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華氏中藏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華氏中藏經》又名《中藏經》,共一卷,約成書於漢代,原託名「漢華佗撰」,後疑為華佗弟子將華佗所授理法方藥集腋成裘、自珍自用之作,是一部兼述醫學理論與治療方劑的早期醫學著作。學術思想淵源於《內經》、《難經》,而又以脈證氣訣生死、以臟腑辯證為中心獨樹一幟,學術思想獨到、闡釋醫理簡明、切合臨床實用。[1]

成書時間[編輯]

今本《中藏經》雖題為漢代華佗所撰, 但該書的作者與成書時代還是很有問題的。目前看來, 《中藏經》並非出自東漢華佗之手,,原因有二:第一, 書中出現不少東漢後期甚至六朝都沒有的語言;第二,宋代以前, 《中藏經》之名不見於他書, 直至南宋時期方有人提及。以此推斷, 《中藏經》的最後成書時間當在宋代,最遲為南宋高宗紹興17年前才最後定型。但正如元人戴良所言:「然脈要及察聲色形證等說必出元化遺意, 覽者細為審諦, 當自知之」,因此《中藏經》中保存有華佗經脈診證的思想是很可能的,,不排除是後人根據其弟子所集華氏藥方附益而成的可能。[2]

作者[編輯]

據傳,祖本可能為華佗所撰,至少可認為存有華佗遺作片段。後多認為該書經後人整理、增附,且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3]

成就[編輯]

《中藏經》全書所論以臟腑脈證為中心,以《內經》、《難經》以及上古醫經中的理論為圭皋,簡明、精闢、實用、完整,是理法方藥兼備之最完整之醫經, 指導臨床醫理用藥, 對現今臨床醫學及教學都是經典之作,點化及入門之徑。[4]《中藏經》首以「虛實寒熱生死逆順」將臟腑病證分為八類,以「虛實寒熱」為辨證的基本綱要,初步形成臟腑辨證理論框架,是臟腑辨證理論的第一次系統總結。書中有關急危重病證決生死的內容,特別是死症、死脈的內容,對現代中醫急症醫學的發展仍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5]

版本沿革[編輯]

《中藏經》一書在宋代以前, 傳本情況不詳, 宋代以後在流傳過程中, 除1卷本外, 又有2卷本、3卷本及8卷本, 均為1卷本析出。現存最早版本為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寫本,通行本為明代吳勉學校、勘後收於《古今醫統正脈全書》的八卷本與清代孫星衍刊本系統的三卷本 (收入《平津館叢書》) 。此外,精校本有道光十四年 (1834) 何尤英永德堂抄本 (湖南中醫學院藏) ,批校本有民國間柯逢時手抄本 (中國中醫研究院收藏)。[6]

參考資料[編輯]

  1. ^ 楊, 建宇. 论孙光荣教授对《中藏经》——“从顺其宜”治疗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第四屆中國中醫藥信息大會論文集 (國醫大師孫光榮中和醫派傳承工作室). 2017-07-28: 6. 
  2. ^ 趙, 晨. 《中藏经》成书时代考述. 語文學刊 (牡丹江師範學院圖書館). 2017-06-25, 37 (03). 
  3. ^ 华佗《中藏经》校注后记.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北京中醫藥大學遠程教育學院). 2012-12-23, 10 (24): 1-4. 
  4. ^ 李, 曉艷. 浅谈从《中藏经》的版本系统见其流传. 黑龍江史志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圖書館). 2015-06-23, (12): 35. 
  5. ^ 許, 國振. 《中藏经》急危重病证脉象研究. 湖南中醫雜誌 (湖北省武漢市中醫醫院). 2015-12-28, 31 (12). 
  6. ^ 李, 曉艷. 浅谈从《中藏经》的版本系统见其流传. 黑龍江史志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圖書館). 2015-06-23, (12):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