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平川觀音寺

座標26°2′18″N 100°47′39″E / 26.03833°N 100.79417°E / 26.03833; 100.7941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平川觀音寺
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大理州賓川縣
坐標26°2′18″N 100°47′39″E / 26.03833°N 100.79417°E / 26.03833; 100.79417
分類古建築
時代清代至民國
編號8-40
認定時間2019年公布
地圖

平川觀音寺,位於中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平川鎮東北盤谷村委會新生邑村以東的平川河岸邊,是賓川縣內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建築群,現屬於雲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編輯]

根據寺內的《赤石岩觀音寺碑記》載,萬曆元年(1573年)雲南巡撫鄒應龍平定鐵索彝族叛亂後,路經此地,用所剩軍需在此修建寺宇。明末初毀於戰亂。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建起了大殿和禪房。清末杜文秀起義時期,起義軍將領楊榮駐紮平川,對觀音寺進行了整修,在大殿後增修了玉皇閣。民國十九年(1930年)雲南憲兵司令平川人楊如軒回鄉省親,捐資在觀音寺前修建了戲台和觀棚,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建成,至此基本形成現在的規模。[1]

現狀[編輯]

整個觀音寺為三級四進中軸式建築,總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院,1959年平川河改道由兩院中間的放生池穿過,次年洪水泛濫沖毀放生池及雙孔石拱橋,後經兩次重修,現以單孔石拱橋相連。

西園現存戲台和觀棚,戲台坐西向東,平面呈凸字形,為單檐歇抬梁式木建築,觀棚為五開間單檐硬山頂建築。觀棚現作為平川的文化活動室,是當地文化活動中心。

東院現存山門、大殿、南廂房、彌勒殿、玉皇閣等建築。山門(信息框配圖)正面為牌樓式重檐歇山頂,背面為韋陀殿,系單檐歇山頂木構建築。進山門順石台階而上是大殿,大殿坐東向西,為三開間單檐歇山式建築,大殿北面為三方組成一院的禪院,東院目前仍然作為宗教場所使用。

平川觀音寺是賓川縣建築時代較早,保存最為完好,建築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群,是研究清代至民國時期大理地區宗教建築具有較高價值。2019年公布為雲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

圖片[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編 (編). 《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大全》.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6年11月: 411. ISBN 7-5367-3459-X. 
  2. ^ 文保碑上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