炬松落羽杉,和米草蘆葦屬入侵植物在灣中占有重要地位:水蘊草等原產於南美洲的植物在水族館的「幫助」下已經蔓延到大多數大陸,他們經常將水族館裡的東西傾倒到附近的湖泊和溪流中。茂密的水蘊草會限制水的流動,捕獲沉積物並影響水質。它具有高度的入侵性,並有可能在乞沙比克灣的低鹽度潮水中蓬勃發展。馬里蘭州和維吉尼亞州的地方K-12學校經常有培養乞沙比克灣本地植物的計劃,並將其種植在乞沙比克灣中。

歷史

[編輯]

美國獨立到現在

[編輯]

乞沙比克灣是1781年乞沙比克灣海戰的發生地。在這場美國獨立戰爭的決定性海戰中,法國艦隊擊敗了皇家海軍。英軍的失敗使喬治·華盛頓將軍和法國聯軍在羅尚博伯爵的率領下,從紐約進軍,在維吉尼亞州約克郡約克鎮戰役中,將康沃利斯侯爵率領的來自南、北卡羅來納州的南部英軍包圍起來。他們的行軍路線是從羅德島州紐波特出發,經過康乃狄克州、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紐澤西州和德拉瓦州,由薩斯奎哈納河沿岸到埃爾克頓,也有部分沿乞沙比克灣航行到維吉尼亞州。它也是國家公園管理局指定的美國國家步道,即華盛頓-羅尚博革命路線

1812年戰爭期間,乞沙比克灣將再次發生衝突。1813年,英國海軍在喬治·科克本海軍上將的指揮下,從丹吉爾島的基地出發,突襲了乞沙比克灣沿岸的幾個城鎮,將該灣視為 "英國湖"。乞沙比克灣船隊是由美國海軍准將約書亞-巴尼指揮的一支由淺水武裝駁船組成的船隊,它的集結是為了阻擋英國人的岸上襲擊和攻擊。經過巴尼幾個月的騷擾,英軍在馬里蘭州本尼迪克特的帕圖克河西側登陸,乞沙比克船隊被打散,英軍跋山涉水,於1814年8月在布拉登斯堡擊潰美軍,並焚毀美國國會大廈。幾天後在 "鉗形攻勢 "中,他們還駛上波托馬克河,襲擊了國家首都下面的華盛頓堡,並突襲了附近的港口城市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卓

19世紀末20世紀初,曾發生過所謂的 "牡蠣戰爭"。直到20世紀中期,在乞沙比克漁業中,牡蠣捕撈業與螃蟹業相媲美,而這一品種正在減少,其鰹魚和其他工作船在本世紀後半期被休閒船取代。

20世紀60年代,位於馬里蘭州西海岸歷史悠久的卡爾弗特郡卡爾弗特懸崖上的卡爾弗特懸崖核電站開始使用乞沙比克灣的水來冷卻反應爐

經濟

[編輯]

漁業

[編輯]

乞沙比克灣以其海鮮生產而聞名,尤其是藍蟹牡蠣。今天,由於城市地區(主要是西岸)和農場(特別是在東岸和薩斯奎哈納河流域)的徑流、過度採伐和外國入侵物種,水體的生產力比過去要低。

豐富的牡蠣收穫導致了馬里蘭州的州船-鰹魚船的發展,它是美國僅存的仍以風帆為動力的工作船類型。其他有特色的乞沙比克灣地區工作船包括以帆為動力的船,如原木獨木舟等,以及維吉尼亞州的州船-乞沙比克灣機動船。

與捕撈野生牡蠣相反,牡蠣養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產業,有助於維持河口的生產力,同時也是一種自然的努力,以過濾水中的雜質,如過多的營養物質,努力減少人為污染的影響。乞沙比克灣計劃正在利用牡蠣來減少進入乞沙比克灣的氮化合物的數量。

乞沙比克灣以岩魚而聞名,岩魚是銀花鱸魚的本地區名稱。銀花鱸魚一度瀕臨滅絕,但由於立法暫停了對岩魚的捕撈,使該物種得以重新繁殖,從而使岩魚有了重大的回升。現在可以在嚴格控制和限制數量的情況下地捕撈岩魚。

旅遊和娛樂

[編輯]

乞沙比克灣是每年前往馬里蘭州和維吉尼亞州的遊客的主要目的地。釣魚、螃蟹、游泳、划船、皮划艇和帆船是乞沙比克灣水域非常受歡迎的活動。因此,旅遊業對馬里蘭州的經濟產生了顯著的影響。一份報告指出,安納波利斯是家庭、水上運動和划船的熱門地點。

除了生態系統之外,乞沙比克灣在馬里蘭州、維吉尼亞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經濟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划船和生態旅遊都依賴於《清潔水法》(CWA),該法的頒布是為了維持一個無污染的乞沙比克灣。

註釋

[編輯]
  1. ^ Residence time ranges from 110 to 264 days with an average of 180 days based on circulation in the years 1980 to 2012.[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Du, Jiabi; Shen, Jian. Water residence time in Chesapeake Bay for 1980–2012.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s (Elsevier BV). 2016, 164: 101–111. Bibcode:2016JMS...164..101D. ISSN 0924-7963. doi:10.1016/j.jmarsys.2016.08.011可免費查閱. 
  2. ^ Chesapeake Bay Estuarine Complex. Ramsar Sites Information Service. [25 April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4).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