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北洋西醫學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洋西醫學堂
創辦時間1879年
學校類型西醫學
校長林聯輝
校址天津市

北洋海軍醫學堂,又稱天津西醫學堂、「北洋醫學堂」、「北洋西醫學堂」,創辦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是中國政府第一所自主創辦的西醫學堂。該校原址在天津法租界海大道(Rue de Takou)(今大沽北路),現址為天津市口腔醫院

歷史

[編輯]

李鴻章出訪歐洲考察西方軍事制度後,發現「西洋各國行軍以醫官為最重」,所以在北洋海軍創建之初,就雇募洋醫分派至各艦。繼而提出「興建西醫學堂,造就人才實為當務之急」。1879年基督教倫敦會派遣馬根濟赴天津任「倫敦會醫院」院長。馬根濟建議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創辦西醫醫學館。李鴻章接受其建議於1881年創立「天津西醫醫學館」〔Viceroy'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即總督醫院附屬醫學校。學制為4年,第一次招收8名學生,李鴻章聘請馬根濟和駐津的英美海軍外科醫生授課。1885年畢業時只剩6名學生,第一名學生林聯輝和第二名學生徐清華留校任教,其餘4名學生被分派至陸軍或海軍部隊任軍醫。[1]1888年馬根濟病逝,李鴻章停止對總督醫院的經濟資助,醫院被倫敦會收買,醫學館由清政府接收。李鴻章籌劃創建更大規模的西式醫院。1894年李鴻章讓天津海關使用本地官商捐款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自主創辦的西醫醫院「天津儲藥施醫總醫院」,天津西醫醫學館同時併入該院,成為天津儲藥施醫總醫院附設西醫學堂。1894年6月26日李鴻章擬《醫院創立學堂折》奏請設立,於本年校舍落成,正式招生開學。馬根濟的學生、天津總醫院副醫官林聯輝擔任該學堂校長,天津稅務署英國醫官歐士敦監督一般醫學事宜。教習均由醫學生出身、已充醫官者擔任。學生以20名為額,挑選極為嚴格。按照西方醫學院的標準來設置醫學課程。設置生理學等多門。重視「臨症」,課堂學習半年,醫學門徑略能領悟後,即按日輪班,隨醫官往醫院診視。學習年限4年,學成後發給執照,准以醫學謀生。學堂的一切費用從政府海防經費中撥付,目的在於專門培養海軍軍醫人才。同時正式改名為北洋醫學堂[2]

1900年因義和團運動而關閉。1901年李鴻章病逝。1902年,袁世凱恢復辦學並更名為「北洋海軍醫學堂」,又稱「北洋海軍醫院學校」。[3]1913年,北洋海軍醫學堂改名為「直隸公立醫學專門學校」,經亨咸任校長。1914年,該校新建樓房及解剖室。醫院門診每日約400至500人次。掛號每次5分錢,藥費低廉,無正式護士,一切注射、換藥都由醫生親自動手。[4]1915年9月,直隸省政府在保定利用停止招生的直隸高等師範學校部分經費和校舍重建了獨立的直隸公立醫學專門學校(後沿革為河北醫科大學)。1915年10月,天津原校址歸中華民國海軍部管轄,並改名為「海軍軍醫學校」(1922年畢業證書上寫的是「海軍醫學校」第十四班),設有預科及本科,修業年限,預科1年,本科4年。教育經費由中華民國海軍部撥付。

北洋西醫學堂成立之初委派畢業於天津醫學館的廣東人屈桂庭作為招生監督。因此,在當時該校招生只限廣東一省,後來,由於天津地方名宿士人的抗議,天津地區得到招生名額。民國初年,北洋海軍醫學堂每兩到三年向全國招生一次,每次三十名學生,錄取新生地點來自天津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直隸等地。[5]

1925年奉系占領平津,於夏初,派軍醫總監王宗承,偕同陳麗南來津,接受該校,當任校長張子庠負責辦理交接事宜。

至1930年3月因海軍部停撥經費,學校停辦,學生累計畢業共16屆、219人。

1933年4月1日,天津海軍學校的全體教職員工因為整整四年沒有得到辦校經費,完全靠醫院診療費勉強維持而宣布停止辦公。校長張廷翰謀求海軍部支持。海軍部以教職員工都已不再工作為由,停辦該校。1933年,天津市市長周龍光擅與駐津法國領事簽訂有損主權的協約,將該校地產讓與法租界,許其拆除以改築馬路,學校被迫停辦。[6]*1933年,12月24日,南開學校召開董事會,討論接辦海軍醫學院相關事宜[7]。1933年12月29日,行政院召集內政、財政、教育、海軍等部商討關於復興天津醫學校計劃,但終以經費無著而擱置。

校舍

[編輯]

校址在天津法租界海大道(Rue de Takou)(今大沽北路),現址為天津市口腔醫院。主樓為一座中國衙門式古建築,由當時的天津招商局總辦朱其詔捐資興建而成。該建築設有高大門樓和一扇黑漆大門,門樓和大門上各懸有一塊橫匾,匾額上分別寫有李鴻章親筆所寫的「北洋醫學堂」和「北洋醫院」。此外,北洋西醫學堂當時還設有180餘間房屋,後來由於需要,又添建了78間房屋。北洋西醫學堂當時分為三道院。前院為平房並設有院長室、學監室、總務室、財會室等行政科室。前院的門樓上設有一個寬大的板凳,為當時值班人工作的地方。中院的東部設有教學樓,教學樓上半部分為課室,下半部分為禮堂。中院的西南部為宿舍樓和北樓,北樓內設有圖書館、標本室、儲藏室、X光室和健身房等。後院設有學生廚房、網球和籃球場等。[8]

知名校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中國醫學通史》 近代卷西醫篇·近代醫學教育·清末時期的醫學教育,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年版。
  2. ^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医学. [2011-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0). 
  3. ^ 天津地方志网 > 天津通志 > 租界志 > 教育. [2011-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4. ^ “北洋医学校校名虽改 名气不改”,《天津青年报》,2003年12月19日. [2020-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3). 
  5. ^ 名家十日谈中国最早的公立医学院. [2011-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2). 
  6. ^ 记者张博:“海军医校 缺钱停办”,《天津青年报》,2003年12月19日. [2020-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3). 
  7. ^ 梁吉生. 张伯苓年谱长编(中卷).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ISBN 9787107208928. 
  8. ^ 110年前,津门争睹人体解剖. [2011-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2). 

書目

[編輯]
  • 天津史志叢刊. 1, 二十世紀初的天津概況 [地方志] / 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部編 ; 侯振彤譯 (1986年4月第1版) 內部發行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