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易北集團軍 (普魯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易北集團軍
Elbarmee
易北集團軍在提契諾維茨發起衝鋒

存在時期1866年
國家或地區 普魯士王國
種類軍團
參與戰役普奧戰爭
指揮官
著名指揮官卡爾·馮·比滕費爾德

易北集團軍(德語:Elbarmee)是普奧戰爭期間普魯士的一支集團軍。作為普魯士陸軍的戰時組織,戰後被復員。根據毛奇的戰略,普魯士軍隊將分三個獨立作戰的部隊進軍波西米亞王國,並在那裡與奧地利北方集團軍作戰。分兵策略受到同時代人的嚴厲批評,但仍然取得了勝利。

歷史[編輯]

易北集團軍的進軍

赫爾穆特·馮·毛奇為普奧戰爭創建了易北集團軍。它是那場戰爭期間建立的普魯士陸軍三大主力集團軍之一。易北河集團軍由3個師、2個騎兵旅和144門火炮組成。當它成立時,該部隊位於托爾高周圍的軍營。由卡爾·埃伯哈德·赫沃斯·馮·比滕菲爾德將軍指揮;易北河集團軍以前是第8軍,由第14師補充。參謀長是路德維希·馮·施洛海姆上校[1]

戰爭初期,易北集團軍和弗里德里希·卡爾親王率領的第1集團軍占領了薩克森王國,不戰而屈人之兵拿下了德勒斯登。1866年6月22日,易北集團軍進入波西米亞。部隊經施萊瑙倫堡、大梅根塔爾和加貝爾帕斯到達多夫魯姆,並於1866年6月25日在沒有任何戰鬥的情況下到達多夫魯姆。在與奧地利騎兵進行了幾次簡單的交鋒後,1866年6月26日在胡納瓦塞爾附近發生了一場戰鬥,普魯士先頭部隊取得了勝利。1866年6月28日,薩克森和奧地利軍隊與第1集團軍一起在慕尼格拉茨戰役中再次被擊敗。

直到1866年7月3日柯尼格雷茨戰役之前,沒有發生任何重大戰役。此次戰役,易北集團軍成功渡過比斯特里茨河,成功突入對方北方集團軍左翼。

在柯尼格雷茨之後,易北集團軍再次組成了普魯士人的右翼(西翼)。然而此後沒有再發生重大戰鬥。

編成[編輯]

易北集團軍總司令是步兵上將埃伯哈德·赫瓦斯·馮·比滕費爾德,總參謀長是路德維希·馮·施洛特海姆上校[2]

  • 直屬第14師,雨果·埃伯哈德
    • 「施瓦茨科彭」旅(第27步兵旅),埃米爾·馮·施瓦茨科彭
    • 「希勒」旅(第28步兵旅),威廉·奧古斯特·伯恩哈德·馮·希勒
    • 威斯特伐利亞騎兵第7團,馮·里貝克
  • 第8軍
    • 第15師,菲利普·卡爾·馮·坎斯坦
      • 「格拉森納普」旅(第30步兵旅),奧托·馮·格拉森納普
      • 騎兵國王驃騎兵團(萊茵第一)第7號,馮·林登上校
    • 第16師,奧古斯特·馮·埃策爾
      • 「舍勒」旅(第31步兵旅),亞歷山大·馮·舍勒
      • 燧發槍旅
  • 騎兵
    • 萊茵胸甲騎兵第8團
    • 威斯特伐利亞烏蘭第五團
    • 萊尼什烏蘭第7團
    • 第2威斯特伐利亞輕騎兵第11團

參考資料[編輯]

  1. ^ Wagner, Arthur Lockwood. The Campaign of Königgrätz: A Study of the Austro-Prussian Conflict in the Light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 1899. 
  2. ^ Geoffrey Wawro: ''The Austro-Prussian War. Austria’s war with Prussia and Italy in 1866.'' Cambridge Univ. Press, 1996, ISBN 0-521-629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