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衣紙娃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一個女孩正在玩紙娃娃

紙娃娃,又稱紙公仔換衣紙娃娃換衣紙公仔,是一種切成紙或薄卡的娃娃、配合不同紙製的衣服,衣服通常是折疊後扣在娃娃上。[1]紙娃娃可能是一個人,動物或無生命的物體。[2]兩百年來,紙娃娃是一種廉價的兒童玩具。今天,許多藝術家把紙娃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

紙娃娃也會被用於廣告,或出現在雜誌報紙,也涵蓋了各種各樣的主題和時間。 因為紙娃娃有限的壽命,復古紙娃娃是一種非常受歡迎收藏品。現在仍有工廠生產紙玩偶。

一些模仿紙娃的玩具,如芙拉特希娃娃英語Flatsy dolls,但這些僅僅是仿製品,而不是紙娃娃的原型。[3]

在香港,社會發展初期大多數家庭並不富裕,孩子經常以紙作樂,戰後時期紙卡受到很大的歡迎。當時還沒有洋娃娃,便會自製紙娃娃。[4]

歷史[編輯]

1919年的雜誌插圖的女演員 泰爾馬奇諾瑪 和她的一些電影服裝紙張形式的娃娃

紙娃娃在數百年甚至數千年前已經存在。 它們在幾個世紀前的亞洲文明中的宗教儀式和典禮中被使用。日本人用紙摺出紙娃娃可以追溯到公元800年,他們把紙折疊成和服的形狀。石器時代峇里人將紙和皮革製成木偶。世界各地的其他文明都有紙娃娃。與現今不同的只差在衣服的有無。

18世紀中期,歐洲法國出現了第一個紙娃娃。這些與當代西方紙娃娃更相似。有些博物館可以找到追溯到17世紀80年代末期的罕見的手繪紙娃娃。[5]

1800年初,美國最大的紙娃娃生產商麥克勞林兄弟英語McLoughlin Brothers創立。1920年賣給了米爾頓·布拉德利。 後來,紙娃娃在美國變得流行,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越來越受歡迎。

紙娃娃的衣服

由於紙張老化問題,手繪的紙娃娃越來越少見,已成為珍貴的收藏品,未切割的手繪紙娃娃價格可達100美元到500美元之間。

紙娃娃大會每年在美國舉行,有數百名與會者。最近一次大會在2016年夏天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舉行。[6]

在台灣民間傳說,鬼月七月半,紙娃娃會變成鬼在夜裡殺人。因此,該月份將近時,小孩會丟棄紙娃娃或壓在重物下。[7]

參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Paper doll. The Free Dictionary By Farlex. [2012-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8). 
  2. ^ History of paper dolls. OPDAG. [2012-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3. ^ Frederick J. Augustyn. Dictionary of toys and games in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Routledge. 2004: 80–81. 
  4. ^ 真經典!5款逾半世紀玩具 你又知幾多?. 蘋果日報. [2017年3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3月7日). 
  5. ^ La historia a través de los recortables. ABC.es. [07/01/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1). 
  6. ^ 存档副本. [2017-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1). 
  7. ^ 謝淑琴. 娃娃會殺人?. 《聯合報》. 1993-09-01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