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張敬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敬達
出生9世紀
唐朝
逝世936年12月25日
後唐
職業後唐將領

張敬達(9世紀—936年12月25日[1]),志通,小字生鐵中國五代十國時期政權後唐將領。後唐末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叛後唐末帝李從珂,張敬達率軍討伐之,但被石敬瑭和遼太宗聯軍所敗。副帥楊光遠後殺死他並投降,後唐因而滅亡。

家世和效力李存勖

[編輯]

張敬達生年不詳,代州人氏。父張審,素有勇,效力唐朝末年大軍閥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為列校,歷任廳直軍使。唐朝滅亡後,李克用死,張審繼續效力李克用之子和繼承人李存勖[2]

天祐二十年(923年),李存勖稱後唐皇帝。[3]同光(923年—926年)初年,張審死於軍中。其時張敬達已因善騎射知名,李存勖聞之,召他繼承父職。李存勖滅大敵後梁併兼並其地後,因張敬達參戰有功,加檢校工部尚書。[2]

效力李嗣源

[編輯]

同光四年(926年),李存勖死於京城洛陽的一場兵變,養兄李嗣源為帝。[4]張敬達歷捧聖指揮使、檢校尚書左僕射。後改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超授檢校司徒,領欽州刺史(只是榮銜,因欽州在南漢治下)。天成四年(929年),改彰國軍節度使[5][6][7]長興元年(930年),遷大同軍節度使[8]三年(932年),加檢校太保[9]當時契丹軍常南下後唐境內牧馬,張敬達在邊境聚兵,契丹軍不敢犯其境,邊民依賴他的保護。[2][10]四年(933年),為武寧軍節度使[11][12]

李嗣源死後

[編輯]

後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為帝。清泰二年(935年)七月,李嗣源婿河東節度使、北面總管石敬瑭在忻州統大軍以備契丹入侵時,軍士對他呼萬歲,石敬瑭害怕,斬帶頭呼萬歲的挾馬都將李暉等三十六人,但原本就懷疑他的李從珂因而愈發疑心。於是李從珂任張敬達為北面行營副總管,率軍屯代州,以分石敬瑭之權。[13]十一月,張敬達被移鎮到建雄軍,[11]依前充大同、振武、威塞、彰國等軍兵馬副總管。[1][2][14]

三年(936年),為了試探李從珂對自己的態度,石敬瑭請求移鎮。五月,李從珂認為一旦移鎮,石敬瑭必叛,但他能夠打敗石敬瑭,於是下詔移鎮石敬瑭於天平軍,遷近臣馬軍都指揮使、河陽節度使宋審虔於河東。他還命張敬達為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馬步軍都部署,去河東敦促石敬瑭移鎮。石敬瑭遂叛,表稱李從珂為養子,不應為帝,請他傳位給李嗣源親生幼子許王李從益。李從珂以張敬達兼太原四面排陳使、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義武節度使楊光遠為副部署,率軍五十萬討石敬瑭。[15]又以張敬達知太原行府事。[1][16][17]又以張敬達為太原四面都招討使,楊光遠為副。[18][19][20][21][22]

張敬達軍三萬在晉安鄉紮營,然而西北先鋒馬軍都指揮使安審信與石敬瑭有舊,率五百騎叛奔之。[23]七月,張敬達發懷州彰聖軍戍虎北口,手下指揮使張萬迪又率五百騎奔河東。八月,張敬達築長圍以攻河東軍部太原。但石敬瑭所任馬步都指揮使劉知遠卻看出張敬達沒有奇策,不足慮。當時石敬瑭也已得契丹太宗於仲秋前來相救的許諾,[21][24]李從珂聞訊,要張敬達急攻,張敬達造五龍橋攻城,但因多有風雨,平地水深數尺,圍城工事被淋壞不能合攏,雖然太原開始缺糧,卻不能攻克。石敬瑭曾派騎軍三十隊、步卒三千人衝擊圍城工事,被張敬達部下左排陣使高行周襲殺入壕,溺死大半,石敬瑭部將安小喜以下百餘人和甲馬一百八十匹被擒。石敬瑭將守城之事交給手下客將景延廣,景延廣守城很有功勞。[25]

九月,契丹太宗與西南邊大詳穩耶律魯不古高模翰、惕隱耶律窪等率五萬騎來救石敬瑭,[26]在太原城西北山下遇到張敬達軍。兩軍交戰之際,契丹以輕騎三千示弱詐退,渡過汾水,待唐軍沿岸追擊時,從東北發伏兵沖斷唐軍為二。渡過汾水的半數唐軍多被殲滅,步兵死者近萬,而未渡水的騎兵則沒有損傷。[19][27]有千餘軍投降石敬瑭,石敬瑭準備置於親衛,而劉知遠盡殺之。[28]奉聖都虞候王景以所部投降石敬瑭。[29]張敬達率餘部退到太原附近的晉安寨,與契丹再戰時殺死契丹五院夷離堇耶律敵魯古,但又被高模翰所敗,並被其獻俘。[15]契丹南院夷離堇耶律頗德領輕騎襲潞州,塞張敬達軍餉道。[30]契丹、河東軍圍張敬達軍,[18][20][31]從晉安寨南開始,長百餘里,寬五十里,四面用毛索掛鈴並放狗巡視,人不能偷過,張敬達軍中乘夜而出的士兵都被擒,軍隊與朝廷的聯繫也斷絕,朝廷大驚。[1][16][17]

張敬達軍尚有五萬人,馬一萬匹,被圍數月,幾次在部下左右排陣使高行周、符彥卿統領下試圖突圍都未果。馬糧和糧食都耗盡。李從珂派來的救兵趙延壽屯團柏谷、范延光遼州,距離晉安寨都只有百餘里,卻都懷有二心不肯相救。[15][32]吏部侍郎龍敏對李從珂親將李懿獻計請求選御前一千壯馬精甲健兒,親自與陳州刺史當時勇將郎萬金介休路出山,夜冒敵騎,循山入晉安寨,只要有半數入寨,消息不通的張敬達一旦知道朝廷大軍正在團柏谷中,一定能突圍,時人認為龍敏有壯志,但李從珂不能用。[33][34]張敬達性剛,相信其他唐將會來救。楊光遠和馬軍都指揮使安審琦勸他投降,他答:「我受明宗(李嗣源)及今上厚恩,作為元帥而戰敗,罪過已大,何況降敵!現在援兵早晚到來,我們應當姑且等待之。如果真的力盡勢窮了,諸軍再斬我首級出降來自求多福也不算晚。」此後楊光遠便意欲讓安審琦一同殺張敬達,但安審琦不忍。高行周有所察覺,常引壯騎尾隨張敬達意欲保護,但張敬達不知其用意,反而生疑,高行周不敢跟隨了。諸將每天早上在招討使營集合,閏十一月,一日楊光遠先到,見張敬達左右無人,就斬張敬達首級,以軍降契丹太宗。[18][20][21][23][24][30][35][36][a]太宗嘉獎張敬達的忠誠,下令以禮收葬祭拜,[37]並對下屬們說:「你們作為人臣,應該效仿張敬達。」[1]當時張敬達軍尚有馬五千匹,[16]與投降軍隊都被賜給石敬瑭統領。[31]李從珂聞其死,也傷心很久。[2]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康思立奉命去救張敬達,未至,張敬達已死,楊光遠已降。[38]

石敬瑭稱帝為後晉高祖後,將張敬達的田宅都賜給張敬達的妻兒。當時議者認為後晉已得天下卻不給張敬達這樣的近世忠臣追封官爵並予以表彰,不是激忠之道。[2]

注釋

[編輯]
  1. ^ 《資治通鑑》卷二八○,頁 9157-9158:「晉安寨被圍數月,高行周、符彥卿數引騎兵出戰,眾寡不敵,皆無功。芻糧俱竭,……〔馬〕死則將士分食之,援兵竟不至。……高行周知〔楊〕光遠欲圖〔張〕敬達,常引壯騎尾而衞之,……諸將每旦集於招討使營,甲子,高行周、符彥卿未至,光遠乘其無備,斬敬達首,帥諸將上表降於契丹。」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五代史·卷70》,出自薛居正舊五代史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五代史·卷33》,出自歐陽修新五代史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
  2. ^ 2.0 2.1 2.2 2.3 2.4 2.5 《舊五代史》卷七十
  3.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二
  4.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五
  5. ^ 《舊五代史》卷四十
  6. ^ 《舊五代史·明宗紀六》作鳳州節度使即武興軍節度使,誤。參考朱玉龍五代十國方鎮年表》。當時武興軍節度使為陳皋
  7. ^ 本傳作長興年間才任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兼欽州刺史。
  8. ^ 《舊五代史》卷四十一
  9. ^ 《舊五代史》本傳作此年任彰國軍節度使,次年遷大同軍。《新五代史》本傳作後來又遷武信軍晉昌軍。此皆不取,參考朱玉龍《五代十國方鎮年表》。
  10.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八
  11. ^ 11.0 11.1 《新五代史》卷三十三
  12. ^ 《舊五代史》卷四十四
  13.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九
  14. ^ 《舊五代史》卷四十七
  15. ^ 15.0 15.1 15.2 《遼史》卷七十六
  16. ^ 16.0 16.1 16.2 《舊五代史》卷四十八
  17. ^ 17.0 17.1 《舊五代史》卷七十五
  18. ^ 18.0 18.1 18.2 《新五代史》卷七
  19. ^ 19.0 19.1 《新五代史》卷八
  20. ^ 20.0 20.1 20.2 《新五代史》卷五十一
  21. ^ 21.0 21.1 21.2 《新五代史》卷七十二
  22. ^ 《資治通鑑》作六月任命。
  23. ^ 23.0 23.1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三
  24. ^ 24.0 24.1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七
  25. ^ 《舊五代史》卷八十八
  26. ^ 《遼史》卷七十七
  27. ^ 《遼史·太宗紀上》作斬首數萬。
  28. ^ 《舊五代史》卷九十九
  29. ^ 《宋史》卷二百五十二
  30. ^ 30.0 30.1 《遼史》卷七十三
  31. ^ 31.0 31.1 《遼史》卷三
  32. ^ 《舊五代史》卷九十八
  33. ^ 《舊五代史》卷一百零八
  34. ^ 《新五代史》卷五十六
  35. ^ 《舊五代史》卷七十六
  36. ^ 《舊五代史》卷九十七
  37. ^ 《遼史》卷四
  38. ^ 《新五代史》卷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