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聲音客體(法語:objet sonore)一詞由皮耶爾·舍費爾(Pierre Schaeffer)發明。在具象音樂乃至後來的電子音樂創作理論中,它代表音樂中的基本單位,例如樂器演奏或歌手演唱的聲音。聲音物件更多地指那些被錄製的、固定的聲音,它被認為是聲音的本體。當一段聲音被錄製後,它與源頭的關聯性就被切斷,成為獨立而抽象的聲音客體。

舍費爾在《Traité des objets musicaux》一書中表述了他對聲音物件更準確的思考:

這聲音的單位(聲音體)相當於呼吸、發聲或器樂演奏行為的單位。因此,聲音客體既是一種聲學行為也是一種聆聽的目的。[1]

在將被錄製物或聲音體當作音樂的創作中,舍費爾的思想得以推演。然而,他開始相信聲音物件應該從它與聲音源的關聯中分離出來,這意味其聲音來源就無法被識別。這也部分地構成了舍費爾所說的,需要被專注地、還原地聆聽的「純聽聲音」(英語:acousmatic sound)。

起源[編輯]

1948年,任職於法國廣播公司「試驗俱樂部」(法語:Club d'Essai)的年輕工程師皮埃爾·舍費爾幻想發明具象音樂(法語:Musique concrète)。具象音樂強調新興錄音技術、後期創作並行,錄音部分不強調聲源物的意義、關聯、語境,強調聲音本體(即後來所說的「聲音物件」)的抽象性。這一創作手法讓舍費爾被視作音樂「採樣」的先鋒,後來的電子音樂、電腦音樂都未跳脫出50年代確立的、利用聲音物件來進行後制的具象音樂創作方法論。

脈絡[編輯]

據推測,舍費爾的思想是由現象學衍生而出的,這似乎在真正意義上為他的理論提供了某種分量或是合法性。但要查證他受到的影響是有難度的,不過,Brian Kane在《Sound Unseen》一書中說道:

在解釋、理清聲音物件理論時,舍費爾引出了「純聽」(英語:acousmatic)的概念。舍費爾簡要地論述:「唯有在純聽經驗中,聲音客體才能清晰地顯現。」我將在後文中嘗試說明這一事實。為了這樣做,我將解釋舍費爾在《Traité des objets musicaux》中提到的,關於純聽經驗、聲音客體以及還原聆聽的成熟理論。很明顯,現象學術語塑造了他的理論,我認為比起莫里斯·梅洛-龐蒂,舍費爾的現象學更接近胡塞爾。如果一個人對舍費爾工作中蘊含的胡塞爾式專注沒有正確理解,他就無法恰當地弄清純聽經驗、聲音物件以及還原聆聽之間的關係。一旦這些舍費爾的成熟理論的多個部分被獨立拆分,那麼我就能夠開始論述關於幻聽聆聽的理論和實踐——即本書真正的關注點。[2]

碰撞[編輯]

1977年,「音景」(英語:Soundscape)概念的發明者默里·謝弗(Murray Schafer)提出「聲音分裂」(英語:Schizophonia)的概念,它指聲音及其原生脈絡(聲源)被技術分裂開來所引發的混亂,這一混亂對人和自然萬物都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這一主張與具象音樂創作法、聲音體理論中聲音本體與原生脈絡分離的原則在創作意義上發生碰撞。聲音藝術家弗朗西斯科・洛佩茲(Francisco López)在其《Schizophonia vs L'objet sonore: Soundscapes and Artistic Freedom》一文陳述這一現象:

我想在本文說清的、關於近來謝弗學派和舍費爾學派持有觀點的對峙,在有關音樂創作的問題上已經變得更加明確。因此,自從Darren Copeland認為由「聲源-聲音本體」分離導致的電子幻聽抽象主義關上了經驗世界的大門,他便嚴厲批判Chion《Art des sons fixes》中關於具象音樂的現代防衛。同樣,Barry Truax也對這一分離表示質疑,他認為音景創作之所以成立,最重要的就是拒絕將聲音物件完全地從它的聲源和語境脫離,他還認為音景創作的終極目標就是在一個平衡的生態關係中重新整合聽者和聽覺環境。[3]

衍生[編輯]

在後-舍費爾學關於聲音體的理論發展中,Denis Smalley發明了「頻譜形態學」(英語:spectromorphology),它是用來分析、塑造聲音物件的工具,Smalley如此陳述:

我已發展出關於「頻譜形態學」工具的概念和術語,它能夠描述和分析聆聽經驗……頻譜形態學的方法建立了頻譜和形態模型,並發展、提供了一個理解結構關係、體驗音樂的時間變幻的框架。[4]

「頻譜形態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是Denis Smalley所說的「聲源關聯」(英語:source bonding),他稱「聲源關聯」為一種任意聆聽模擬的二元性。因此,在Smalley的意義上,聲音物件在聲源仍完整(能被聽者識別)的情況下擁有了一外在的屬性,但如果聲源不再完整(不能被聽者識別),聲音物件則存有一具備聲音特性的內在屬性。聲音物件具備內在或外在的聲源關聯與否,取決於聆聽者的經驗。

參考資料[編輯]

  1. ^ Schaeffer, Pierre, 1910-1995,; Dack, John,. Treatise on musical objects : essays across disciplines. Traité des objets musicaux. Oakland, California. ISBN 978-0-520-96746-5. OCLC 964661280. 
  2. ^ 1973-, Kane, Brian. Sound unseen : acousmatic sound i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NY. ISBN 9780199347841. OCLC 858975563. 
  3. ^ francisco lópez. Schizophonia vs. l’objet sonore: soundscapes and artistic freedom. googleusercontent.glgoo.top. 1997 [2020-02-17]. 
  4. ^ Smalley, Denis. Spectromorphology: explaining sound-shapes. Organised Sound. August 1997, 2 (2): 107–126 [2020-02-17]. ISSN 1469-8153. doi:10.1017/S13557718970090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