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崔伯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崔伯驎(?—515年),清河郡東武城縣(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人,出自清河崔氏定著六房之一的清河青州房,北魏龍驤將軍、南青州刺史崔僧淵長子,北魏官員。

生平[編輯]

崔僧淵原娶房氏,生了兩個兒子崔伯驎和崔伯驥,後來鄙薄房氏,另娶平原杜氏,崔僧淵被流放到薄骨律鎮時,生了四個兒子崔伯鳳、崔祖龍、崔祖螭、崔祖虯。崔僧淵返回後,拋棄了房氏,與杜氏以及四個兒子定居在青州。崔伯驎、崔伯驥和母親房氏居住在冀州,雖然同父親往來,內心卻向著母親一方,孝敬慈愛的道理,在一家中隔斷。崔僧淵去世後,崔伯驎前往青州奔喪,不敢進入家門,在佛寺中痛哭。崔伯驎的異母弟崔祖龍性格剛烈暴躁,與崔伯驎訴訟爭嫡庶,雙方都用刀劍保護自己,好像仇人一樣[1][2][3]

崔伯驎以奉朝請起家官,略微升任步兵校尉樂陵郡太守,加號中堅將軍,後兼任冀州長史。延昌四年(515年)六月,大乘教叛亂,冀州刺史蕭寶夤派遣崔伯驎率領冀州兵馬前往討伐,崔伯驎在煮棗城兵敗被殺[4][5][6]。朝廷贈予龍驤將軍洛州刺史[7]

家庭[編輯]

高祖[編輯]

  • 崔瓊,後燕車騎屬

曾祖[編輯]

  • 崔輯,劉宋泰山郡太守

祖父[編輯]

  • 崔目連

父母[編輯]

  • 崔僧淵,北魏龍驤將軍、南青州刺史
  • 房氏

兄弟姐妹[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魏書·卷二十四·列傳第十二》:僧淵元妻房氏生二子伯驎、伯驥。後薄房氏,更納平原杜氏。僧淵之徙也,與杜俱去,生四子,伯鳳、祖龍、祖螭、祖虬。得還之後,棄絕房氏,遂與杜氏及四子家於青州。伯驥與母房氏居於冀州,雖往來父間,而心存母氏,孝慈之道,頓阻一門。僧淵卒,年七十餘。伯驎雖往奔赴,不敢入家,哭沙門寺。
  2. ^ 《北史·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元妻房氏生子伯驎、伯驥。後薄房氏,納平原杜氏,與俱徙。生四子,伯鳳、祖龍、祖螭、祖虬。僧深得還之後,絕房氏,遂與杜氏及四子寓青州。伯驎、伯驥與母房居冀州,雖往來父間,而心存母氏,孝慈之道,頓阻一門。僧深卒,伯驎奔赴,不敢入家,寄哭寺門。祖龍剛躁,與兄伯驎訟嫡庶,並以刀劍自衛,苦怨讎焉。
  3. ^ 《魏書·卷二十四·列傳第十二》:祖龍,司空行參軍。性剛躁,父亡後,與兄伯驎訟競嫡庶,並以刀劍自衛,若怨仇焉。
  4. ^ 《魏書·卷十九上·列傳第七上》:時冀州沙門法慶既為妖幻,遂說勃海人李歸伯。歸伯合家從之,招率鄉人,推法慶為主。法慶以歸伯為十住菩薩、平魔軍司、定漢王,自號「大乘」。殺一人者為一住菩薩,殺十人為十住菩薩。又合狂藥,令人服之,父子兄弟不相知識,唯以殺害為事。於是聚眾殺阜城令,破勃海郡,殺害吏人。刺史蕭寶夤遣兼長史崔伯驎討之,敗於煮棗城,伯驎戰沒。
  5. ^ 《北史·卷十七·列傳第五》:時冀州沙門法慶既為妖幻,遂說勃海人李歸伯。歸伯合家從之,招率鄉人,推法慶為主。法慶以歸伯為十住菩薩、平魔軍司、定漢王,自號大乘。殺一人者為一住菩薩,殺十人者為十住菩薩。又合狂藥,令人服之,父子兄弟不相知識,唯以殺害為事。刺史蕭寶夤遣兼長史崔伯驎討之,敗於煮棗城,伯驎戰沒。
  6. ^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八》:六月,魏冀州沙門法慶以妖幻惑眾,與勃海人李歸伯等作亂,推法慶為主。法慶以尼惠暉為妻,以歸伯為十住菩薩、平魔軍司、定漢王,自號大乘。又合狂藥,令人服之,父子兄弟不復相識,唯以殺害為事。刺史蕭寶寅遣兼長史崔伯驎擊之,伯驎敗死。
  7. ^ 《魏書·卷二十四·列傳第十二》:伯驎,自奉朝請,稍遷步兵校尉、樂陵太守,加中堅將軍。後兼冀州長史。大乘賊起,伯驎率州軍討之於煮棗城,為賊所殺。贈龍驤將軍、洛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