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當塗城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當塗城牆,位於中國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境內。據傳始建於孫吳黃武年間(222-229年)。[1]

歷史[編輯]

追溯當塗古城,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歷史。史料記載,城肇築孫吳黃武間。東晉興寧二年(364)大司馬桓溫移鎮姑孰,重建姑孰城。南唐保大三年(945),刺史林仁肇擴建、增高姑孰城,土垣城牆高三丈,圍15里。

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太平府知府林一材與當塗知縣楊維城為使城池更加堅固,組織人力物力,將土城牆削去一半。至清朝乾隆年間,城垣已修成磚石城「高3.6長,周9里18步」。咸豐四年(1854)太平軍陷城後,悉撤城垣磚石,改築天寶城。同治三年,清軍克復金陵,拆天寶城磚石,運修金陵城,而當塗縣城遂成土垣。這也是南京城牆至今也能找到當塗城牆磚石和當塗明代古窯址燒制的城牆磚的原因。[1]

城門[編輯]

東:行春門

西:澄江門

北:清源門

南:自西向東為龍津門南津門湖熟門

注釋[編輯]

  1. ^ 1.0 1.1 当涂千年古城墙年底有望重现原貌. 皖江晚報. 2014-08-14 [2017-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