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布蘭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比爾·「巴爾博薩」·布蘭德(英語:William "Barbosa" Bland;1916年4月28日—2001年3月13日)是大不列顛共產主義聯盟的領袖,他以作為國際霍查主義運動的重要領導人而知名。他著有《蘇聯資本主義的復辟》一書[1]

生平[編輯]

1916年4月28日,比爾·布蘭德出生在英格蘭北部城鎮阿什頓安德萊恩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在紐西蘭陸軍服役時確立了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政治信仰。後來,他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紐西蘭積極參與了當地共產黨組織的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布蘭德以眼鏡製造商的身份返回英國。1950年代,布蘭德見證了大不列顛共產黨的「和平過渡社會主義」運動和赫魯雪夫史達林的批判。布蘭德堅信修正主義是反馬列主義的錯誤意識形態路線。

由於對修正主義的否定,布蘭德成為了英國數個反修正主義組織中的一員。此後不久,中國爆發了「文化大革命」,帶著大量的問題,布蘭德開始系統地著手研究毛澤東的理論。他發現自己對毛的「新民主主義國家」持有異見。動筆數月後,站在正統史達林主義者的立場上,布蘭德完成了對毛的第一次批判。這次批判是布蘭德在正統史達林主義影響下作出的眾多不受毛主義者待見的分析中的最初嘗試。

布蘭德畢其餘生試著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修正主義會占據主導地位?布蘭德得出了結論:在聯共(布)中央政治局中,史達林處於劣勢,他的周圍是一群「絕頂聰明」的、不公開反對馬列主義的修正主義分子。不僅如此,他們還通過樹立「個人崇拜」直接給史達林披上一層神聖的外衣,而用這個作為反對他的武器。布蘭德認為:史達林以貝利亞取代葉若夫,是因為後者搞垮、顛覆了秘密警察(內務人民委員部)。布蘭德以此為例指出了數千名無辜入獄的布爾什維克的獲釋原因。布蘭德指出:在聯共(布)十八大召開時,史達林已經被排除在黨的最高決策層之外,而其試圖用《蘇聯經濟問題》這本小冊子進行回擊。

史達林在文章中對赫魯雪夫的親信尼古拉·沃茲涅辛斯基進行了充滿深遠影響的抨擊,布蘭德由此證明,後來導致資本主義復辟的蘇聯經濟改革(在當時)是被史達林嚴厲打壓中止的。所以布蘭德強調了史達林最後的工作的特殊必要性,他看到,一旦史達林逝世,沃茲涅辛斯基的資本主義化「改革」措施就會被赫魯雪夫及其繼任者頒布實施。布蘭德在他的文章中明確地提出了這些觀點並且在其1981年出版的《蘇聯資本主義的復辟》一書中詳細闡述。

帶著他對毛澤東的理論的分析,布蘭德開始對他一貫支持的「中國化」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提出質疑,但是得出的結論是: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保持了社會主義制度蘇共二十大召開之前,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的資助下,布蘭德建立了英國阿爾巴尼亞協會。雖然被阿爾巴尼亞官方排斥,他仍然領導了協會的工作,並且組織了大量人力、物力對這個「被孤立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研究。在那些年裡,布蘭德成為了公認的研究阿爾巴尼亞的權威,他出版了一部英阿字典,他的研究領域涉及了阿爾巴尼亞生活、歷史、音樂、飲食、地理、風俗等各個方面。

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支持中國的時候,一些毛派組織聯合起來反對阿爾巴尼亞協會,他們不顧黨派間的親密關係,公然抵制布蘭德的「單一的阿爾巴尼亞統一戰線」的號召。在霍查對毛澤東進行公開批判之後,這些組織逐漸瓦解消亡。他們的殘餘分子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的積極倡議和資助下,以統一戰線的形式加入了布蘭德的組織。但是這些人仍然試圖解除布蘭德的領導權,他們強調其在研究的所有方面——包括音樂等等——都是反馬列主義的,是「非完全政治正確」的,所以應該被解職,但是組織的其他多數成員反對這個決定。布蘭德一直到了拉米茲·阿利雅出任阿爾巴尼亞勞動黨領導人的時候才辭去協會的領導職務。

在1975年英國共產主義者聯盟(馬列)陷入分裂之後,作為一個社會主義者,布蘭德對阿爾巴尼亞的分析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不久,以他為首的大不列顛共產主義聯盟成立。該組織從成立伊始就堅定地支持「被孤立的社會主義國家」阿爾巴尼亞。麥克貝克和他的支持者——那些留在英國共產主義者聯盟(馬列)中的人,則持反對立場。

布蘭德認為他所密切關注的現代修正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對社會主義革命第二階段的背離,最後陷入一個「靜態國家民主化」誤區。對於布蘭德來說,這是對馬列主義國家理論的歪曲。基於這種分類,布蘭德把中國、古巴朝鮮越南的革命歸類為「偽社會主義」革命。布蘭德認為,以上諸國忽視了列寧「不要在革命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建立鴻溝的警告。他也提出,像出現在美國的「黑人民族」現象,英國的「黑人種族歧視」和「蘇格蘭威爾斯康沃爾民族主義」,都反映出這些國家已經遠遠地偏離了社會主義革命道路。這些觀點使得他在挑戰史達林主義的一個基本前提:如果蘇聯——包括黨的最高層陷入了階級鬥爭,那麼共產國際會有任何不同嗎?

布蘭德努力思考著幾個相關的問題:為什麼共產國際在有關統一戰線的性質這類關鍵問題的立場上多次反覆?史達林真的「完全控制」了共產國際嗎?為什麼統一戰線得到了歐洲共產黨的堅定支持,特別是法國——去協助一個法西斯主義者控制下的組織?還有,是什麼原因導致了1920年代後期統一戰線中的「反極左」運動突然轉向「反極右」——成為正確政策?

布蘭德認為,共產國際第一次向極左方向偏離,是在大約1924年至1928年間認可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掌權。同時,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曼努伊爾斯基和庫西寧通過對堅持史達林路線的工農黨派的破壞,扼殺了印度革命。布蘭德提出的共產國際第二次右傾化,則是指在約1930年前後其阻止歐洲各國的共產黨掌權的行為。

布蘭德進一步指出,從大約1924年開始,史達林在共產國際中就失去了領導權。接著首先是季諾維也夫取得了領導權,然後是布哈林。這兩人後被批判為「修正主義分子」,並在大清洗中被槍斃。之後季米特洛夫、庫西寧、曼努伊爾斯基領導著共產國際。布蘭德指責他們歪曲了正確實現馬列主義的道路。季米特洛夫從法西斯德國的監獄中獲釋是頗值得懷疑的,難道是法西斯主義者的仁慈?為什麼?布蘭德認為當時季米特洛夫雖打著「在統一戰線中堅持正確的馬列主義原則」的旗號,實則是脫離了統一戰線轉而支持「人民陣線」,犯了右傾錯誤。

布蘭德認為,以上諸原因使得史達林解散了共產國際。之後史達林建立了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由他和日丹諾夫等人領導。他說,有必要記得是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揭露了西方共產主義政黨企圖實行右傾化的方針,以及狄托主義者們與美國的結盟。在後來的意識形態之爭中,史達林公開支持阿爾巴尼亞和霍查反對狄托

除了理論著作,布蘭德還創作了大量的戲劇,導演了兩部電影,排演了一部芭蕾舞劇。長期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特別是電影和戲劇——使得他深深理解社會主義現實藝術。他在創作電影和戲劇時廣泛取材,特別是在歷史劇方面。

在英國,布蘭德領導的大不列顛共產主義聯盟主張所有馬列主義者的原則性統一,因此他成為了馬列主義聯盟全國委員會成立後初期的重要領導人。布蘭德還組織了英國史達林研究會。但是,研究會內的正統毛派後來將他打倒。布蘭德是國際霍查主義運動史上的關鍵性重要人物,他對北美的馬列主義聯盟運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001年3月13日,比爾·布蘭德去世。不久,他生前領導的大不列顛共產主義聯盟瓦解。

參考文獻[編輯]

  1. ^ 人们称我为“斯大林主义”. [2020-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6).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