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曶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周中期青銅器,清朝時由畢沅得於陝西西安,該鼎高2,圍4尺,深9,款足作首形[1]。原器已遺失,僅銘文拓片傳世。銘文共24行,行最多17字,共計四百餘字,記錄了與制器人曶相關的三件事。

歷史

[編輯]

乾隆年間,曶鼎土於陝西周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陝西巡撫畢沅在陝西西安獲得該鼎,後帶回江蘇家中,放置於靈岩問梅禪院。畢沅出生於江蘇鎮洋,是乾隆二十五年的狀元,曾任陝西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等職,是清朝著名的金石學者。嘉慶初年,畢沅死後因涉和珅貪腐案被追責抄家,一說曶鼎由此被罰沒入官[2]。而根據四川省博物館所藏《曶鼎銘》拓片上張廷濟跋文,在畢家被抄沒時的家產名錄中並無曶鼎。另有說法稱該鼎在畢沅去世後已被其家人沉入太湖[3]

銘文

[編輯]
沈韻初舊藏曶鼎銘拓片

刊發

[編輯]

嘉慶二年(1797年),畢沅與阮元同撰的《山左金石志》發行,其中收錄有曶鼎銘文的摹本,畢沅在書中寫道:「右曶鼎沅得之於西安,嘉定錢獻之(玷)為作釋文時,沅所撰《關中金石記》未及收錄。茲攜來山左署中,因即編入《山左金石志》。」嘉慶九年(1804年),阮元所撰《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出版,是最早收錄曶鼎銘文拓片的著作[4]

釋讀

[編輯]

相關

[編輯]

1987年,上海博物館通過徵購得到一件仿曶鼎,由於其銘文仿製極佳,傳聞《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等著作可能誤用了該仿曶鼎的銘文拓片,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朝遠通過數種拓片的比照證明仿曶鼎銘文並未被傳聞書籍使用[4][5]

參考

[編輯]
  1. ^ 清拓曶鼎铭文拓片卷. 四川省博物館. [2019-09-13]. [失效連結]
  2. ^ 仲威. 吴昌硕藏《曶鼎铭》真伪谈. 中國書法. 2014, (19): 167–169. 
  3. ^ 謝凌. 稀世珍拓--《曶鼎铭》. 四川文物. 2002, (4): 47–49. 
  4. ^ 4.0 4.1 李朝遠. 曶鼎诸铭文拓片之比勘. 上海文博論叢. 2009, (1): 8–15. 
  5. ^ 杜金鵬. 读《曶鼎诸铭文拓片之比勘》. 上海文博論叢. 2009, (2): 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