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手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唐代趙逸公墓壁畫上正在行的叉手禮的侍者
廣州動物園唐墓陶生肖俑,均做叉手禮狀,藏南漢二陵博物館

叉手禮,又稱交手禮[1],是中國傳統的一種敬禮方式,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表示尊敬的禮,男女老幼都可行使[2]。叉手禮演變自西域波斯單手附胸禮,本是佛教的一種敬禮方式[3],多在站立時使用,除用作見面禮,回話時也常會使用。

叉手禮始見於西晉[1],流行於諸朝[2]。根據《佛學大辭典》,叉手禮即拱手[4],但又說「竺土之法,叉手之禮,合掌交叉中指者,單曰叉手,亦曰合掌叉手」[4]。不同時期的叉手禮略有變化[2]

歷史[編輯]

叉手禮是從波斯的單手附胸禮轉變而成,因漢人以雙手為敬,就變成雙手相交的叉手禮。一般認為叉手禮唐代才於社會上流行,柳宗元有詩云:「入郡腰恆折,逢人手盡叉。」,反映叉手禮是當時常見的見面禮[1]安陽唐代趙逸公墓中壁畫上繪一名侍者行叉手禮,當時的叉手禮是是兩手交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翹(女性則左右相反)[2]

五代時叉手禮略有變化,與唐式叉手禮不同之處在於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翹。《韓熙載夜宴圖》中有幾位行叉手禮示敬的男子就是這種形式,宋墓壁畫上也見到的同樣的行禮方式[2]

到了南宋,叉手禮的姿勢再有細微的變化。據南宋人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的描述,當時是兩手交握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拇指,左手拇指向上,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伸直。如以右手掩胸,收禮時不可以太接近胸部,要有二至三寸距離[5]

叉手禮亦通行於等北方諸朝。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作揖、拱手、叉手、万福等中华传统礼仪介绍. 360個人圖書館. 2015-08-15 [2019-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2) (中文(簡體)). 
  2. ^ 2.0 2.1 2.2 2.3 2.4 徐嬋菲. 鞠躬握手落俗套,壁画教你唐朝叉手礼. 澎湃新聞網. 2014-08-15 [2019-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2) (中文(簡體)). 
  3. ^ 國家人文歷史. 如果见面不能握手,你会选哪种古代礼仪代替?. k.sina.cn. 2020-05-06 [2021-03-06]. 
  4. ^ 4.0 4.1 見《佛學大辭典叉手條。
  5. ^ 陳元靚. 事林广记.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