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帕羅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安德烈·帕羅特
1961年的安德烈·帕羅特
出生(1901-02-15)1901年2月15日
法國杜省代桑當
逝世1980年8月24日(1980歲—08—24)(79歲)
法國巴黎
知名於1933年至1975年在敘利亞馬力的考古發掘工作
配偶Marie-Louise Girod1960年結婚)
科學生涯
安德烈·帕羅特所率領的考古隊於1936年在敘利亞馬里進行發掘工作。他們在那裡發現了伊什圖普-伊魯姆國王的雕像。

安德烈·查爾斯·烏爾里希·帕羅特(1901年2月15日-1980年8月24日)是一位專門研究古代近東地區的法國考古學家。他領導了一系列在黎巴嫩伊拉克敘利亞的發掘工作,並因其在1933年至1975年間在敘利亞馬里的工作而聞名[1]

生平[編輯]

1901年,帕羅特出生於法國代桑當。1946年,他被任命為國家博物館總館長,並於1958年至1962年擔任羅浮宮館長[2][3]。除此之外,他是榮譽軍團勳章的指揮官,也是法蘭西文學院的成員。 1960年,他與第二任妻子瑪麗·路易絲·吉羅德結婚,並於1980年在巴黎去世。

丹尼斯·科奎里拉是他在羅浮宮學院的學生之一。[4]1940年,在他應徵入伍後,瑪格麗特·魯滕接替接替了他在羅浮宮學院的教師職位。[5]

著作[編輯]

  • 《馬里,失落之城》(1936)
  • 《美索不達米亞考古學》(1946-1953)
  • 《耶路撒冷聖殿》(1957)
  • 《蘇美爾》(1960)
  • 《亞述爾》(1961)
  • 《亞伯拉罕和他的時代》(1962年,牛津大學)
  • 烏爾的寶藏》(1968)
  • 《蘇美爾藝術》(1970)
  • 《馬里的發掘》(1970-1971)
  • 《馬里,神話般的首都》(1974)
  • 《迦太基》(巴黎:伽利瑪,1975)
  • 《考古學》(1976) (ISBN 2-228-89009-X )
  • 《考古冒險》(1979) (ISBN 2-221-00392-6 )

參考文獻[編輯]

  1. ^ Parrot, André. Les fouilles de Mari (Première campagne) (PDF). Syria (Institut français du Proche-Orient). 1935, 16 (1): 1–28 [2012-10-13]. doi:10.3406/syria.1935.833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9-24) (French). 
  2. ^ Deaths elsewhere. St Petersburg Times. 26 August 1980 [6 Januar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9). 
  3. ^ "André Parrot", in Je m'appelle Byblos, Jean-Pierre Thiollet, H & D, 2005, p. 256.
  4. ^ École du Louvre, Paris (France). Position des thèses et des mémoires. 1956: 349 (法語). 
  5. ^ Diplôme d'élève breveté de l'école spéciale des langues orientales vivantes. docplayer.fr. [202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2).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安德烈·帕羅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