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民族韻律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民族韻律操是中央民族大學,根據學校民族特色所編創的,結合學校舞蹈學院的民族舞蹈素材和學校體育學院的健美操的編排技術所編創而成。在中央民族大學呈現出千人共跳一舞的壯觀場面。

民族韻律操組成[編輯]

舞蹈部分[編輯]

民族韻律操包括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傣族朝鮮族佤族彝族漢族及古典身韻典型舞蹈動作。

音樂部分[編輯]

民族韻律操的配樂採用《愛我中華》。其歌詞中的「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個中華民族是一家。」與民族韻律操的意義不謀而合。 在民族韻律操的編排過程中,每一段民族舞蹈都會配上該民族獨特的樂器伴奏。

民族韻律操的構成[編輯]

民族韻律操」的結構和主要內容為了體現「操」的特點,創編者吸取了廣播體操的結構安排,將民族韻律操分為8個部分,每一個部分相對獨立,並通過主旋律將其統一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主要內容為:第一節,格桑花開。在優美的胡弦聲中,展示了藏族舞蹈「弦子」這一元素,舞步流暢、樸實、端莊。第二節,孔雀戀歌。在葫蘆絲的伴奏下,「孔雀」翩翩起舞,傣族舞姿柔美細膩、造型變幻優美。第三節,駿馬奔騰。悠揚的馬頭琴聲,伴著蒙古族「拉背」舞蹈,動作紮實厚重、寬廣豪邁。第四節,佤山炫風。佤族的葫蘆笙伴著佤族的「甩髮」舞蹈,剛健有力、熱情奔放。第五節,舞動天山。維吾爾族的手鼓和嗩吶歡快、喜悅,「賽乃姆」舞蹈更具特色,動作剛毅挺拔、詼諧風趣。第六節,長白祥雲。朝鮮族長鼓敲起,「安旦」舞蹈跳起,歡快祥和、自得其樂。第七節,燃情火把。在彝族三弦伴奏下,舞蹈「大三弦」熱情喜悅、靈巧輕盈地展開。第八節,喜慶秧歌。嗩吶聲伴著漢族「秧歌」舞,朝氣蓬勃、舒展大方。民族韻律操依據年齡特點共有三個版本:輕快的小學版,經典的中學版以及韻律性更強的大學版。

民族韻律操的發展和傳承[編輯]

發展[編輯]

2011年下半年,學校提出了「民族韻律操」的初步構想,制定了「民族韻律操」的編創方案,並著手實施編創工作。2012年上半年,「民族韻律操」編創工作初步完成。之後,學校挑選了舞蹈學院2011級的100餘名學生,率先學習和體驗「民族韻律操」,並組織相關專家進行觀摩和評估,反覆修改、調整和完善。

傳承[編輯]

為了進一步擴大「民族韻律操」的覆蓋面,充分發揮其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市教委決定從2012年開始,下撥專項經費,委託中央民族大學編創中學版和小學版韻律操,擬在北京市中小學進行推廣。為此,學校下一步擬主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進一步完善大學版「民族韻律操」;二是力爭2014年初步完成中學版和小學版韻律操的編創工作;三是2015年全部完成中學版和小學版韻律操的編創工作,經評審後正式進行推廣。

民族韻律操的功能和意義[編輯]

功能[編輯]

民族韻律操採用比較簡單的動作安排,單極富韻律性,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嘗試,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的鍛鍊一級藝術素質的提升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意義[編輯]

民族韻律操的綜合設計上,突出了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在節奏和動作的編排上,力求處理好健身操與民族舞蹈的關係、符合身體素質鍛鍊的規律和要求。在大學生中引導宣傳和傳承了民族文化。在韻律操中,也處處體現了中央民族大學「美美與共、知行合一」的校訓。

外部連結[編輯]

1、舞出民族文化,傳承中華精神 http://www.sohu.com/a/134221280_697951

參考資料[編輯]

1、刀波. 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新探索——「愛我中華民族韻律操」的實踐與啟示[J]. 民族教育研究, 2014(3):33-37.

2、李娜. (2014). 民族韻律操建設的意義與推廣前景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中央民族大學).