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希熱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希熱廟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希熱廟遺址
巴彥淖爾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烏拉特中旗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1-39
認定時間2009年4月8日

希熱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2]

簡介[編輯]

希熱廟位於烏拉特中旗人民政府所在地海流圖鎮以東12公里的希熱山,總面積達50萬平方米。蒙古語「希熱」意為「桌子」,這是由火山口的形狀而得名。希熱廟初建於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清朝資助下由第一代活佛呼勒慶貴禪師主持建成,是巴彥淖爾地區第一座喇嘛廟,也是蒙古、西藏地區重要的喇嘛教寺院之一。據說當年修建時,康熙帝不僅下撥黃金白銀,且御筆用滿文賜名「希熱神泉」。為感謝康熙帝之恩,希熱廟曾有「康造寺」之稱。據稱,希熱廟是東方21個佛教聖地之一。鼎盛時期,有僧人300多名,香客的來源西至拉薩,東至烏蘭浩特,北至大庫倫(現烏蘭巴托)。[1][2]

根據傳說,清朝初期,烏拉特草原上一位名為「呼勒慶貴」的禪師赴拉薩拜師學經,多年後得道回到家鄉,途經希熱山時,見山中有青煙升起,且有清泉湧出,飲之味道甘甜,遂認定希熱山有靈氣,為修煉佳所,乃在此修煉。坐禪七年後,成為法力很高的禪師。此年,康熙帝的姑丈病故,康熙帝欲尋一位法力高強的禪師超度其姑丈之亡靈,經占卜師指點,找到呼勒慶貴禪師,請其赴北京超度亡靈。因法事做得好,康熙帝欲賞賜禪師,被禪師謝絕,禪師要返回烏拉特草原,康熙帝遂決定撥款建希熱廟,以供呼勒慶貴喇嘛傳教行醫。[1]

希熱廟於清朝光緒六年(白龍年,1880年)建成。經過不斷修繕及擴建,在中華民國初年進入鼎盛時期。此後,希熱廟先後被國軍日軍以及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的軍隊搶掠。文化大革命爆發初期,希熱廟遭毀滅性破壞,佛像及法器全部毀滅或失散,除了西側的佛塔殘存半截外,其他全部建築物均被徹底毀滅。[1]

改革開放後,隨著宗教政策落實,希熱廟獲得重建。[1]通過民間集資,經上級有關部門批准,2010年5月22日舉行「修復希熱廟工程」開工奠基儀式。烏拉特中旗投資300多萬元修復希熱廟大雄寶殿主體,2010年內已竣工。[2]

希熱廟重建工程總投資600萬元,修繕、擴建了五座大殿(大佛殿,學部殿,禪師住處,長明殿,新殿)、四個山洞(禪師洞,龍王洞,連環洞,藏經洞)、兩座白塔(陽塔和陰塔),新建旅遊管理中心、遊樂場所(賽馬、搏克、射箭等等)、蒙古艾力(餐飲及住宿),修築道路15公里(海鎮-希熱廟),修建涼亭,並修築圍牆,在院內進行綠化美化。希熱廟重建後,信仰藏傳佛教的蒙古族民眾,每年在希熱廟多次舉辦次大型祭祀,每次持續六至七天,參加者上千人。[1]

據傳,希熱廟內的三眼泉水分別可治眼病,胃病,心血管病與狂犬病。1996年,經有關部門化驗,希熱礦泉屬天然優質礦泉水。[1]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