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邦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邦雅
ပုည
出生1812年
 貢榜王朝實戾英語Sale, Myanmar
逝世1866年
 貢榜王朝曼德勒
職業詩人
國籍緬甸
體裁詩歌
代表作巴杜瑪緬甸語ပဒုမ ပြဇာတ်
賣水郎緬甸語ရေသည်ပြဇာတ်

邦雅緬甸語ပုည緬甸語委轉寫Pon Nya),舊譯勃雅[1],尊稱吳邦雅[註 1](1812年—1866年),緬甸貢榜王朝詩人、劇作家。邦雅出生於官僚家庭,早年剃度出家,1852年還俗成為敏東王王儲加囊英語Kanaung Mintha門下的詩人,後被敏東王召入內廷,成為宮廷詩人。1866年因為被指控參與殺害加囊的叛亂而遭處極刑。其作品用詞優美,多針砭時弊,著有《賣水郎緬甸語ရေသည်ပြဇာတ်》、《巴杜瑪緬甸語ပဒုမ ပြဇာတ်》等劇作以及《六彩牙象王》、《珍寶河志》等詩篇。並被譽為「緬甸的莎士比亞[2]

生平[編輯]

邦雅於1812年出生在緬甸中部的實戾英語Sale, Myanmar,父親妙特瓦(ဦးမြတ်စံ)是當地的村長,還曾經擔任貢榜王朝君主沙耶瓦底王的導師[3]:105。邦雅在6歲進入奘房就學,8歲時剃度成為沙彌,20歲時受戒成為僧侶,並於1837年成為實戾寺的方丈,後來又前往王都阿瑪拉普拉掛褡,直到1852年還俗[4]

1852年,第二次英緬戰爭結束後,時任貢榜王朝君主蒲甘王被其弟敏東加囊英語Kanaung Mintha廢黜,敏東成為新任緬王,加囊成為王儲[5];邦雅則成為加囊門下的一位詩人,後因受到敏東王喜愛而被召入王宮,擔任侍茶官,敏東王還賜給他「敏拉丁卡耶」(မင်းလှသင်္ခယာ)的稱號,以讚賞他的溫文爾雅[3]:105

敏東任用加囊實行改革的做法遭到國內反英強硬派貴族的反對,加囊英語Kanaung Mintha本人也於1866年8月在一次未遂的宮廷政變中被敏貢、敏空岱王子等人殺害[6]:61,事後敏貢、敏空岱王子遭處極刑,邦雅也被指控與此事件有所牽連而被處決[7][註 2]

邦雅在緬甸國內外受到尊敬,並擁有「緬甸的莎士比亞」之美稱[9]。1963年3月,緬甸民眾還曾舉辦活動,以慶祝其誕生150周年[10]。而世界和平理事會則在1963年將其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以紀念[3]:107

文學[編輯]

邦雅劇作《賣水郎緬甸語ရေသည်ပြဇာတ်》的主人公賣水郎的塑像

邦雅博聞強識,桀驁不馴,曾擔任宮廷詩人,因此其部分詩作為奉王室之命而作,用詞優美而誇張。除了宮廷文學及佛教文學之外,他也創作了紀事詩、講道故事詩、密達薩[註 3]、劇本及雜體詩等形式的作品[11],反映了19世紀貢榜王朝統治下緬甸人的日常生活[3]:105。其中講道故事詩《六彩牙象王》即諷刺影射了王后的嫉妬以及國王的昏庸無能[8]。而紀事詩《珍寶河志》則以誇張的語言批判了對君王的阿諛奉承、過度吹捧的行為[12]。密達薩作品《香艾草油》則諷刺時下富人施捨行為的虛偽[3]:106[13]

在劇本上,邦雅著有《巴杜瑪緬甸語ပဒုမ ပြဇာတ်》、《賣水郎緬甸語ရေသည်ပြဇာတ်》等作品。其中《巴杜瑪緬甸語ပဒုမ ပြဇာတ်》取材自《十大佛本生經故事英語Mahānipāta Jātaka》的《小蓮華王本生》,批判了貢榜王朝妃嬪的淫亂[14]:121[8]。而取材自《岡偈摩拉本生》的《賣水郎緬甸語ရေသည်ပြဇာတ်》則被後世的文學研究者視為他的代表作[14]:121[15],其藉由貧窮賣水人與國王之間發生的故事,反映了邦雅主張從善棄惡、反對敏東王與加囊英語Kanaung Mintha之間的宮廷紛爭[3]:105,希望賢明的君主帶領緬甸走出困境的想法,也體現了緬甸民眾自信樂觀的民族性格[14]:122[16]

引用[編輯]

注釋[編輯]

  1. ^ 「吳」(ဦး)為緬甸語中對男性的敬稱,相當於中文先生」一詞。
  2. ^ 一說並未被處決,而是逃到下緬甸毛淡棉[8]
  3. ^ 「密達薩」(မေတ္တာစာ)為詩文間夾雜的書柬。

參考文獻[編輯]

  1. ^ 許清章. 缅甸文学发展简介. 《東南亞研究資料》. 1963年, (1): 73 [2023-11-01]. 
  2. ^ 李謀. 缅甸文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22-01-20 [2023-11-01]. ISBN 9787500079583. OCLC 24456375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1). 
  3. ^ 3.0 3.1 3.2 3.3 3.4 3.5 姚秉彥; 李謀. 缅甸文学概述. 《國外文學》. 1982年, (1) [2023-11-01]. doi:10.16345/j.cnki.cn11-1562/i.1982.01.006. [失效連結]
  4. ^ 馮平; 劉東嶽; 牛江濤主編. 吴邦雅. 《亚非现代著名作家》. 北京市: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6年. ISBN 9787801357212. 
  5. ^ 黃煥宗. 试论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及其原因. 《南洋問題研究》. 1990年, (1): 83 [2023-11-01]. 
  6. ^ 蔡向陽. 缅甸曼同改革与泰国朱拉隆功改革之对比. 《東南亞縱橫》. 1999年, (4): 36–41 [2023-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7). 
  7. ^ Hla Pe; Anna J. Allott; John Okell. Three 'Immortal' Burmese Songs.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年, 26 (3): 567–568 [202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3) (英語). 
  8. ^ 8.0 8.1 8.2 蕭楓. 《亚非现代文学大家》. 遼寧省瀋陽市: 遼海出版社. 2007年: 108. ISBN 9787807117124. 
  9. ^ 袁世全 主編. 《誉称大辞典》. 北京市: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002年: 312. ISBN 9787543206564. 
  10. ^ 姚秉彥; 許清章. 缅甸文学发展概述. 《世界文學》. 1963年, (11): 108 [2023-11-01]. 
  11. ^ 井上 さゆり. ビルマ古典歌謡におけるジャンル区分の形成 (PDF).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2007年, (74): 150–151 [2023-11-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0-02) (日語). 
  12. ^ 尹湘玲. 缅甸讽刺文学研究. 《東南亞縱橫》. 2003年, (9): 46 [202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2). 
  13. ^ 梁立基; 陶德臻 主編. 《亞非文學導讀 (上)》. 台北市: 昭明出版社. 2001年: 237. ISBN 9789570336771. 
  14. ^ 14.0 14.1 14.2 易嘉. 传统与求新:缅甸贡榜时期的戏剧. 《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雲南省昆明市: 雲南民族大學). 2013年, 30 (3): 121–122 [2023-11-01]. 
  15. ^ U Thaw Kaung. Myanmar Dramatic Literature, its Rise and Decline (PDF). Universities' Central Library, Myanmar: 12. 2016-01-11 [2023-11-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0-25) (英語). 
  16. ^ 陶德臻 主編; 何乃英; 張朝柯; 鄭忠信. 《东方文学名著鉴赏大辞典》. 河南省鄭州市: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 724–729. ISBN 9787215028470.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