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加勒比國家聯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加勒比國家聯盟
  • Association of Caribbean States英語
  • Asociación de Estados del Caribe西班牙語
  • Association des États de la Caraïbe法語
the Association of Caribbean States國旗
國旗
加勒比國家聯盟(奶油色)地圖在世界上的位置
加勒比國家聯盟(奶油色)地圖在世界上的位置
秘書處所在地 千里達及托巴哥 西班牙港
成員
  • 25成員國
  • 10準成員國
  • 31觀察員
領導人
• 秘書長
魯道夫·薩博
• 部長理事會主席
巴貝多 巴貝多 布里奇敦[1]
成立 哥倫比亞 卡塔赫納(1994年7月24日)

加勒比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Caribbean States,簡稱ACS),以加勒比共同體為核心組建,是加勒比海沿岸國家的國際組織,宗旨是推動該地區一體化。

歷史

[編輯]

1993年,加勒比共同體在巴哈馬舉行第14屆首腦會議,會上決定以加勒比共同體為核心組建加勒比國家聯盟。1994年7月24日,25個加勒比海沿岸國家和12個尚未獨立的地區在哥倫比亞卡塔赫納簽署《加勒比國家聯盟成立紀要》,宣布加勒比國家聯盟正式成立。

宗旨

[編輯]

加勒比國家聯盟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各成員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社會等各個領域的合作,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 維護本地區在國際經濟貿易組織中的利益,實現地區經濟一體化,最終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   

架構

[編輯]

常設最高權力機構是部長理事會,設在千里達及托巴哥首都西班牙港,下設6個特別委員會:經濟貿易委員會、環境委員會、自然資源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計劃預算委員會和旅遊特別委員會。部長理事會設秘書處,秘書長由成員國推選,任期4年。

成員

[編輯]

正式成員

[編輯]

正式成員共25個,擁有全部的討論權和投票權。

聯繫成員

[編輯]

聯繫成員共9個,擁有一定的討論權,以及同本身直接相關議程的投票權。

觀察員

[編輯]

觀察員共33個,在不違反聯盟成立宗旨的前提下,可以參與一些會議。

觀察組織

[編輯]

與中國的外交關係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下文簡稱為中國)自立國以來,除了向蘇聯實行「一面倒」的外交政策外,還主力向包括拉丁美洲在內的第三世界國家建交,但由於拉丁美洲在美國的嚴密觀察下,尤其加勒比海諸國因地理上更相當接近美國,中國在拉丁美洲的「立足第三世界」策略一直未能實行。古巴因於1959年卡斯特羅建立共產政權後,與中國有了共同的政治體系,在1960年9月28日與中華民國斷交後,於同年12月28日與中國建交,為首個與中國建交的加勒比海聯盟成員國,以致是整個美洲地區的國家。自1971年中美關係轉好後,美國已有跡象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此後,加勒比國家聯盟成員中的墨西哥圭亞那委內瑞拉牙買加千里達及托巴哥蘇利南巴貝多於1970年代開始與中國建交,皆早於美國與中國建交;1980年代,安地卡及巴布達格瑞那達尼加拉瓜貝里斯與中國建交;1990年代,巴哈馬聖露西亞與中國建交;2000年代,多米尼克哥斯大黎加與中國建交。2017年,巴拿馬與中國建交。2018年,多明尼加薩爾瓦多與中國建交。2021年,尼加拉瓜與中國建交。2023年,宏都拉斯與中國建交,至此打破長年以來中華民國於拉丁美洲邦交國數大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處境。

自中美之間外交關係建立後,不少加勒比海國家都跟著改變立場,向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但仍有一些加勒比國家聯盟的國家保持和中華民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包括海地瓜地馬拉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立國初期已與中華民國建交,但之後也一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而向中華民國斷交,但後來因政黨的改變而再一次轉於中華民國建交;貝里斯於1987年至1989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外交關係,後來轉而與中華民國建交。至今,除了上述提及的六個國家沒有與中國建交外,其它都有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參考資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