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噶喇藏·隆日降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噶喇藏·隆日降錯(1911年4月10日—1965年8月1日),男,蒙古族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阿都沁努圖克都楞營子人,中國藏傳佛教僧人,中國佛教協會原副會長。[1]

生平

[編輯]

他早年在都楞營子念小學。10歲時,他被阜新巴達旺廟(大固本八大王廟)按藏傳佛教儀軌認定為該廟葛根(活佛)。13歲時,他到青海塔爾寺土觀呼圖克圖為經師。15歲時,他到甘肅拉卜楞寺,此後在該寺學習8年。學習期間,1933年他22歲時曾到北京朝拜九世班禪,獲九世班禪賜呼圖克圖稱號。

1935年,他獲得堪布號後回本寺任住持,並辦喇嘛學校。1941年,任滿洲國錦州省喇嘛宗教團教務所長。1944年,他被迫到阜新煤礦當喇嘛勤勞奉仕隊隊長,受到折磨。

1946年4月21日,中共遼北六地委決定阜新、彰武兩縣黨政機關合併,成立阜(新)彰(武)縣委和「阜(新)彰(武)土(默特左旗)蘇(魯克)縣旗聯合政府」,在平安地組建了蒙古族武裝阜新縣蒙民大隊,大隊長王保山(額日敦尼),副大隊長駱長勝(駱成全),舊廟區委書記馬廣基兼任政委,到6月中旬發展到200多人。1946年7月,中共阜彰縣委派當地蒙古族幹部白遇陽到八大王廟向噶喇藏宣傳中共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動員他跟八路軍搞民族自治。噶喇藏毅然以北上探親為名到解放區參加革命,離開活佛府邸,投奔「阜(新)彰(武)土(默特左旗)蘇(魯克)縣旗聯合政府」所在地哈爾套,受到阜彰土蘇縣旗聯合政府縣長張昌、旗長包忠愛熱烈歡迎。隨後跟隨阜新縣蒙民大隊轉戰,為擴大地方武裝,爭取宗教界上層人物發揮了重要作用。1946年10月末,中共遼吉省委書記陶鑄奈曼旗大沁塔拉召開的座談會上,稱他是個「好活佛」。會後,1946年11月8日陶鑄接見噶喇藏,說噶喇藏穿袈裟比穿軍裝對革命的貢獻更達,勉勵他將革命進行到底,將他帶到白城子,並致信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東蒙古總分會,以妥善安排他。1946年冬,到烏蘭浩特,受到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領導烏蘭夫王再天哈豐阿等接見,被安排任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東蒙古總分會顧問。後來他又任內蒙古自治政府一等參事。1948年秋,他在烏蘭浩特創辦喇嘛醫務學校,培養蒙醫蒙藥人才。1948年秋,他應呼倫貝爾盟新巴爾虎左旗甘珠爾廟邀請,任該廟住持。在該廟任住持期間,他取得政府幫助以解決寺廟實際困難,並對寺廟各項制度建設做出很大貢獻。

抗美援朝運動中,他帶頭捐獻財物,支援抗美援朝。1952年,被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1954年,他作為佛教界代表參加訪問西藏的中央訪問團。在拉薩,他參拜了扎什倫布寺,朝拜了班禪達賴。此後,根據歷史形成的雍和宮住持由西藏委派格西喇嘛擔任的慣例,經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汪鋒提議,達賴批准委任他為雍和官住持。1954年,他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9月,他出席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討論憲法草案,期間並發言[2]。1956年8月9日,達賴的委任文件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事務委員會上報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備案。9月,他到雍和宮就任。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雍和宮第一任正式住持。

他在雍和宮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健全了文物管理和財務管理制度,規定了參觀開放制度,並在雍和宮設立招待所以服務來北京看病的牧民。他還出訪了蒙古緬甸尼泊爾印度等國。

他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1965年8月1日,他因病圓寂,壽數54歲。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红色噶根(活佛)”噶喇藏住持. 雍和宮. [2009-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5). 
  2. ^ 張希坡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建史.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9.08: 657. ISBN 978-7-5098-0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